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过“深水区” 锚定深度学习——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活动体验”课堂的建构

发表时间:2021/6/1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5月1期   作者:陈月波
[导读] 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已全面进入小学课堂,只有每一个德育人真正领会贯彻本学科教学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才能实现教学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活动体验”课堂的建构是基于学生思想品德和综合素养培养为目的,体现了学科核心素养和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本文从“深度学习”的视角,用“活动体验”的方式建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课堂教学范式,在探明何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深度学习的基础上,明晰本学科深度

三过“深水区” 锚定深度学习
——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活动体验”课堂的建构
陈月波
(余姚市郑巷小学)
【摘要】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已全面进入小学课堂,只有每一个德育人真正领会贯彻本学科教学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才能实现教学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活动体验”课堂的建构是基于学生思想品德和综合素养培养为目的,体现了学科核心素养和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本文从“深度学习”的视角,用“活动体验”的方式建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课堂教学范式,在探明何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深度学习的基础上,明晰本学科深度学习的教学主张,从而涉过“深水区”,构建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活动体验”课堂方式,让教学指向疑难问题的解决,将德育课堂牢牢根植于丰富的儿童生活,让儿童德性的培养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最终回归生活、指导生活。
【关键词】活动体验;深度学习;课堂建构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05-071-01


        课堂教学改革被喻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临门一脚”,让课堂教学有一个根本性的变化成了全面深化课改阶段必须迈过的“一条河”。作为一线教师必须意识到,只有正视和审思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困惑和困境,聚焦课堂教学的本质,才能涉过“深水区”智慧前行,让课堂迈向有深度的学习。笔者认为,小学道德与法治的学习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深度建构的过程,这样的学习不能只停留于对知识的获取,而应在深度学习中生成实践智慧,为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夯实基础。
        “探水”: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深度学习
        早在1956年,布卢姆在《教育目标分类学》中关于认知维度层次的划分中,就已蕴含了学习有深浅层次之分;2005年,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和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马云鹏教授在《全球教育展望》2018年第10期发表《深度学习视域下的课堂变革》等文章也有深度学习的相关说明……综观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深度学习的概念界定,深度学习就是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基于专家界定,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深度学习,应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基于理解自主进行知识建构,基于真实情境主动学习和解决问题。其三大特征如下:
        1.指向培养核心素养的完整的人的学习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核心旨归是人的全面发展,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道德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起到价值引领的作用,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学习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法治教育,用学科的综合性特征有效促进学生学习,让学生学会在真实复杂的情境中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深度学习不仅仅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也不只停留于学科“三维目标”的达成,更是指向核心素养,是培养“完整的人”的学习。
        2.在多样情境中自主体验的学习
        道德的学习有别于一般的知识学习,儿童的生活是学习的中心,其生活或成长中遇到的重要事件或问题是学习的线索。社会生活是多种多样的,生活智慧隐藏其中;学习的情境也随之复杂多样,不仅有真正发生在学生日常生活中,涉及学校、家庭、社会中发生的真实事件,也包含教师在课堂上有意创设的问题情境。在目的性、情境化教学问题、任务、主题的驱动下,学生向他人和自己的过去学习,通过自主体验加以理解和迁移,从过去的生活中获得当下的智慧。道德与法治的深度学习是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基于情境自主体验,能真正面对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从而促进高阶思维的发展。
        3.呈开放状态跨界整合的学习
        道德与法治教材呈开放状态,内容开放、组织方式开放,教材中的留白与对话更是向教师的专业成长开放。学生的学习也可以向四面八方打开,学习时空可以从教室拓展到儿童生活的诸多空间,课内学习可以延伸至其他学科的学习或校内外其他活动中,学习资源也更加丰富多彩。开放性、整合性让情境变得更加真实、复杂,尤其是一些有教育价值的两难问题。学生在思辨中探究体验,发现智慧,发展能力。深度学习带来的开放与跨界能帮助儿童更加丰富地建构自己的生活。
        “试水”: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深度学习的教学主张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深度学习注重体验参与,笔者在日常教学中也在不断思考,如何让实际教学更加强调学习内容的有机整合,着意学习过程的建构反思,强化情感驱动的“非认知学习”,立足于真实情境的问题解决。基于深度学习的主要特征,结合本学科课堂教学的实践反思,深度学习的教学主张表现在六点(见图1):                                              
        1.教学目标——课堂育人、立意素养                     
        图1:深度学习教学主张
        如五年级上册《古代科技 耀我中华》的目标设计如下:
        这样的教学目标不局限于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而是指向了核心素养,定位于了培养“完整的人”。
        2.教学内容——生活资源、活化教材。
        3.教学情境——问题带动、情感体验。



