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历史核心素养在高考备考的运用

发表时间:2021/6/10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7月3期   作者:吴国兴
[导读] 随着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核心素养跃升为教育教学的热门话题,称为组成学科教学的主要内容。不同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是不同的。对于高中历史来说,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证实、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在这一背景下,高考历史围绕这五项内容进行出题。基于高考的这种考察特点,教师有必要探究历史核心素养在高考备考中的运用,以期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探究历史核心素养在高考备考的运用
吴国兴
(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第一中学  525400)
摘要:随着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核心素养跃升为教育教学的热门话题,称为组成学科教学的主要内容。不同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是不同的。对于高中历史来说,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证实、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在这一背景下,高考历史围绕这五项内容进行出题。基于高考的这种考察特点,教师有必要探究历史核心素养在高考备考中的运用,以期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关键词:历史核心素养     高考备考    有效运用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1)7-025-01


        高三历史备考复习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为了在短时间取得良好的复习效果,教师就必须用好考试大纲、把握高考方向。即要围绕核心素养制定备考复习策略,提高复习的针对性,适应高考变革的要求,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一、聚焦史料实证,坚持史料导学
        历史虽具有过去性,但却“有迹可循”,史料就是人们考察历史事实的主要依据,通过对史料的正确辨析,形成客观的历史认知,这就是史料实证素养。它是历史核心素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正确历史观的有效方式。历史教材中有许多历史料内容,在备考复习中教师可以以这些史料为素材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形成历史证据意识的基础上,提取、分析、比较、归纳史料信息,得出历史结论,完成对知识的探究。
        例如,在复习《欧洲的殖民扩张与掠夺》一课时,教师就可以用史料“荷兰人有‘海上马车夫’的美称,他们积极从事国际贸易,那时候,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的粮食,由他们运往地中海;德意志的酒类、法国的手工业品、西班牙的水果及殖民地的产品都由他们运往北欧销售。阿姆斯特丹发展称为一个综合型的市场, 拥有西方最大的储存库和金融设施”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荷兰殖民活动的特点是什么?既然荷兰这么早就开始大规模的殖民活动,为什么荷兰没有跻身于资本主义强国之列?”学生围绕问题查找关键语句和主要信息,总结出荷兰殖民活动的特点主要是商业贸易,他们垄断了海上贸易,商业资本发达,但本身工业并不发达,一旦失去海上优势就会很快没落。
        这样通过坚持史料导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阅读史料、分析史料的过程中,提升思维能力,领悟历史叙述中的现象和本质。教师还可以在学生对史料的探究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发表不同的见解,培养创新思维。
        二、聚焦时空观念,制作思维导图
        历史是一幅长长的画卷,每一个历史事件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着错综复杂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只有了解这些联系,才能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了解历史知识,培养时空观念。因此,在复习中教师可以借助思维导图将零碎的历史知识串联起来,形成知识体系,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历史脉络,客观、全面地认识历史,从而掌握历史发展规律,提高历史素养。
        例如,教学《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一课时,本节课知识点较为琐碎,有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等,世界市场形成的途径等等,但这些零碎的事件彼此之间又有着紧密的联系,如第一次工业革命是第二次的基础,两次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为了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制作思维导图,如两次工业革命的时间、交通运输工具、重要发明家、时代特征等,这样通过对知识的整理组合,学生的思维从18世纪60年代飞跃到19世纪70年代,培养时空观念的同时还使学生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高考是高中教学的指挥棒,也是核心素养的助推器。因此,关于时空观念的考察不胜枚举。


有教育专家曾说:“纵观这几年历史高考试题,从主观题到客观题,多多少少都与时空观念有关。”因此,无论从高考的趋势来看还是学生的学习需求而言,时空观念的培养都是至关重要的。教师要借助思维导图加强对学生时空观念的培养,提升复习效率。
        三、聚焦历史解释,撰写小论文
        历史核心素养的综合体现是历史解释,它囊括了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家国情怀以及唯物史观,是学生个体对历史事件客观分析评价的表现。近几年,高考历史中出现了许多开放题,需要学生根据史料发表自己的观点。基于高考历史改革的这一趋势,教师可以在备考复习中引导学生撰写历史小论文,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能够从不同的角度阐述。如“放眼尽观清朝统治史”“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原因”“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与当代价值”等等。这些论文虽然篇幅较短,但却考察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在写作的过程中学生既要旁征博引又要融入自己个性化的见解,对他们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有较高的要求,有助于核心素养理念的落实。
        四、聚焦唯物史观,引导合作讨论
        通过研究近几年的高考历史试卷发现,高考不仅是对学生历史知识掌握情况的考察,还考察了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其中唯物史观在高考历史试卷中占据的比重越来越大,以显性或隐形的方式渗透在各个题目中。相对于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和生态史观,最难学的就是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解释人类历史发展的理论观点,是学生历史素养的主要体现。在高考历史复习备考中,唯物史观的理解是一个难点。教师要结合课堂教学的各种形式,帮助学生从物质决定意识的角度出发,辩证地看待历史现象,对复习重难点展开合作讨论,以此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如在复习《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创设以下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展开合作讨论“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发生在英国?英国又是如何具备这些条件的?”教师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史料,如拉斯诺斯的《西方世界的兴起》、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等。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学生分别从海上贸易、圈地运动等方面进行阐述,得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册建筑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终极动力源泉,工业革命这一生产力的发展使得上层建筑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生产方式发生改变,工厂取代农场,城市化进程加快,英国从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五、聚焦爱国情怀,观看纪录片
        党的十八大提出立德树人的教育教学根本任务,历史是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理想教育等教育的重要科目。“以史为境,可以通古今之变,可以知社会之兴替”。基于历史的这一育人功效,教师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充分发挥历史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激发爱国、爱党的情怀。很多历史被翻拍成影视剧和纪录片,教师就可以利用历史与信息技术的这一关联,在复习教学中为学生播放相关的纪录片,在心灵的震撼、情感的迸发中落实加过情怀的培养目标,加速学生对知识理解,使核心素养理念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渗透。
        例如,在复习《经济体制改革》一课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了纪录片《伟大的历程》,展现了改革前农村的场景和改革后的场景,改革前到处破旧的砖瓦房,改革后一栋栋展现的高楼鳞次节比,通过农村改革前后的对比,培养学生珍惜现在生活和学习环境以及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努力拼搏的情感。
        总之,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在历史备考复习中要做到有的放矢,聚焦核心素养实施课堂教学,达到既实现对知识的归纳整理又促进全面发展的复习目标,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掌握复习方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应考能力,助力学生高考顺利。
参考文献:
[1]芮开亮.素养导向 高效备考——结合2019年高考浅谈历史解释核心素养[J].教学考试,2019(44):54-56.
[2]初伟伟.核心素养背景下高考历史备考策略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01):42.
[3]李青锋.高三历史复习备考中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一点认识[J].陕西教育(教学版),2021(Z1):94-9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