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中间站行车安全防范对策研究

发表时间:2021/6/10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6期   作者:胡传明
[导读] 摘要:在行车安全管理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中,应当采取有效的工作思路,即长期紧抓基础、现实紧抓控制、环境紧抓完善,坚持全体成员参与、不断优化、风险为主的原则,整理好安全管理的思路,汇总各项资源,健全相应的条例,以稳固安全基础、加强管理,并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安全管理预防机制,使安全关口不断向前推进。
        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大庆车务段肇东站  黑龙江肇东  151100
        摘要:在行车安全管理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中,应当采取有效的工作思路,即长期紧抓基础、现实紧抓控制、环境紧抓完善,坚持全体成员参与、不断优化、风险为主的原则,整理好安全管理的思路,汇总各项资源,健全相应的条例,以稳固安全基础、加强管理,并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安全管理预防机制,使安全关口不断向前推进。对车站行车所开展的安全管理进行深入研究,以推动该工作的发展。
        关键词:铁路中间站;行车安全;防范对策
        1.铁路车站行车安全管理的现状
        1.1安全管理责任未得到有效贯彻。
        车站所采取的管理体系为:国铁集团-铁路局集团公司一车务段一车站一班组。车站所采用的责任体系为:国铁集团一集团董事长一段长一站长一班组长。这两种体系均存在五个级别。行车所运用的管理体系为:国铁集团一铁路局集团公司一铁路局集团公司处室一车务段一科室一车站一车间一班组一岗位,存在九个级别。安全职责执行体制为:行车岗位人员一班组长一车间主任一车站管理层一站长一段科室一段班子层一段长一铁路局集团处室一集团公司管理层一国铁集团,存在十一个级别。通过运用“5、5、9”的管理形式来真正贯彻“11级别”的职责,因所开展工作的环节较为复杂,导致其中产生了较多的问题,如管理的流程过于复杂、职责难以落实等。
        1.2安全管理工作存在一定的难题。
        近些年来,在安全管理方面,铁路部门积极强化基础建设,举办各种活动,提出相应的指导思想,即“强基达标、提质增效”,极大促进了基础建设的进度。但是在开展安全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依旧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如重视现场、忽略基础;重视结果、忽视过程等等,在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之后,由于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开展考核及监管工作,导致制度形成了空转的问题,并且该问题逐渐转换成影响安全管理工作的难题。例如,长期以来,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大多采用“人员盯人员”的人防模式,缺少有效的物防及技防措施,再由于工作细节及执行流程越来越细化,书面形式逐渐取代了实际应用,如此往复,对安全管理的落实逐渐成为了形式。此外,员工没有经过严格的培训,导致一线员工不具备较高的职业素质。
        1.3风险隐患无法得到有效的治理。
        在实际管理的过程中存在较多的问题,如趋重就轻等,因此必定会出现“习惯性违章”的行为。该行为指的是工作人员习惯性的做出一些与规章制度不相符的行为。根据“海因里希法则”来开展研究,在每次大型事故的背后,必定存在着29例小型事故、300例未遂先兆和1000例安全隐患伴随。
        1.4安全预防工作无法从根源展开。
        通过分析安全事故的实际案例,不仅可以起到教育与惩治的效果,而且可以及时找出事故原因,有效避免同类事故的再次发生。目前,对于造成事故产生的原因,大多只进行了表面原因的分析,对于根本原因及各个原因间存在的关系缺少深入的研究,着急定性追责,无法展现出事故的真正原因。而且在对事故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存在较多的人为影响因素,铁路系统应当开展独立的管理工作,对事故进行分析的人员也处于该体系中,在分析事故原因的时候难以做到自查自纠,也不能实现警示效果。通过对发生事故的原因进行分析,可以使隐患排查工作做到事先掌握、隐患治理做到提取控制,从而可以彻底消除各种安全隐患。
        2.改进铁路中间站行车安全的对策
