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智能制造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对策分析

发表时间:2021/6/9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1年第29卷第5期   作者:卢鸿晔
[导读] 智能制造成为现代制造业发展的前沿技术,那么与之相适应
        卢鸿晔
        陕西法士特汽车传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陕西  西安   710119
        摘要:智能制造成为现代制造业发展的前沿技术,那么与之相适应的创新型拔尖人才培养必然需要加强,从而推动产业升级,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实现国家战略目标。大学作为高等教育主要阵地,必须意识到在智能制造领域中,只有培养能同时满足不同学科不同层次需求的人才,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基于此,本文章对基于智能制造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对策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智能制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对策
引言
        无论是“工业4.0”,还是“中国制造2025”,其实质是“互联网+工业”,即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这意味着加快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制造业融合创新,是当前工业企业技术革新的重要任务。人才是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面对迅猛的信息技术革命,顺应工业4.0,职业教育必须作出前瞻性回应。为此,基于智能制造的关键趋势和人才需求,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和突破路径进行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智能制造背景下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变化
        (一)具有基于智能制造互联互通的创新能力
        智能制造是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制造模式,智能制造不能简单地复制其他国家制造模式,我国的智能制造产业在调整及升级过程中会出现许多新矛盾、新问题,这就要求工程技术人员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于职业院校数控专业学生,不但要掌握自身专业知识,还需要超越自身专业,站在更高的视角,从社会、行业、工程、文化等多方面观察问题和思考问题,运用创新思维,结合专业知识,提出创新解决方法,并能够付诸实施。
        (二)对技能人才素质有更高要求
        良好的职业素质是智能制造技能人才必备要求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产品质量要求也随之提升。智能制造时代更需要具备工匠精神的技能人才,唯有精益求精的上进心,才能给人们提供优质产品,为企业创造更大价值。再者,需要具有敬业精神,每一个行业,都希望员工发挥更大的人生价值,需员工对目前所从事的职业有敬畏之心,才能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工作中,通过企业价值最大化,更好地体现个人人生价值。其次是团队精神,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一项制造任务的完成,需要生产各个环节良好的配合与运作,其中一个生产环节的失误,都会给整个生产工艺带来较大的影响,产品精度的提高,也是团队合作的成果。
二、智能制造背景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双师型”教师方面
        目前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数量并不充足,在高职“双高”计划实施、教学诊断与改进以及重大项目申报上,都需要“双师型”教师支撑,所以高职院校更多关注“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对“双师型”教师的实践能力指标却没有明显的导向,以至于大部分教师选择相对容易的“高级工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成为“技能型”双师,而不愿意追求难度更大的“工程技术能力”,如工程师职称、主持企业应用技术研究等,成为“技术型”双师。
        (二)课程体系方面
        随着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对智能制造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也会随之发生变化。通过相关调查发现,虽然院校为了适应智能制造发展需求,纷纷开设了相关专业,但其专业课程有严重的滞后性,其中部分学校仅仅是依据学校现有专业课程进行重新整合。

如有的院校的智能制造专业,只是将本校机械专业的课程,增加《柔性制造技术》《工业机器人编程与应用》,其系统化的智能制造课程体系并没建立,这也导致学生的智能制造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都存在一定缺失,无法满足智能制造企业生产所需。
三、智能制造背景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对策
        (一)建立实践基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很多企业愿意与具有专业相关性的高校开展校企合作。高校特别可以利用自身灵活性的优势,将社会、单位需求转化为项目、实践成果,利用政策和单位合作构建实践基地。与有相关需求的企业进行合作,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入企业进行实习。这样学生既可以在实践中对未来的职业方向有更清晰的认识,又可以提高学生技能方面的能力。同时,高校通过实践了解到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并进行改进,企业通过实践选择合适的人才提前进行培养,学生通过实践提高实践能力,实现三方共赢的局面。
        (二)以产教融合为核心,建立产业与高校互动机制
        首先,需要建立校企信息开放共享机制。将政府部门、行业协会、行业企业“请进来”,实现信息互动、资源共享。高校获得最新的产业动态,了解企业对新技术、新人才的需求,取得企业职培信息资源;企业获得创新智慧资源、创新成果、人才培养信息等。其次,引入行业协会工程师资认证标准以及从业资格认证标准,深入渗透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中,确保工科教师教学水准符合行业认证要求,推动师生双促双认证。最后,在专业课程及实践教学建设中,充分发挥企业优质资源作用,将技术标准、经典工程案例、优秀产品解决方案等融入课程设计创新。建立行业企业深度参与互动的教学机制,实现产业需求及时映射教学组织,迈出新产业人才培养同步的第一步。
        (三)深入了解市场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
        在对数控铣削实训课程实施教学改革,使该专业人才能够有效满足智能制造背景需求时,首先需要做好前期的市场调研工作,要深入了解当前市场需要具备有哪些素质的数控铣削专业人才,相较于过去,在人才需求上出现了哪些变化。做好市场调研之后,才能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优化,丰富课程体系。
        (四)以大数据为引擎,推动校企深度合作
        依靠大数据构建符合新工科行业标准的多元一体开放共享型互动教学实践平台。本课题致力于实现大数据时代以学生为中心,政府、行业、企业、高校、其他专业、教师多方互动,协同构建符合天大会议“面向2030的工程师核心素质标准”的地方院校高等工程人才培养生态系统。充分运用大数据高新技术手段,充分引入企业深度合作,携手共同设计构建学校、企业、教师、学生为一体的“个性化”互动学习平台体系。最终实现高校能够精准掌握企业、教师、人才培养的多元信息;企业能够定向参与指导学生学习,获取对口人才输出;教师能够科研、教学、创新三不误;学生能够“学之有用,用之有效”的四维多赢互动教学线上生态体系。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智能制造背景下,制造业生产技术正在进行升级和变革,对相关技术人员需求的不断增加,其职业内涵也发生较大变化,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要顺应人力资源市场需求,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所需技能人才。在这个过程中,高职院校必须突出相关专业的前瞻性,结合院校现有资源优势,重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可持续性、有效性,才能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适应制造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所需。
参考文献
[1]彭宽栋,寿伟义,罗晓晔.基于技术创新智能制造类高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的研究与探索[J].中国培训,2020(12):14-16.
[2]安育林.智能制造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职业,2020(18):43-44.
[3]熊学慧,贺艳苓.智能制造背景下人才培养标准探析[J].长江丛刊,2020(18):86+88.
[4]徐小婷,徐冬冬.智能制造背景下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困境与对策研究——以机械设计与自动化类专业为例[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0(02):121-123.
[5]高艳,李小忠,朱亚东.基于智能制造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对策探讨[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06):9-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