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民族之声,悟民歌之魅——谈民歌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教学策略 巫伟彤

发表时间:2021/6/1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5月1期   作者:巫伟彤
[导读] “民歌”作为我国民族文化中的璀璨珍宝,也是我国各族人民历经百年代代流传下的无价之宝。现阶段,基于我国深度践行发扬传统文化、加强文化自信的发展总基调下,一线小学音乐教师同样应主动承担起向下一代传授民族文化的义务责任,增强学生对民歌的认知全面性,促进其可积极担负起继承我国民族文化的社会使命。对此,音乐教师应立足民歌课堂传授中学生兴趣低下、学习成效提升缓慢等不良现象,通过注重民歌演唱形式、强化民歌情感传

感民族之声,悟民歌之魅
——谈民歌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教学策略
巫伟彤
(安徽省合肥市大通路小学  安徽  合肥  230011)
【摘要】“民歌”作为我国民族文化中的璀璨珍宝,也是我国各族人民历经百年代代流传下的无价之宝。现阶段,基于我国深度践行发扬传统文化、加强文化自信的发展总基调下,一线小学音乐教师同样应主动承担起向下一代传授民族文化的义务责任,增强学生对民歌的认知全面性,促进其可积极担负起继承我国民族文化的社会使命。对此,音乐教师应立足民歌课堂传授中学生兴趣低下、学习成效提升缓慢等不良现象,通过注重民歌演唱形式、强化民歌情感传递、侧重民歌唱腔气韵等可行性执教措施将这些教学问题逐一高效解决,实现学生爱国情怀的牢固树立。
【关键词】民歌;小学音乐;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05-054-01


        受时代演变、社会变迁的有力驱动,我国民歌呈现出了种类多元的良好发展态势,且民歌演唱风格同样随之不断增多。然而,受当前部分小众审美理念的负面干扰,如今民歌的演唱滋生出“万人一腔”等消极性局面,直接禁锢了我国民歌的健康发展步伐。为预防这种现象对当代小学生的不利影响,导致其对民歌产生片面性认知。音乐教师应提高对民歌教学质量的重视程度,根据班级学生时下对民歌的了解理解、学习兴趣、音乐天赋、演唱水平等核心性学情实况,对应采取与之高度匹配的实效性执教手段,确保学生可多角度感知到民歌特有的“形腔、气、韵”,有益于其可将民歌“原汁原味”的传承、弘扬。
        1.注重民歌演唱形式
        我国民歌通常具有较为鲜明的地方色彩,且持有多样不尽相同的演唱形式。以民歌表演风格举例。对于我国北方地区的特有民歌来讲,其特征中粗狂、豪迈更为明显;而关于南方民歌,则更侧重灵巧、委婉。因此,这对我国不同地区的专有民歌而言,其常规性演唱形式同样具有较强的差异性[1]。对此,美术教师在创新开拓民歌执教思考时,可将“唱形”这一主题为根本落脚点,保证班级学生可在学习不同地区的民歌演唱时,对应掌握到相契合的歌曲演唱形式。
        例如在《洪湖水,浪打浪》这首湖北民歌传授中,因歌曲主基调旋律悠扬,可使受众切实感受到歌曲传递出的“景色”与“感恩”相融合的细腻情感。所以,音乐教师在演唱形式的设计中,可优先考虑“一领众唱”。此外,由于小学生心智心理尚未完全构建成熟,教学活动内容过于单一将难以激发其歌曲学唱兴趣。因此,音乐教师可巧妙的增设“舞蹈”这一元素。并突出人本理念,通过鼓励、敦促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自主选择领唱、合唱、伴舞。促进学生可在各自项目的深度学习中,长时间维持最佳学习状态,能够主动配合音乐教师完成当堂民歌学唱任务,充分体会到我国湖北民歌的独有韵味。
        2.加强民歌情感表达
        “情感”作为民歌的内在精髓,其可赋予演唱者歌曲演绎中的深远魅力。另外,各类音乐形式的完美演唱均应为“情为主、声为负”,二者协同构建出“以情带声”的优质表现。当歌曲演唱单一性强调演唱技巧的诠释,缺少情感的真切流露,则可导致“回味性”缺失,不能带给受众共鸣[2]。


