贵州拓土资源开发有限公司 贵州贵阳 550002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水利水电工程行业也在不断变化。水利水电工程从规划设计阶段到整个施工过程,再到竣工,是一个非常复杂和长期的过程,对生态环境有一定的影响。要做好技术规划,做好监理,确保整个工程质量,防止施工问题造成安全隐患。简要阐述了水利水电工程规划设计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对今后水利水电工程规划设计的发展战略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从规划设计方面促进水电工程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规划设计;生态环境;影响
一、水利水电工程规划设计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水利水电工程规划设计对区域水质状况有影响
水利水电工程规划设计应当涉及规划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如果不能实现合理的建设和规划,将对区域水质状况产生影响。水利水电工程或多或少都会污染水资源,这就需要在水利水电工程的规划设计中保持警惕。比如一些水利水电工程的主要目的是蓄滞洪,因此要求在洪涝灾害期和无洪涝灾害期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在无洪水期,需要采用合适的截流方式,这就要求水利水电工程的规划设计要提前进行调查预测,控制水流速度,预测水流在航道中的停留时间,使水利水电工程达到良好的使用效果。此外,水利水电工程的规划设计需要考虑悬浮物的沉降。悬浮物的沉降如果不解决,会影响河流排放污染物的能力,从而给区域水质状况带来负面影响。如果对河水进行富集,可能会导致大量的生物在水中死亡,水的浑浊问题也将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如果在水利水电工程规划设计中不能考虑这些问题,最终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2.水利水电工程规划设计对地质土壤条件的影响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不同地区建设的水利水电工程规划设计差异较大,要求规划人员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提前考虑不同地区的地质结构和土壤成分,防止因忽视地质和土壤条件而造成环境污染。在一个水利水电工程的规划设计中,如果是大型水库的建设,就要考虑到水库的建设会对地壳造成很大的压力。如果不提前采取保护措施,可能会对当地居民造成影响。一方面,大型水库在蓄水期间水位会上升。如果水利水电工程的规划设计引起地形和土壤成分的变化,这种情况也会增加该地区发生滑坡和塌方的概率。另一方面,地质灾害一旦发生,会带来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损失,对周围居民的正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3.对水生生物的影响分析
就底栖生物而言,主要包括底栖藻类和底栖动物。底栖藻类主要分布在河流附近的浅水区和潮湿的海岸带。作为典型的水陆交错带,它具有明显的边缘效应,对流域土地利用变化表现出强烈的生态脆弱性和敏感性。如果某些附生藻类具有一定的运动能力,那么原有的海岸带就会被淹没,形成新的海岸带,所以附生藻类会迁移。藻类在不同的蓄水条件下也会受到水文条件的影响。水流速度变低,营养物质滞留,藻类增加,可能加剧水体富营养化趋势。库区清水排出,下游水体透明度增加,有利于藻类生长。库区底栖动物种类繁多,适应不同的生长环境。项目建成蓄水后,适应流水的河流物种数量将减少,适应静水的物种将大幅增加。库区底栖动物类群将呈单一趋势,以摇蚊科和寡毛类为主,底栖生物数量将较建坝前有所增加。随着养分的不断积累,现有的生物量会呈现出稳定增长的趋势,可能会出现某种生物泛滥。就浮游生物而言,项目建成后,库区河段将从原有的急流生态向河流型缓流水库生态转变,深度、水面、体积和透明度都将增加。淹水地区植被和土壤养分的渗出导致水中有机物和矿物质的增加。此外,缓慢的水流和泥沙沉降导致营养物质的滞留和积累,总体上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水利工程对鱼类的影响机制复杂,大坝屏障、水文情势、水质变化都会对鱼类产生很大影响。水库建设影响河流的连续性,阻断洄游鱼类的通行,对半洄游鱼类和非洄游鱼类有较强的阻断作用。种群大的鱼,种群间会有遗传分化;种群少的物种会逐渐失去遗传多样性,危及物种的长期生存,增加种群灭绝的概率。库区建成后,库区水流减缓,泥沙淤积,透明度增加,营养物质得以保留,浮游生物将大大增加,水体生物生产力提高,为仔鱼和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鱼类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然而,这也将带来鱼类区系组成、种群和资源的巨大变化。
库区漂流卵的原始产卵场将消失,一些适合在急流中生活的鱼类将逐渐消失或被迫向水库尾以上的河段和支流上游移动。适合静水、以浮游生物为食、生活在水体中上层的鱼类将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成为库区的优势种群。
二、水利水电工程规划设计的未来发展战略
1.制定相对完整的水利水电工程规划设计体系
在当前社会发展背景下,为了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水利水电工程的规划设计是不可避免的,但也可以尽可能避免环境污染和破坏。国家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对水利水电工程规划设计做出更有针对性的限制,用更细致的规章制度来提高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和发展的质量和效率。此外,国家政府和有关部门还应制定一定的生态补偿机制,对水利水电工程规划设计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补偿。在发展过程中,这种生态补偿机制需要不断完善和提高,以促进我国水利水电工程规划设计的效率。
2.为水利水电工程选择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方案
在水利水电工程规划设计中,有必要将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技术的理念应用于工程建设。设计人员在选择水利水电工程规划设计方案时,需要到当地调查实际情况,根据当地环境和气候的实际需要和条件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遵循因地制宜、以人为本的原则,并与施工负责人员进行沟通。将环保意识融入水利水电工程规划设计。相关人员的环境意识需要不断加强,应用生态修复的技术需要不断改进。只有每个人都认识到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的重要性,才能形成科学合理的水利水电工程规划设计方案,使相关部门能够很好地配合,避免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促进水利水电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3.加强施工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
政府部门及其相关部门不仅要积极推进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制度约束,还要积极履行监督管理职责。在水利水电工程的规划设计过程中,一些因素不可避免地会被忽视,因此有必要通过加强建设过程中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来提高水利水电工程的质量。监理阶段作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重要环节,可以预防施工过程中的诸多安全隐患。因此,为了加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要求相关管理监督人员按照严格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制度,加强各环节施工人员的监督管理,尽可能控制水利水电工程的所有施工程序,避免破坏生态环境。
4.利用大数据技术开展水利水电工程规划设计
互联网时代,将大数据技术应用到水利水电工程规划设计中,可以大大提高水利水电工程规划设计的质量和效率。相关部门需要注意优化和更新技术水平。首先,利用大数据强大的预测功能,通过大数据技术,可以全面、细致、准确地科学分析区域地质条件。在综合分析当地气候和水文条件的基础上,可以根据水利水电工程的实际需要设计未来的水利水电工程,保证水利水电工程的顺利进行。其次,可以在施工过程中采用BIM技术,共享实时建筑数据,采用更加精准的监督管理手段,促进水利水电工程的顺利发展,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水平。
三、结束语
水利水电工程的规划设计对生态环境建设和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期间,周边自然环境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水利水电工程规划设计的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和工作人员应正确认识水利水电工程规划设计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挖掘可能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措施,结合节能技术和水土资源管理的相关知识,不断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现代水利水电工程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增强,史玉龙,梁春光.厄瓜多尔 CCS 水电站BIM 综合应用 [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8(2):14-18.
[2]张学森,黄琳琳.BIM 技术在水利工程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J].冶金丛刊,2018(13):151-152.
[3]潘 源.水利工程项目 BIM 技术实施规划研究 [J].上海水务,2018(1):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