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人口城镇化与城市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研究

发表时间:2021/6/10   来源:《中国科技信息》2021年7月   作者:徐敏
[导读] 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核心,人口城镇化发挥巨大的集聚效应,促进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本文分析了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并利用福建省2000—2018年的数据,构建VAR模型,采用平稳性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和脉冲响应分析等方法,进行实证研究分析。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徐敏    350108

摘要: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核心,人口城镇化发挥巨大的集聚效应,促进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本文分析了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并利用福建省2000—2018年的数据,构建VAR模型,采用平稳性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和脉冲响应分析等方法,进行实证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从长期来看,福建省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稳定的均衡关系。同时,经济增长对福建省人口城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显著。
关键词:人口城镇化;经济增长;VAR模型
       一、引言
        城镇化是中国在改革开放期间经济高速增长与社会长期稳定的结合部,也是经济社会发展与改革成果获得充分分享的交汇点。新型城镇化的建设需要更加重视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经济和人口的协调发展,促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建设,提高人口城镇化质量。
        但就目前我国的发展阶段而言,人口城镇化究竟在多大的程度上对经济增长有影响,经济增长又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人口城镇化,还不是很明确。当前,经济发展方式正在转变,
        研究经济增长与人口城镇化之间互动关系对于未来城市经济发展方向,以及宏观经济政策制定,城市协调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二、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相互作用机制
        1.经济增长促进城镇化的机制
        首先,经济增长对人口城镇化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为产生了收入效应。经济增长较快的城市相对应的拥有更多的就业机会,许多农村人口为更高的收入所吸引,进入城镇工作,劳动力的增加使城镇发展迅速,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居民所享受的医疗卫生服务、教育水平等公共服务显著提升,农村人口逐步向城镇转移,城乡差异逐步缩小。经济增长所产生的收入效应为城镇化提供了基本条件,而缺乏收入效应的城镇化则陷入落后国家或地区曾经出现的“虚假城镇化”问题。
        同时,经济增长不仅促进了居民收入的增长,而且提高了居民的消费能力,使全社会对有效物质文化的需求急剧增加,需要政府和社会共同努力,形成规模效应。需要政府投资公共产品和服务,提高和平衡公共服务水平。同时,私人消费品必须调动市场力量,扩大生产,实现商品和服务的整体市场化。广泛而集中的需求为企业扩大规模生产经营,吸引各种要素向城镇聚集。也就是说,经济增长的内生生产、投资和消费规模效应吸引着人们向城市迁移,这是城市化发展的关键。
        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还突出表现在城市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以及人口结构的转变。随着经济增长随带来的有效需求不断提升,进而带来消费水平的提升或下降将进一步决定产业结构,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并带来人口规模的变化。此外,经济增长将逐步摆脱阻碍城镇化进程的不合理体制机制,在人口自由流动和收入分配改革等领域更有利于城镇化发展。经济增长驱动的结构优化效应是城市化的内涵要求。
        2.人口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
        首先,人口城镇化是指随着我国人口持续不断地向城市转移的发展过程,城镇居民人口数量的增多,最明显的是对于消费供给的提升,人口城镇化要促进我国经济的增长,就要建立起有效合理的对于消费刺激机制。城镇化主要通过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居民收入和加强公共服务的方式来促进消费增长。同时,城镇化带来了人口结构的变化,提高了人口增长率,进一步带动消费升级。长期以来,内需不足一直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在我国,城市化的推进将极大地刺激居民消费的增长。
        城镇化,特别是在新型社会主义城镇化初期,由于我国的经济开发仍然处于一个比较落后的水平,出现了产业结构不合理、基础性设施的建设力度不足、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不完善等情况,会不可避免地出现生产成本和非生产性浪费。造成交通拥堵、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不利于经济增长,最明显的负面影响是环境生活成本上升的挤出效应。大量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需求的增加将促进所有利益相关者对资源的竞争性利用,这将导致要素价格迅速上涨生产。认为城市化成本的增加至少会产生三种挤出效应,对经济增长产生副作用。首先,由于技术创新水平低下,生产过程难以改善,在成本上升的情况下,这些企业将被市场淘汰。其次,生活成本上升的影响可能会造成人才的流出,城市由于缺乏人才支持,竞争力减弱。再次,在城镇化的中后期,服务业将加速发展,但这种产业将把工业企业排除在经济市场之外,导致城市产业短缺。
        三、实证分析
        (一)数据选取
        针对本文的研究主题,本文通过选取城镇居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表示福建省城镇化程度(URB),使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PGDP)这一指标来表示福建省经济增长和发展程度。为有效消除异方差,将两个变量分别进行了对数化处理,记为LNURB、LNPGDP。
        (二)平稳性检验
        本文所选取的两个变量均为时间序列变量,分析时间序列数据时,需对模型进行平稳性检验,运用eviews9.0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上表结果显示,LNPGDP的ADF统计量小于显著性为5%时的临界值,说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LNPGDP是平稳序列。而LNURB的ADF统计量大于显著性为5%时的临界值,说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LNURB是非平稳序列。对LNURB进行差分,得到△LNURB,可以看出△LNURB的ADF统计量小于显著性为5%时的临界值,△LNURB是平稳序列。因此,可以直接用这LNPGDP和△LNURB变量进行后续的分析。
小的单位圆内,即每一个单位特征圆和根的数值倒数都至少应该不得小于1,故此一个var函数模型也是稳定的,但其中一个很接近单位圆,这表明了某些冲击会有比较持久的影响。
        四、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通过实证检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在长期,福建省的城镇化和经济增长之间一直都是存在着一种相对均衡的关系,从而也就说明,福建省的人口城镇化和经济增长之间一直保持着平等和协调稳定。其次,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分析,福建省的经济增加速对其国民生活和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但是反过来,福建省的人口和城镇化发展对其国民生活和社会经济增加速度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并不明显。得出这一结论的原因是,人口城市化需要相关的支持性公共投资,例如基础设施建设,因此在短期内会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
        (二)建议
        福建省从政治上实现了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等各个方面的目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首先,人口城市化率必须不断提高。常住人口的城市化率对经济增长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福建的城市化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可以继续在促进经济增长中发挥作用。要提高人口城市化率,必须做两件事。一是优化产业结构。城市化进程是人口从农业向工业和服务业转移的过程。发展工业和服务业并提供更多工作是前提。二是改革土地制度。土地制度是阻碍中国农民向公民转变的因素之一。中国目前的走向城镇化和走向乡村化的土地使用管理制度都基本是集体所有,农民集体只能依法享受并得到农村土地的集体使用权,没有任何其他土地的集体所有权。对于不在农村的国有土地他也不得自由转让流转。一方面,它与农业的规模生产背道而驰;另一方面,它阻碍了农民获得土地流转的权利和利益,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受土地束缚。因此,必须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流转制度。
参考文献:
[1]杨丽莹.我国新型城镇化的主成分影响因子及其VAR传导效应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9,40(02):73-8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