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与管理探讨

发表时间:2021/6/9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第29卷第5期   作者:程涛
[导读] 病虫害问题是阻碍林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林业生态发展理念下
        程涛
        梁园区园林绿化局  河南  商丘  476000
        摘要:病虫害问题是阻碍林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林业生态发展理念下,以安全、环保的方式治理病虫害问题,成为行业的关注焦点。生物防治技术的广泛应用,是林业病虫害防治的重要趋势,相较于传统的化学药品杀灭以及物理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具有无公害特征。本文重点分析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以及防治过程的管理。
        关键词:林业;病虫害防治;生物防治技术;管理
引言
        幼苗存活率以及育苗质量是林业发展的重要指标,在育苗工作中,病虫害问题的出现,不仅会影响苗木的成活情况,还可能给当地林业产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生态问题,阻碍其健康发展。由于病虫害问题具有突发性,提前做好防范,能够显著降低林业区出现病虫害暴发事件的风险,各地开始探索安全、有效的防治技术,以及科学的管理策略,致力于林业病虫害的监管体系的逐步完善。
1 林业病虫害的生物防治
        目前,适用于林业产业的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主要有以下三种:(1)引入主要病虫害的天敌昆虫,即将病虫害数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2)引入益鸟,减少虫害对树木的侵害,维持森林系统的生态平衡;(3)使用微生物制剂,控制特定微生物对林业构成的威胁。在上述防治技术中,益鸟治虫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首先,益鸟治理病虫害的过程相对环保,除去控制病虫的数量,益鸟的引入并不会对原有生态构成严重威胁。其次,益鸟治虫的成本较低,不会给林业发展带来明显的经济压力[1]。最后,益鸟治虫的防治效果比较持久,与林业持续发展目标基本一致。利用生物酶抑制剂进行病虫害防治,是科研领域的热门课题,在相关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的背景下,生物酶抑制剂应用与虫害治理的实际价值逐渐明晰。相关试验表明,向林木中注入蛋白酶抑制剂以后,一旦昆虫啃食树木,蛋白酶抑制剂即进入昆虫的消化系统,抑制肠道蛋白活性,并最终达到灭虫的作用。
2 林业生物防治技术应用的管理策略
2.1 完善防治技术的科研组织
        从林业发展趋势来看,生物防治将是未来病虫害防治的工作重点。根据所在地区的林业发展现状、病虫害暴发规律,制定高效、安全的生物防治方案,是维持生态平衡、实现林业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而生物防治过程,可能会遇到各种突发情况,生物防治方案的效果评估,新型病虫害的出现,都要求生物防治工程有可靠的技术指导与科研力量作为支撑。例如,微生物防治是目前科研领域的重点议题,要获取可行的防治技术,科研人员需要对林区常见苗木涉及的主要微生物进行试验,或者利用已有的试验结果,分析微生物的繁殖特性,通过干扰微生物的繁殖过程,达到抑制病害的目标[2]。基于此,各地应高度重视技术创新与生物防治的关联,在现有组织结构的基础上,设立专门服务于生物防治科研工作的组织,引入具有创新精神、科研能力突出的专业人才。而科研课题的制定,需要以病虫害治理需求为导向,尽量保证科研结果能够顺利转化。
2.2 防治技术的综合利用
