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核心素养思想“取经”,为小学数学教学润色

发表时间:2021/6/1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7月3期   作者:杨艳丽
[导读] 在新时期的教学改革背景下,教师要善于通过不同维度完善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学生增强综合学习意识。小学数学课堂也应主动落实核心素养思想,让学生在高效的指点中获取发散性思维;通过数学教学与核心思想的融合,彰显本学科教学特色魅力。学生能够在不同教学方法下尝试做到数学知识的探索,其相关学习能力会得到提升。数学课堂中要通过不同方法的融合对学生实施有效训练,结合核心素养思想在学习中的优势,构建精彩化小学数学课堂。

向核心素养思想“取经”,为小学数学教学润色
杨艳丽
(丰顺县汤坑镇第二中心小学  514300)
摘要:在新时期的教学改革背景下,教师要善于通过不同维度完善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学生增强综合学习意识。小学数学课堂也应主动落实核心素养思想,让学生在高效的指点中获取发散性思维;通过数学教学与核心思想的融合,彰显本学科教学特色魅力。学生能够在不同教学方法下尝试做到数学知识的探索,其相关学习能力会得到提升。数学课堂中要通过不同方法的融合对学生实施有效训练,结合核心素养思想在学习中的优势,构建精彩化小学数学课堂。基于此,文章中主要分析了核心素养思想视角下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方式;分析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7-211-01


        前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环节主动融合核心素养思想会推动先进教学体系的落实,会在最大限度切合教学需求。在切合学生实际能力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完成知识储备,优化数学课堂教学路径。在多元化指引中增进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让相关探索意识、相关合作契机得到无限提升。学生能够感知自身在数学课堂学习中的变化,在教师的有效指引中促使学生形成创新思维,其感官能力会得到提升,也会培养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性,通过教学效果的显现促进教学目标的生成。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一)课堂教学互动氛围不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互动氛围难以调动学生激情,难以促进学生主动完成知识的探索学习、无法集中学生在学习中的注意力。缺乏互动氛围,教师仅以自身为中心,“一言堂”完成数学知识讲解。学生的思考时间、以及参与意识均下降,导致学生与教师之间相互了解的思维意识较少。课堂教学氛围不够,学生的反应能力下降,导致教学根本无法迎合成长需求,教学过程难以与学生的学习能力相符合。教学氛围缺失、互动环境不够,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呈现“无用”状态,难以达到优质的学习效果。
        (二)教师难以了解学生的基本特征
        教师在课堂中的知识教学要求符合学生的实践能力,考虑到学生在知识学习中的兴趣爱好。但是,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小学数学课当中,教师的知识讲解过程对学生的了解不够到位,难以通过学生的性格特征、以及学习特点出发设计教学环节。课堂教学方式设计缺乏对学生实际能力、兴趣爱好的判断,无法塑造学生形成优秀的思维特征。高效课堂构建目标偏离轨道,课堂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实际能力、兴趣爱好相背离,均无法达到为数学课堂教学润色的效果。
        二、小学数学课堂的“润色”策略分析
        (一)设置教学情境,提升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
        数学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情境的设置,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运算;通过运算能力的塑造,奠定学生的数学学习基础。潜移默化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进行指引,让核心素养思想对学生实施“无痕”教育。学生能够形成相关素质、养成优质习惯,增进在数学学习中的认知;通过运算能力的增强强化学生的信心[1]。
        例如:结合“乘法”知识教学,教师可以创设比拼式教学情境。


首先,教师一组,学生一组,参与课堂导入环节中的情境。出示题目:“8+8+8+8+8+8=?”或“7+7+7+7+7+7+7+7=?”,让学生首先选择自己擅长的一道题目,先于教师5秒完成计算,此时教师计算另外一道题目。学生会发现教师的计算速度仍然快于学生,且正确率高于学生。在导入性情境中教师基于学生的好奇心引出乘法知识教学,让学生能够有效理解教师渗透讲解的内容,主动完成乘法口诀的背诵。教学情境塑造学生运算能力的提升,推动教学成果的显现,让核心素养思想得到落实。
        (二)组织实践活动,完善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
        实践活动的组织召开会使学生的学习思维得到完善。课堂内教师通过实践探索形式,保障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形成。学生能够通过不断的探索尝试,树立在数学学习中的思维品质。以探索活动的召开让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识探索欲望得到同步增强,会保障学生取得优秀的学习成果,彰显无限教学特色[2]。
        例如:教师可以在“圆”知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态化学习思维,让圆形动起来。课堂内首先教师制作大小不同的两个圆形,分别在讲桌上滚动一圈。学生会发现大圆形的足迹常用于小圆形。根据上述现象教师引出周长知识教学,让学生明确概念。随后,在课堂内教师让学生制作一个直径可以随时缩短的圆形,在不断的拉动中让学生观察影响圆形周长的因素?引出半径、直径知识教学。课堂内教师通过动态化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强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三)结合信息技术,提升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信息技术方法是科学水平提升带来的优秀产物。教师可以借助此模式让核心素养思想在数学课堂中高效落实。教师要保障学生学习动力的形成,塑造学生逻辑思维意识。教师以图片、视频视角给予学生优秀冲击,会让学生更好的认识数学学习[3]。
        例如:基于“长方形、正方形”知识教学中,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图片特点为学生展示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的上述两种图形,经过观察学生会发现长方形的特点是两对边相等;正方形的特点是四条边均相等。随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若将若干个正方形粘贴在一起,会形成怎样的图形?此类推简单介绍长方体、正方体为学生日后的数学知识学习奠定基础。以动态化、形象化的信息技术提升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在其他的数学知识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通过转化、割补、剪裁等不同方式,让学生能在主动探索中实现学习目标。确保学生在思维意识上得到塑造,形成理性意识,获取数学素养。
        结语:综上所述,新时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师积极融合核心素养思想,通过不同角度的创新指引,让学生生成学习动力,其学习质量和探索欲望会得到提升。教师要彰显教学特色,通过不同方法的落实为学生塑造数学学习的有效空间,帮助学生通过探索尝试总结学习经验,也会让学生养成优质数学学习习惯,为其日后的数学知识探索学习做好铺垫。教师在课堂中优化对学生的指引,对教学环节进行整合,会使教学综合成果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邓翰香,吴立宝,曹一鸣.新世纪以来我国中小学数学教材研究热点、演进与展望——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实证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41(08):38-43.
[2]陈迎春.巧设关联性习题  训练结构化思维——以《观察物体》练习课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1,22(02):98-100.
[3]王世江,王丁册.以解决“小的问题”为导向的精细化课程开发——核心问题引领下教学能力提升案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1,37(02):25-3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