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延安市禾草沟二号煤矿有限公司 陕西延安 717300;2.延安市禾草沟一号煤矿有限公司 陕西延安 717300
摘要:对于当前我国煤矿企业本质安全和风险预控系统的建设问题,文中首先分析了我国煤矿本质安全建设的现状,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其各影响要素的特点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并就此提出各类危险源的治理方案,及煤矿安全风险评价体系模型和方案。文中所述的基于风险预控的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可为同类型安全系统的构建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风险预控;煤炭生产;本质安全;危险源
煤炭是我国的重要基础能源,其产量及开采安全性是考量一个国家煤炭生产效力的关键。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煤炭生产管理模式落后,长期处于经验式或初级制度式管理阶段,煤矿各危险源的监控和治理严重缺失,最终导致煤炭百万吨死亡率的攀升和居高不下的恶果,严重影响了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如何有效提高煤炭生产的安全性已成为我国煤矿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在国家相关部门引导下,我国诸多大型煤炭企业借鉴国外同行先进管理经验,全面引进和实施了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模式,经过几年发展已成效显著,我国煤炭生产的百万吨死亡率从2007年的2.041%迅速降至2015年的0.157%,但与美国、澳大利亚等煤炭生产和出口大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后两者该数据仅为0.03%和0.014%。因此,我国各煤炭企业对基于风险预控的煤矿本质安全管理方法的实施和提升,仍然任重而道远,且需要不断总结、推广,相互促进,不断提高。文中将对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的构建过程进行研究,为各煤炭企业安全管理和风险预控提供参考。
一、煤矿本质安全问题与现状
基于风险预控的煤矿本质安全管理模式实质是一种过程管理,即在煤炭生产过程中,提前对可能引起顶板冒落、水灾、火灾等灾害发生的危险源进行识别、监控、整改督促及预警等,使危险源始终处于可控状态,并最终降低或消除灾害发生的可能。由此可知,各危险源始终处于闭环管理状态,并不断循环改进,从而实现煤炭生产高效和安全性的共同提高。我国煤矿本质安全管理模式引进较晚,实施程度和深度差异较大,一方面,部分企业已充分认识到本质安全型煤矿建设的重要性,因此在员工培训、设备维护、危险源监控等方面均有较大投入,但由于没有建立系统、科学的管理模式,因此部分整改和革新活动最终流于形式,收效甚微;另一方面,小部分企业对本质安全型煤矿建设的作用和意义认识不足,安全管理方法仍然较为落后,已不适应当前行业发展需要,因此亟待进一步落实和提高。
二、煤矿本质安全影响要素分析
(一)人员因素
大量事故统计数据表明,煤矿生产人员的不安全行为与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密切相关,且主要集中在员工的受教育水平、安全意识、生理状态、精神和工作态度等方面的影响,加之企业安全培训、督查力度不足,从而人员的不安全行为得不到有力控制。尤其近年来,随着采煤机械自动化和可靠性水平的提高,操作人员在生理、精神和安全意识等方面的不确定性和隐蔽性对突发事故的影响程度愈发凸显。
(二)设备因素
煤矿井下作业环境特殊,设备方面的危险源分布众多,且交叉影响,尤其是工作面高粉尘、高湿度、机械和电气设备布置高密度等特点,容易加速设备老化,甚至引发次生的水、火等灾害。对此,应在采煤机械的设计原则、制造工艺、故障监测、维护管理等方面进行多元强化,提高井下设备在恶劣工作环境下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降低设备因素导致的安全事故发生率。
(三)环境因素
安全的工作环境是人员和设备安全的基础,而井下环境对安全事故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多巷道,岩体结构动态多变,难以监测,易突发变形;二是空间狭窄,设备众多,人员集中,初生事故蔓延速度快,抵抗灾害能力差;三是瓦斯和水害随开采进行不断变化,控制难度大,一旦突发,对人员和财产危害较大;四是井下低亮度、高噪声、高粉尘等环境对人员生理和心理造成不利影响,诱发操作失误。
(四)管理因素
以上三种因素是导致安全事故的直接原因,而管理因素同时对人员、设备、环境产生影响,因此是安全事故的间接原因。管理因素涉及各层级领导对人员安全及操作培训、设备维检制度、环境改善及监测措施等的制定和重视程度,良好的管理可将各安全影响要素协调统一,共同改善和提高,为煤矿本质安全系统的建立莫定基础。
三、煤矿本质安全及风险预控系统建设
(一)煤矿本质安全危险源治理
煤矿本质安全系统建立过程中,在影响煤矿本质安全各要素明确的前提下,应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对问题突出的环节进行治理:第一,提高人员综合素质。应针对不同层级、岗位员工进行定期安全培训,提高管理层安全防范和安全生产责任意识,并通过区域安全承包、工程责任制等方式对其安全管理效力进行约束和监管;对基层操作者,一方面通过影音教学等方式加强其危险源识别能力和危机应对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技能培训和劳动竞赛等手段提高其操作技能和熟练程度,降低误操作概率。此外,还应加强员工心理辅导和身体健康检测,降低不可控风险。第二,提高设备可靠性。第三,加强环境监控和治理。建立并完善井下各位点的瓦斯、烟尘、湿度等环境特征值的监测和预警网络,形成具备数据采集、处理、上传等功能的环境监察系统,并在成本控制前提下对各隐患点进行灾害防控。
(二)煤矿安全风险预控评价体系
影响煤矿安全的各种危险源之间具有复杂的不确定性和相关性,而目前多数煤矿安全预控系统中采用的评价模型仅关注了其简单的变量关系,因此预警值的计算与实际存在较大偏差。为方便警示和管理,在以上水、火等最终灾害发生概率计算可知的情况下,通过与预设分级指数对比的方法,得出不同事件的预警等级。文中所述系统将事件风险等级分为“安全”、“一般风险”、“较高风险”、“危险”、“极度统内向责任人发出警报及整改通知,并对整改进度进行跟踪和评价。当风险等级达到“极度危险”时,应立即向当班生产和安全负责人发出连续警报,并自动采取增强通风、疏散警报等强制手段。
(三)依靠科技进步推动技术管理水平
要相实现煤矿安全生产,就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改进采煤工艺,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提高广大员工的综合素质,努力改善井下的工作环境。大家都知道,煤矿安全状况不好,除了受地质和开采的特殊条件制约外,很大程度上还是由于装备和工艺的落后,安全管理人员素质和员工的综合素质不高而造成的。因此依靠科技进步来加强技术管理是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最大动力。但推广新技术应因地制宜,做好可行性研究和技术论证工作,不要盲目行事,另外还要有足够的资金投入来保证。
结论
对于当前我国煤矿企业本质安全和风险预控系统的建设问题,文中首先分析了我国煤矿本质安全建设的现状,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其各影响要素的特点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并就此提出各类危险源的治理方案,及煤矿安全风险评价体系模型和方案,文中所述的基于风险预控的煤矿本质安全管理体系可为同类型安全系统的构建提供重要参考。
参考文献
[1]杜春宇,陈东科,杜翠凤,等.煤矿本质安全管理综合评价体系模型与应用[J].重庆大学学报.2008(2):197-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