        对于大规模病虫害风险,单纯使用某一种生物技术能够获得的防治效果相对有限。不论是何种生物防治技术,都存在一定的适用范围与弊端,盲目依赖某一种技术,时常不能达到预期的治理效果。为了达到控制病虫害数量、降低病虫害大规模暴发风险等目的,技术人员应当慎重考虑多种技术的综合利用。对此,林业部门有必要建立更加完善的技术体系,明确复合型技术应用方案,根据防治需要,选择防治技术的组合策略。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技术之间的协调、配合,是综合利用的关键所在,只有保证所选生物防治技术呈现相互补充的关联,综合防治才能获得良好的防治效果[3]。否则,生物防治技术之间出现排斥现象,不仅会影响病虫害治理的实际效果,还可能给管理工作带来新的麻烦。需要注意的是,在对距离较近的林区使用多种生物防治技术时,不同技术之间的排斥作用可能严重影响虫害治理效果,为了达到既定的防治目标,管理者需要组织技术人员进行研讨或者试验,了解不同生物技术的互补性、协调性。而对于一些突然暴发的病虫害事件,考虑到生物防治技术发生作用的速度相对缓慢,在决策防治技术时,应考虑选择时效性更强的防治技术,短时间内控制病虫害的传播、扩散,为后续补救工作赢得足够时间。
2.3 建立完善的树木隔离带
        建立树木隔离带,是病虫害防治的常用方式。在暴发病虫害事件以后,隔离带能够产生一定的保护作用,减少病虫害扩散风险。隔离带的设置,也能够为不同生物防治技术的综合利用提供便捷,但要切实发挥隔离带在控制病虫害方面的积极作用,管理人员必须科学划分隔离区域。首先,不同品种树木的抗病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采取混合培育模式,能够有效规避病虫害在单一树种中迅速扩散等问题,树种之间的制约作用,能够为病虫害治理提供一道天然的屏障,缩小特定病虫害的波及范围。而在隔离带的日常管理中,除了做好常规生物防治技术的部署外,还应当注意一些细节问题,如发现病树以后的隔离、治疗、监管策略,病虫最佳杀灭时间的控制等。
2.4 合理控制生物防治技术的使用时机
        与传统的治理技术不同,生物防治的作用过程持久,但要真正发挥其防治效果,需要等待一定的时间,在生物防治技术尚未起效的情况下,病虫害事件的暴发,仍然可能给治理工作带来严峻挑战。因此,生物防治技术的有效应用,必须强调使用时机的把控,由科研人员对不同生物防治技术的起效过程进行研究,总结生物技术的起效规律,并据此制定生物防治技术的介入时机,确保其能够在病虫害问题暴发以前发挥作用[4]。而在涉及到新型生物防治技术时,为了验证技术的实用价值,获得新技术的起效规律,科研人员需要设计相应的试验。
2.5 加强生物防治过程的监管
        利用生物防治技术进行虫害治理,可能出现影响防治效果的突发因素,如天气环境突然变化。为掌握生物防治的实际效果,及时对现行方案进行调整,管理人员应当加强防治过程的监管工作,及时了解生物防治的进程。例如,在引入天敌昆虫防治技术时,昆虫过量繁殖可能带来新的虫害事件,对林业系统构成威胁。在应用微生物制剂以后,林木的生长情况是否会受到影响,以及微生物制剂对特定昆虫的杀灭效果如何,也需要通过监管工作掌握实际情况。因此,在应用生物技术时,林业部门需明确过程监管的责任主体,安排专人定期对生物防治的效果进行调研,如实记录相关数据,为生物防治工程的落实提供必要依据。
3 结语
        病虫害治理是林业管理的重点内容,根据林区病虫害事件的历史资料,总结病虫害暴发的特征与规律,制定针对性生物防治方案,可保证病虫害治理的效果,减少病虫害对林木生长的侵害。立足于林业病虫害管理现状,林业部门应当重视生物防治的技术创新,以及不同技术的综合利用,同时加强防治过程的监管,保证病虫害治理的效益。
参考文献
[1] 廖吉力. 林业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与管理建议的探讨[J]. 农家致富顾问, 2020, (010):135.
[2] 王平. 林业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与管理研究[J]. 农家科技(下旬刊), 2019, (009):173.
[3] 张琳琪. 林业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与管理探讨[J]. 种子科技, 2019, 037(015):108-109.
[4] 彭涛. 林业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与管理探讨[J]. 现代园艺, 2019, No.390(18):72-7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