        例如,二年级下册《我的环保小搭档》这一教学内容是与当下倡导的绿色环保理念有密切关系的,教师创设“寻找我的环保小搭档”这一问题情境,从学生的思路和生活经历出发,高度提炼课堂体验活动,丰富了学生情感体验。
        4.教学策略——学为中心、导学相长。
        综观道德与法治老师的家常课,出现强行拽走学生思想、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的现象屡见不鲜,对于在活动体验、对话交流中产生思想上的共鸣这一宗旨还有待落实。
        5.教学过程——课堂体验、反思内化。
        体验参与是深度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在实际教学中,需要教师从教材出发,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体验中不断反思内化,促进核心素养的持续进阶。
        6.教学评价——基于情感、以评促教。
        笔者教学一年级上册《上学路上》一课,根据市教育局开学近两个月中开展的“学生佩戴头盔情况”抽查工作,结合学生所在班级上学时段出现的乘坐电瓶车不戴安全头盔现象,在四人小组中交流、分享关于佩戴安全头盔的意见,再开展小组成员共下“上学安全飞行棋”的体验活动,判断哪些行为是不安全的,应该怎么做,从而达成预定教学目标,知道怎样的“上学路上”才是安全的。
        图2:市学生佩戴头盔抽查通报及课堂体验《上学安全飞行棋》
        “涉水”: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活动体验”课堂
        基于对深度学习的理解与实践,笔者认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活动体验”课堂的建构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借助深度学习向课堂教学的“深水区”要效率,力求上有深度的道德与法治课。
        1.确立深度学习的“学习主题”
        教师在研读教材的过程中,首先可从本课的核心知识入手,挖掘承载的学科核心素养;其次可以寻找合适的情境素材,确立有价值的体验活动;最后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从学科核心素养入手,激发学生深度参与,从而实现学生用课堂上的深度学习所得更好地指导其当下生活的目的。
        例如,执教五年级上册《古代科技 耀我中华》一课,教师在对教材文本做灵动处理后创设了学习主题——独具特色的中医,旨在了解生活中常见的中医治疗方式,感受现代医学中医的神奇效果。教师从三方面层层深入,中草药馆——写一写中药名称,想一想三类中药各有什么特点;中医疗法馆——连一连疗法名称,想一想自己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学做小中医——按图找穴位,按一按,说一说感觉。一个个体验活动的叠加持续激活了学生对中医了解的好奇与自豪。
        图3:学习主题“独具特色的中医”体验活动
        2. 确定深度学习的“学习目标”
        教师在确立学习目标前必须立足学生已有经验,对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观念和态度等方面有深入的了解;教师还要掌握学生在知识、能力、观念和态度各个维度的发展点,即了解学生发展空间;第三,还要明确本课程要求,知道本课程规定需要发展学生的核心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等的程度,以及该主题的挑战性任务需要学生具备哪些知识、技能、观念、态度等;最后才能针对学习主题明确学习目标。
        3.构建深度学习的“教学流程”
        结合课堂实践,概括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深度学习的教学流程,即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活动体验”课堂的建构(见图4):
        图4: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活动体验”课堂的建构
        教学流程中的每个教学环节各有侧重,如激发学生好奇心和兴趣点需在导课环节完成;第二至四环节是课堂教学的重点部分,分别要考虑学习单的可行性、体验活动的情境性和内化过程的价值体现,环环相扣;最后要注意学生在本课学习中的所思所获,知其然更须知其所以然,从而从课内走向生活时才能将课内习得内化于心,实现外化于行、指导生活,且能陪伴其幸福一生。
        在每个环节实施过程中,教师必须清楚学生持续进阶到哪里了?你的评价内容也要在指向核心知识、学科思想方法、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价值观念等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上,跟随学生的学习现状实时跟进。
        ...二年级上册《我的环保小搭档》一课,执教老师创设了“宝盒里的秘密”、“寻找我的环保小搭档”、“夸一夸TA们的环保小搭档”、老师的环保小搭档——“环保小剧场”等一系列体验活动,尤其是借助环保剧场的制作和表演引发值得学生思考的“大问题”——如何变废为宝,真正做到绿色生活?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从一堆废品、一段VCR和一个环保剧中知道了一个废旧纸箱、一件旧衣服一些卡纸是怎么变成小剧场?感受到了“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开展垃圾分类,回收再利用就是给宝贝们找到合适的家,节约资源!”
        回顾教学过程,不难发现教师贯穿始终的持续性评价有助于学生发现课堂中变废为宝的妙用,有助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举一反三,有助于培养学生绿色生活的核心素养,实现由课堂所学走向生活实践的悟道践行。
        基于深度学习的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活动体验”课堂的建构,是笔者在课堂实践中致知力行的。当然,实际课堂还需要迈向深度学习的更高层级,实现师生共同更深度建构的目的——立德树人,从而让德育课真正涉过“深水区”,迈向深度学习,为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服务。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义务教育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肖川.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2).1.
[3]成尚荣.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案例式解读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3).1.
[4]钟启泉.核心素养十讲.福建教育出版社.2018:(10).1.
[5]娄龙燕.绘本在学科深度学习中的应用;上海教育科研.2018:(11).
[6]王应江.道德与法治课迈向深度学习的教学主张与策略.中小学德育.2018:(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