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田区块开发调整方案研究

发表时间:2021/6/10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6期   作者:刘亚明 王建军
[导读] 摘要:中国油田沉积模式中陆相碎屑岩沉积约占所有储集层的92%,国外的储集层大多为海相沉积,且海相沉积储集层在纵向非均质性与横向非均质性均要比陆相碎屑岩沉积储集层简单的多,所以中国油田开发的难度非常之大。
        天津市大港油田公司第三采油厂
        摘要:中国油田沉积模式中陆相碎屑岩沉积约占所有储集层的92%,国外的储集层大多为海相沉积,且海相沉积储集层在纵向非均质性与横向非均质性均要比陆相碎屑岩沉积储集层简单的多,所以中国油田开发的难度非常之大。在这种客观非常复杂的地质地层条件下,中国的油田因地制宜,艰苦摸索,逐渐发展出具有陆相油田特色的以注水开发方式为主体的开发技术系列。近年来,中国油田逐渐开始面临十分紧迫又严肃的新的挑战。新投入开发的油田新探明储量品质较差,约60%-70%的油田储量为低渗、特低渗,且总体上已经入高含水阶段,其中大多数油田开始发生产量发生递减,因此当前油田开发的中心任务迫切需要提高高含水油田的原油采收率以供给中国高速发展所需的能源消耗。
        关键词:多层砂岩油藏;储层特征;开发方案调整
        引言
        通过重新建立起整个区块储集层的认知构架,包括重新划分长6小层,识别隔层,结合单井完井信息统层调层完整联通各开发小层,评价井下开发的统一性并做出调整。重新刻画油藏各小层平面上砂体展布、沉积相规律、非均质性联系油田实际井网排井井位,以此评价当前油田整体静态开发方式。精细到各单井、单井网、区域井网的从小层位出发,结合当前动态开发效果,对当前开发效果进行动态评价。做到精细调整,整体调整,总体上改善油田开发效果,提高开发油田投入回报比。也对该区块相邻区块高含水期开发过程中的调整有一定指导意义。
        1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低产、高含水井例高,影响油田稳产
        对于油井低产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1)由于物性差,或地层能量低,导致液量低;(2)由于油井含水率高导致的油井产油量低。
        油井含水过高上升过快的因素有很多:油层原始含水饱和度相比较之下较高;结合长6油藏特点可能存在完井技术影响质量、采液强度过高、小层隔层发育差或不发育引起的底水锥进;油层有高渗透带或者裂缝带,导致注入水窜进。长6油藏高含水主要可能是射孔段油层原含水饱和度较高,导致油井表现为高含水。从上述分析也不难看出,高含水问题严重影响了油井的产量。
        1.2油藏能量分布不均,需完善注采井网加强注水
        从收集数据统计看,工区及邻近区域层位测试静压数量众多,压力测试结果显示长6油藏油藏压力降幅明显,虽然局部注水受效,但整体能量仍不足,注水受效较差。区块局部区域存在有注无采、有采无注井组,注采井网不完善:根据目前注采井网,由于注采层位不统一,需进行注采井网调整及增加注水井,扩大水驱控制面积。需结合砂体展布、构造特征继续完善局部井网,尽快补充地层能量。
        结合产能数据与油井含水率分布平面图可知,区块在治理方针上偏于关闭高含水区域,主要集中于区块边缘位置,结果上表现于油田总体高含水,且关闭后未采取其他措施,影响边缘水线内推。


        1.3水驱动用程度和注水利用率较低,导致水驱采收率偏低
        从存水率、注采比与含水关系可以看出,长6油藏在目前含水和存水率条件下,实际注采比高于理论注采比,说明注水利用率偏低。在当前水驱动用程度和注水利用率下,根据含水和采出程度变化趋势,长6油藏水驱采收率均较低。
        1.4资料完善度低,评价误差大
        静、动态资料不完善,影响地质认识及开发分析的准确程度:由于前期各项资料不完善,如补心海拔等资料不准确导致构造认识存在误差;欠缺严重动态监测资料,影响动态分析。
        2综合治理方案调整
        2.1开发方案调整思路
        在地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整体布局、分步试验、逐次完善,提出下一步开发调整方针。由研对究区内地质资料研究可以得到研究区纵向上物性,含油性差异明显。采取措施要针对油藏各种性质的上平面展布规律。通过完善开发注采井网,实施面积注水,同时优化注采参数,做到“注够水、注好水”。
        在治理方向上,着重考虑:横向上上,钻新井或侧钻井,选择最佳单元井网方式以完善开发井网,提高井网控制程度,;纵向上,针对对注水、采油井的在小层上统层调层,解决纵向上有注无采、有采无注。
        2.2综合治理方案
        (1)完善注采井网
        根据目前油藏开发时间较长,且注水时间滞后,导致井网不完善,也不规则,但整体还是以大多不完善的正方形反九点法及菱形反九点法注水。开发实践说明:在前章节井网论述中,菱形反九点法更适用于该区块开发,井排距能建立起有效驱替系统,需要我们在原有井网的基础上根据反九点法进行进一步完善。依据油层平面发育及纵向叠合特征,在层系组合原则指导下分区域进行注采井网完善,进一步提高水驱控制与动用程度。
        (2)统层调层
        油水井开采层位虽少,但注采对应率低,存在只注不采或只采不注现象。针对存在问题,通过投转注、油水井统层、调层平面上局部完善注采井网,剖面上强化注采对应,并根据多层注水井根据物性差异大小,确定合理的注水方式,提高注采对应率,增加注水波及面积与地层能量。
        3结束语
        在多层砂岩油藏进入高含水期时,应首先分析讨论确定出当前研究区块在平面、层间、层内可能存在的开发矛盾,找出矛盾所在。再针对平面、层间、层内所存在的影响开发效果的矛盾,对剩余油富集区内需采取措施的井网逐步采取以调与驱为主要手段达到稳油控水、提油降水的目的以提高油藏采收率。
        参考文献
        [1]王玉普,刘义坤,邓庆军.中国陆相砂岩油田特高含水期开发现状及对策[J].东北石油大学学报,2014,38(01):1-9+131.
        [2]朱丽红,杜庆龙,姜雪岩,郭军辉,魏丽影,姜宇飞,金英华.陆相多层砂岩油藏特高含水期三大矛盾特征及对策[J].石油学报,2015,36(02):210-2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