因此,我国民歌可实现多年延续、流传,其核心归因则在于民歌内含的深厚情感及民族文化底蕴。对此,音乐教师为强化民歌教学综合质量,应着重向学生的情感传递,促进其站在“唱情”的视角深层次感知、体会我国民歌向外抒发的特殊情感。
        以《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教学举例。音乐教师为帮助学生充分体验到这首海南民歌传递出的“爱国”、“阳刚之气”等情绪,可搭配操作现代化电教媒体为学生直观展示“海南战争”相关的影视资料。通过相对震撼的画面聚焦学生当堂民歌学习注意目光,可在短视频观看中随即产生高昂的“保卫祖国”心理,增长学生对民歌的情感共鸣,衍生出歌曲学唱的主观能动性;随后,音乐教师为保持学生较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应实时满足其学唱诉求,细化传授学生民歌演唱的传统、原生态等唱法。在课堂尾声阶段,为再次强调歌曲主旨,音乐教师应向学生解说“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珍惜美好生活”等类似理念,增强其情感与歌曲融合紧密性,多方位确保学生可切实认知、体会到我国民歌富有的深厚性精神内涵。
        3.重视民歌唱腔气韵
        “韵”的发展同样悠久。最早可追溯至“殷周时期”,在当时我国民歌已初步形成“押韵”的体系特点,可有效突出民歌的“朗朗上口”特点。纵观我国各族民歌的押韵现况,其差异点众多。例如“汉族”民歌惯于押“尾韵”,“蒙古族”则侧重押“头韵”等。此外,部分民族也创新开创出了特有性“押韵法”,如我国西北地区的各民族偏爱“花儿韵”,“壮族”也有“勒脚欢”等,生动有趣[3]。而针对民歌的“唱腔”来讲,方言也是其关键性表现形式,方言的灵活引用更易突出民歌的鲜明韵味。对此,音乐教师为丰富教学活动内容,同样可将民歌的“韵”、“唱腔”作为拓展知识向学生解说,增长其对民歌理论知识的认知面。
        如在民歌欣赏课堂中,为增添课堂氛围中的趣味元素,音乐教师可当堂欣赏歌曲设定为《拔根芦柴花》这首江苏民歌。在带领学生一同认真聆听、闭眼感受民歌情感后,音乐教师可向学生讲解其中应用的“扬州方言”。并可利用现代化教具为学生播放扬州方言,辅助其感受其独有的音调特点。强化学生民歌歌曲的深度欣赏兴致,侧面保障当堂教学成效。
        4.结语
        综上所述,处于侧重强调小学生多元发展的教育领域大环境中,也不宜淡化我国本土文化对学生的传授。小学生正值音乐素养的黄金启蒙阶段,音乐教师在日常执教中注重向其渗透民族音乐知识,则有助于从小就树立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而这也是今后民歌文化长远发展的关键所在。站在国际发展多变,各类音乐体系迅速兴起的新时期下,不论我国大众身居何处,具有特殊韵味的民歌始终是高度贴近大众内心世界的最美声音。对此,小学一线教师应与时俱进的升级自身教育理念,将民歌有机整合于执教课堂。可在加强学生歌曲演唱综合能力的同时,促进其塑造出坚定的爱国情怀,能够主动为民歌文化的传承、发扬有效助力。
参考文献
[1]屠心文.感民族之声,悟民歌之魅——谈民歌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教学策略[J].北方音乐,2020(17):179-180.
[2]白倩茹.传承经典 “梨花”又开放——浅谈戏曲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实践与研究[J].考试周刊,2021(28):151-15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