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提问之我见

发表时间:2021/6/1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5月1期   作者:聂宏莉
[导读]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教师广泛使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提问是一门复杂的教学艺术,有效提问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学科的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掌握知识,省时高效完成学习任务。同时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加强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长远发展,对构建设高效课堂有显著作用。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提问之我见
聂宏莉
(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实验学校  四川  泸州  646500)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教师广泛使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提问是一门复杂的教学艺术,有效提问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学科的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掌握知识,省时高效完成学习任务。同时有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加强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长远发展,对构建设高效课堂有显著作用。
【关键词】课堂提问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05-038-01


        美国教学法专家曾说 :“教师教学效率的高低 ,大部分可以从他们所提的问题的性质和发问的方法查出来 。”提问是一门复杂的教学艺术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课堂提问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一种考验,课堂提问的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的好坏, 影响了学生思维的训练 。如何精准运用有效课堂提问,轻松驾驭课堂,打造有魅力的语文课,这是值得初中语文教师认真探究的问题。平时语文课堂上的提问,容易陷入一定的误区。
        一、教学中提问常见的误区
        (一)针对性不强
        语文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学科。在平常教学中,部分知识渊博的教师为了增加课堂的容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淡化文本内容,弱化语文基础知识前后的衔接,提出问题随意性强,学生无从下手,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与学生的思维产生碰撞的火花,学生费时费力,收效甚微。
        (二)难易区分不明显 
        平常教学中不少教师的提问,没有考虑学情,问题跨度大,要么太简单,要么太拔高,两级分化严重。简单的问题对学生来讲不用思考就能回答,挑战性不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浓,是低效的。例如有老师在上《春望》一诗时,开门见山提出问题:“《春望》的作者是谁?”学生异口同声说出了“杜甫。”的标准答案。这种“你呼我应”、即问即答、琐碎的提问不能掀起波澜,注定效果不佳。太拔高的问题超出学生的认知范围,学生绞尽脑汁,冥思苦想仍无从入手,无话可说,这样的提问是无效的,直接影响教学的效率。
        (三)指向性不明 
        部分教师提问笼统,没有明确的限定范围,学生回答问题的切入点很多,泛泛而谈,“蜻蜓点水”,失去了提问的初衷。如有老师在上完一篇课文时,提出“这篇文章写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呢?”学生从词语的运用、修辞手法、写作手法、思想感情、文章的主旨等方面都可以入手,回答范围过于宽泛,导致时间浪费了,课堂效率不高。
        二、多管齐下,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一)巧妙设疑,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点燃学生激情的火把,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源泉,教师要确保提问的有效性,让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紧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让学生敢于思考、学会思考、善于思考,提高学生探究文本的思辨能力。例如教师在讲解《济南的冬天》一文时,放弃让学生划分段落层次概括层意,归纳中心的传统方法,而可以用“济南的冬天是一幅徐徐展开的山水画卷,让人美不胜收。济南的冬天的山,风情万种,变化多姿,仪态万千。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和城外的远山各有什么特点呢?济南的水为什么不会结冰呢?学生带着这些问题紧扣文本,揣摩关键的句子,探究文本,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分层设计,重视难易度
        “尺有所长,寸有所短”。


每个学生年龄有差异,个体有差异,他们的智力不同,知识水平不一样,接受知识的快慢速度不一样,在问题的设置上,要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在课堂上提问的时候不能片面搞“一刀切”,在课堂教学中只关注少数的几个优生,把问题总留给优等生,视后进生为隐形人,不管不问,这是课堂提问的大忌。课堂提问要兼顾到基础知识薄弱和基础知识较好的学生,两头兼顾,因材施教。教师在提问的时候,针对性要强,把简单的问题交给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回答,让学生有自信去探究难度更大的问题。把难一点的问题留给基础较好的学生,有利于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用高标准去要求自己,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设计有梯度的问题,从掌握基础知识入手,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思辨能力。例如教师在讲《愚公移山》一文时,把读准课文,疏通文意的任务交给基础薄弱的学生完成后,可以这样提问:
        1愚公为什么要移山?
        2愚公移山遇到了哪些困难?
        3邻人京城氏遗男为什么跳往助之?
        4妻子和智叟都对愚公移山有质疑,二者的态度一样吗?
        5愚公是不是真愚,智叟是不是真智,二者名字有何深意?
        6愚公身上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呢?
        这一系列有梯度问题的设计,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抽丝剥茧,让不同层次学生学有所获。
        (三)明确要求,指向性强 
        课堂提问的指向性,就是要明确提问的目的和指向,引导学生根据问题快速掌握文章的重难点,从而提高课堂效率。例如教师在讲解《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提出问题:1梳理小说情节 ,请用一个动词()于勒的方式来表达。2结合说话的背景和时间,找一找菲利浦夫妇是怎样评价于勒 ,称呼于勒的 ?  3结合人物的语言 、动作、 神态描写、 前后言行的变化分析菲利普夫妇是怎样的一个人 ?4我们一家人从开始盼于勒到最后躲于勒,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5怎样看待现实生活中“穷在闹市无人问 ,富在深山有远亲”的现象 ?学生在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梳理了小说情节,分析了人物形象,领会了作品丰富的内涵。这样的提问从小处入手,具体明了,目标明确,指向性强,操作方便,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少走弯路,省时高效,能轻松完成学习任务。
        (四)联系生活,巧妙拓展 
        语文与生活密切关联,刘国正先生说:“语文一旦同生活的源头相结合,便立刻生动活起来。”教师要树立大语文观,提问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培养良好品格、情操等方面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语文课堂的提问只有善于用生活的源头活水,语文学习的“渠”才不会枯竭。例如教师在讲到《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一文中,在拓展延伸方面可这样提问:一个人要成就一番伟业,总要历经磨难,结合古今中外的名人或自己的体验来来谈谈自己的理解。班上的一个父母双亡的学生,有精辟见解:“我出生在太平红色古镇,自幼从祖辈的言谈中,从参观博物馆的遗物中知道毛主席领导抗日胜利的不容易,四渡赤水出奇兵的背后有惊心动魄的故事,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我不是“拆二代”,也不是“富二代”,我没爹没妈可拼,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改变自身的命运。我把现在经历的一切苦难我把大当成是上天对我的一种考验,不抱怨,不退缩是我对自己要求,我要作命运的掌舵人”。小小年纪,不被困难吓倒,笑对人生,目标明确,意志坚定,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感,这是有效提问达到的水到渠成的效果。
        总而言之,在平时教学中,中学语文教师要善于提问,有效提问,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要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提出具体可操作的问题,让学生学有所获,多联系生活,拓展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长远发展,提高课堂效率,构建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陆井根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策略探讨[J].作文成功之路,2016(1):9-9.
[2]张春霞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现状及有效性探究[J].明日,2018,000(046):0108-0108.
[3]毛思伟  探讨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语文课堂提问 [J].(2019)中学生作文指导,(13):208-20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