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标准化实施模式及推进政策研究

发表时间:2021/6/10   来源:《中国科技信息》2021年7月   作者:谭晓鹏
[导读]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标准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是促进产业发展、提升农产品竞争力、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途径.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是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在现有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发展思路,制定支持政策,以更有效的方式扩大实施规模,加快农业标准化进程.

深圳市金鼎安全技术有限公司 谭晓鹏    518000

摘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标准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是促进产业发展、提升农产品竞争力、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途径.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是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须在现有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发展思路,制定支持政策,以更有效的方式扩大实施规模,加快农业标准化进程.
关键词:农业标准化模式;推进政策;研究
        引言
        在悠久的中国农业历史中,缺少农业标准化的文化底蕴沉淀是导致一些人对农业标准化的认识不足,贯彻操作不能紧扣市场需要的关键;与市场接轨使我国农业出现多样化格局,但基本生产结构仍然以农户为主;要做好农业标准化,只有走和谐共轨,携手推动的道路,其中政策,资金是基础,市场,技术是动力,公司,协会是架构,农户,农民是要素;同时认为我国农业标准化推进有初级和高级两大模式结构
        1我国农业标准化的现状
        “标准化”主要指针对某一行业或某一产品,在行业、国家,甚至是国际层面明确统一执行某一规范性文件或者行业标准。如ISO国际标准化组织,主要职责是负责全球范围内的标准性文件制定和标准化的推进。标准化存在的意义主要有:打破行业、产品的壁垒,减少资源重复性浪费。比如互联网通信行业的TCP/IP、HTTP通信协议,可以保证不同生产厂家生产的计算机可以互联通信,正是这种兼容性成就了当下的互联网生态,为万物互联打下了坚实基础。机械行业的零部件“标准化”提高了配件的通用性,减少了因为配件不通用而浪费的成本。相同的,在农业的发展过程中,标准化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虽然各省市自治区都有大大小小的尝试,比如“常山胡柚科技服务队”、“山西有机旱作农业发展”等。但总体上而言,因为我国的国情以及农业体系较为复杂,所以农业标准化仍处在一个不太成熟,亟待发展的局面。
        2农业标准化实施模式分析
        2.1主要实施模式的特征分析
        2.1政府主导模式
        政府主导模式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农业标准化实施的主要模式,即农业部门和农技推广机构通过项目示范、产品认证、技术指导和培训咨询等形式带动辐射农业企业、合作社和周边农民按照农业标准组织生产。以政府为主导的农业标准化实施,优势在于能够集约项目、集成技术、集中力量,有重点、有步骤地在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一些条件成熟的地区,开展标准园、示范区(场)和示范县创建,培育优势特色农产品品牌,有效促进农民安全生产意识的提升。由于多部门共同参与落实农业标准化实施工作,在确定项目、品种、区域等生产布局方面,多以行政方式进行组织管理,特别是人员、技术和资金等相对匮乏且分散,这种模式在实践中容易导致忽视农民利益、示范内容宽泛、实施效果模糊、实际辐射力弱等一系列实际问题。
        2.2企业主导模式
        企业主导模式是农业企业与农户之间以契约形式或以订单形式结合,利用自身在资金、技术、加工、储运、市场信息和销售渠道等方面的优势,组织农民按照标准化要求进行生产,确保农产品的销售和农户的相对高收益。这种模式最大的优势在于有效解决了农民的“卖难”问题,形成了以利益为核心的激励约束机制,对产前、产中和产后一体化农业标准的实施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事实上,企业组织农民实施标准化生产,完全是自律自发行为,市场约束才是企业最大的动力。由于企业和农户双方实力较为悬殊,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较大,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格局难以形成,而且农民标准化意识较差,生产技术落后,随着农户的增多,这种模式对企业管理和人力物力投入要求较高,运营成本将会明显增加,往往会形成“小马拉大车”的窘境。



        2.3合作社主导模式
        合作社主导模式是在农民自愿互利的基础上,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按照生产技术要求和操作规程,组织农产品生产、加工和运销,并统一提供农业生产资料、技术培训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信息服务等。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农业标准化的有效载体,让千家万户的小生产者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实现对接;作为政府、企业、农民的桥梁和纽带,发挥着重要的组织协调作用,解决了许多“政府包不了,企业办不了,农民干不了”的问题,诸如新品种引进、新技术应用、新市场开拓等。这种模式的成功关键是要符合市场需求,满足农民利益。实践发现,虽然农民专业合作社总体发展迅猛,呈现多样化态势,但覆盖面仍然较低。合作社的服务能力决定了合作社的凝聚力,但服务需要成本和知识能力。例如推行生产标准化、组织社员培训、培育品牌、开拓市场等都需要人员、技术、资金的投入。由于带头“能人”严重缺乏,内部运作不规范,技术力量不充实,产销衔接不紧密,经营周转资金困难等,导致服务能力相对薄弱,发展后劲严重不足。
        3推进政策
        3.1农产品卫生和安全监管标准
        政府农业管理部门应加强同食品卫生与安全部门、市场监督管理、消费监督部门的合作,严格规范农业生产中有害药物的使用,确保药物残留在人体能够代谢的范围内,切实保证提供给公众无公害无残留的农业产品,让人民吃上放心菜。尤其是在互联网信息急速发展的当下,可以通过二维码追溯等方式实现农产品的流通路线,让三无产品无处可藏,相应的农产品卫生和安全监督标准亟待出台并普及。
        3.2仓储物流运输标准体系
        在农产品生产销售过程中,仓储物流运输体系往往是被人们忽略的环节。但实际上,健全的仓储物流运输体系标准对农产品全价值链有着重要的意义。比如,针对一些易腐烂需要低温冷藏的农产品,合格的运输车辆、密封的冷藏箱柜、最优的运输路线、最快的装卸手段,都影响着农产品是否能够在最短时间内,以最良好的状态呈现在消费者面前,销售价格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产品的物流价格。所以,农产品的仓储物流运输标准体系建设也是整个农业标准化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3.3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服务能力
        农户是农业标准化实施最基础、最重要的执行者,只有农户严格按照标准化要求进行种养殖,才能保证最终的农产品符合质量安全标准要求。而农户实施农业标准化必须满足两个前提条件:一是保证标准化生产的农产品收益增加;二是要有技术人员指导,对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能够给予解决。要满足农户这两个条件,不仅需要在政策上明确人才、技术、资金等资源整合的途径,实现基层需求与政府供给相对接,而且需要各类组织去协调落实,利用市场价格机制去调节。因此,在农业标准化实施的支持政策中,既要加强生产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还要考虑服务方式的创新与实用。最好建立专家咨询交流网络平台,采用信息化手段和短信方式,方便快捷地实现技术需求上报,解决方案反馈。
        结语
        总之,我国农业标准化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不成熟的阶段。政府相关部门可以主导产学研各个方面的从业人员参与进来,结合现代信息科技以及其他行业的相关成果,参考借鉴国外发达农业的成功经验,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和行业态势,制定出适合我国的全价值链农业标准模式,为农民提供更好的市场及分销条件,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卫生且价格优惠的农产品。
参考文献
[1]刘薇,张琴,刘钊.论农业标准化推广模式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培育[J].大众标准化,2005(09).
[2]李佳,罗建利,郑阳阳.农业标准化中合作社的职能配置:基于扎根理论的多案例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20,(01):144-153.
[3]潘如丹,方健.标准化在现代农业综合效益中的贡献分析[J].上海标准化,2008(12):38-39.
[4]陈俊钦,陈石榕,林琼.农业标准化与农民组织化.农业质量标准,2009(1):21-2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