        2.1对特殊情况下的行车操作进行安全控制
        特殊情况指的是由于停电、设备故障等造成的站内信号装置异常,在此种情况下,设备失去安全保护功能,操作过程中的安全性完全取决于操作员的行为,如果操作失误,将会对站内接发列车的工作造成安全影响,无法保障列车运行的安全。


        (1)构建列车接收和调度的安全监控制度,其包括行车岗位双岗制,接收和调度列车干部制度,列车运行干部监管制;(2)提前配备好用于特殊情况下保障接发列车安全的设备,它主要指的是在接发列车的场地安装相应远程音频和视频系统,方便监管人员对接发列车的场地进行远程监控;同时在现场安装无联锁列车出入监控系统,以实现在没有联锁的情况下监督管理列车的进路准备情况,实现对列车进行安全控制。此外,在助理值班室安装接车记录装备,使负责接发列车的人员能够与助理值班员之间进行相互监督制约,保障行车的安全。
        2.2控制关键操作环节
        严格对关键岗位和关键干部实施控制管理,对占用正线的调车作业、接发在该站停车的超限货物列车和超长列车等进行有效控制。
        2.3健全站内行车安全管理机制
        (1)对制度不断进行优化,并落实完善安全责任制度,明确各个工作岗位和人员的责任,对安全管理制度不断进行改进。为了进一步确保中间站行车中的安全,可以制定一系列的安全管理制度、安全考核方式、干部细则等规定,来使中间站的行车具备较高的安全可靠性,预防重大事故的发生,并根据各站内的实际情况,不断对各项制度进行完善,使中间站的行车责任有章可依。(2)联合控制和联合防御,加大对现场的安全控制力度,制定一系列的重点工作联合控制操作措施,对超长、超限、重载、直达列车以及特殊情况下的调车做好实时监控,并对操作细节进行检查与指导,保障调车过程的安全系数。
        2.4构建并应用站内行车安全系统
        (1)对安全系统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安全系统,站在事故预测预防的角度,分析各种事故的形成原因、发生的几率和安全隐患的外在表现,对系统的安全性进行辨别,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揪出造成事故的各类因素,了解运输系统中的薄弱之处,制定预防事故的对策,给行车安全系统的管理工作和评估工作提供相应的依据;(2)作好安全系统评价工作。安全系统管理基于对安全系统的分析和评估,并从行车隐患和事故指标方面,来比较、分析、评价列车运行安全保障系统的安全性、薄弱环节、系统矛盾以及矛盾来源,根据所得到结果来科学选择投资方向和技术线路,并制定对应的应对措施。
        2.5完善风险管控机制
        行车安全的整体框架是基于章程管理、设备管理等进行的,所采取的关键手段是对安全风险进行研究、判断和管控,对隐患进行排查与治理,所运用的保障是干部的管理、团队的素质及文化的建设,不断巩固基础工作,紧紧围绕着核心手段、积极增强保障能力。行车事故的产生大多是因为环境、人资、管理等各个因素所导致的,即在事故发生之前,相应的安全隐患就已经存在,通过运用该机制来对风险加以管控是最有效的措施。对风险及隐患的属性进行分析,如下:
        一是危险性,如果不对这一问题加以整改,极有可能导致事故的发生;二是隐秘性,通常隐藏在细节部分,隐藏在人员的行为及思维中;三是因果性,与管理的意识、水平、覆盖范围及精准度存在着密切关系;四是反复性与时效性,如果不及时处理,就会导致较严重的后果,开展一次性的治理也很难彻底根治。对于风险存在的属性特征,及时找出根源所在:一是人员发生不安全行为的原因及趋势,主要包含管控失去效果的违章行为、安全知识的缺乏、安全意识的不足等等;二是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包含作业章程的缺失、管理人员能力的缺乏、管理制度的不完善等等。针对安全工作,国铁集团明确提出:不能让风险转换为隐患,不能让隐患转变为事故。因此,应当从及时发现和认知各个隐患问题入手,建立起风险控制与隐患治理的制度,积极消除各种风险因素,由源头进行治理,真正实现防患未然。
        结语
        随着铁路交通网的持续发展,想要提高铁路行车的运输安全,必须结合中间站的实际情况对站内进行管控,制定健全的管控措施,来保障中间站行车的安全;并构建健全的突发事件处理机制,来提高中间站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切实提高铁路中间站行车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王强.铁路中间站行车安全防范措施的研究与探讨[J].太原铁道科技,2019(03):40-43.
        [2]梁飞.铁路车站行车安全隐患与防范对策[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8(09):90-9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