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高产种植技术 赵辉

发表时间:2021/6/10   来源:《中国科技信息》2021年7月   作者:赵辉
[导读]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不仅能够作为食品,同时能够加工成为工业原料。为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应不断提高玉米的产量。就玉米高产种植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措施进行研究,详细阐述玉米高产种植的具体应用技术,给出常见病虫害的防治措施,旨在不断提高玉米的产量,促进农业的不断发展。

山东省德州市乐陵孔镇人民政府 赵辉 253600

摘要: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不仅能够作为食品,同时能够加工成为工业原料。为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应不断提高玉米的产量。就玉米高产种植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措施进行研究,详细阐述玉米高产种植的具体应用技术,给出常见病虫害的防治措施,旨在不断提高玉米的产量,促进农业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玉米;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
        引言
        农业发展对于我国经济的迅速推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其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和稳定。而在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玉米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并且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因此,如何在科学的安排下有效提高玉米的产量是很有必要的。在这种情况下,玉米高产技术的出现为玉米种植水平的有效提升创造了便利条件,除了通过改善种植技术来提高玉米产量外,还需要重点关注玉米种植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病虫害问题,因为病虫害的防治程度将直接影响玉米的产量。基于此,本文将对玉米种植过程中有关病虫害防治的措施以及具体的高产种植技术进行简单的探究。希望以此来有效提升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玉米的产量,并通过对相关种植技术的推广借鉴来整体提升我国农业经济效益。
        1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1.1选地整地
        玉米对土壤养分、温度具有较高的要求,若地块土壤酸性、粘性较大,则不适宜种植玉米。因此,种植户需合理选择地块,保证具有中等以上的肥力和良好的土壤条件,同时能够便捷开展排灌活动。完成选地工序后,要深耕处理地块,依据30cm标准控制耕地深度,改善土壤肥力条件和土层疏松性。之后,向沟内施入腐熟的农家肥与过磷酸钙肥等,用作基肥,满足幼苗的养分需求。
        1.2选种
        进行玉米种植之初,为保证玉米的产量及质量,首先要做好选种的工作。玉米的品种较多,并且由于各地区之间的气候、土壤等存在差异,玉米在种植、生长上也有一定的差别。因此在种植玉米前,首先应当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玉米品种,所以种植人员在挑选玉米品种的时候,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环境、地理条件等多方面因素,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
        1.3深耕、播种
        实施播种工序之前,要开展深耕整地处理。一般情况下,按照25cm的标准控制耕作深度,可利用深松机等设备,以便有效打破犁地层。在整地过程中,应同步向土壤中施撒底肥。尽量推广运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增强施肥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要配合施用腐熟农家肥、硫酸二胺与尿素等肥料,向地表均匀撒施后,翻入到耕层之中。种植人员在播种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地区环境条件,合理确定播种日期,贯彻适时播种的原则。一般采取穴播方式,每穴种子数量保持在3颗左右。完成播种后,及时覆盖土层。
        1.4田间管理
        科学合理的田间管理能够有效的促进玉米的生长发育,在进行田间管理时,一方面,控制种植密度。为保证玉米能够吸收足够的养分,应为种子预留出一定的生长空间,避免玉米苗在生长过程中养分供给不充足,对玉米的质量有影响。因此,保证秧苗行距在20cm、株距40cm左右,在玉米发芽后长出3-4片叶子时,应进行间苗,将一穴多株的秧苗进行处理,去除相对较弱的苗留下强壮的苗。保证玉米能够正常地生长发育。另一方面,水肥管理。玉米在生长的过程中需要的养分较大,因此需要进行合理的水分和肥料的添加。第一,幼苗期。在此时期,秧苗对于水分的需求量不多,根据当地雨水的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及时地进行排水,避免秧苗发生内涝烂根。此时应适量的施加钾肥和氮肥,促进植株的生长,同时能够增强抗倒伏的能力。第二,大喇叭口期。


在玉米叶片数量达到10片时,则到了玉米的大喇叭口时期,在此阶段是玉米的关键时期,玉米开始抽穗,同时形成玉米粒,因此,应加强对玉米的关注和管理,及时地施加穗肥,同时增加氮肥量,促进穗粒饱满。第三,吐丝期。在此阶段,玉米穗部开始灌浆,此时应施加适量的肥料,减少其中氮肥的含量,在施肥时,可以使用穴施法,提高肥料的实际利用率。第四,成熟期。成熟期分为蜡熟期和完熟期,在蜡熟期是玉米质量最高的时期,玉米的胚乳为蜡状,干重加大。完熟期时玉米的分量降低,同时品质相对降低。在收获时,种植人员应严格的对玉米的成熟状态进行监控,在最合适的时期进行收获,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
        2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要点
        2.1大斑病及防治
        本种病害主要对玉米植株叶片造成危害,甚至叶鞘、包叶也会受到影响。一般于下部叶片最先发病,之后逐步蔓延。初期有水渍状青灰色小点形成,慢慢扩大后,导致黄褐色不规则形大斑生成。若田间湿度较高,会有黑灰色霉状物出现于大斑上,且叶片逐渐枯萎脱落。其中,大斑凸脐蠕孢为大斑病的病原物,高温高湿环境下容易发生。针对本类病害,首先要合理选择玉米品种,保证具有较强的抗病性。其次,要将轮作倒茬制度构建起来,同时实施深耕处理,促使田间菌量得到减少。要对田间病残体彻底清理,促使初侵染源得到控制。病害发生后,及时将下部病叶打掉,于适当区域统一处理。要做好肥水管理工作,增强玉米植株的长势与抗病能力。最后,发病之后,向地块喷施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体,喷药间隔保持在一周左右。
        2.2针对病毒病的防治措施
        除了青枯病以及大斑病,玉米的生长过程中还会受到病毒病的侵害。患有病毒病的玉米植株,其叶片常常会发生变化,比如玉米的花叶中会出现一些斑状物,这些斑状物会令玉米植株的叶片逐渐由绿色变为黄色。针对这种病害,通常通过生物方法以及化学方法进行具体的防治。生物防治过程中,通常会利用一些蛋白质或者其他生物结构来破坏病毒的内部结构,通过这种方式来消灭病毒的活性,使其无法对玉米造成影响。其次在化学防治过程中,可以通过定期喷洒农药来避免病毒病的发生。但是目前生物防治更加受到田间管理者的青睐,因为其非常环保,通常情况下不会对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
        2.3纹枯病及防治
        纹枯病具有较快的蔓延速度,很容易带来较大的减产损失。主要原因在于纹枯病会对玉米近地面的叶鞘、茎秆等造成危害,导致输导组织遭到破坏,难以正常输送水分与营养。通常于玉米植株的基部发生,最初有暗绿色水渍状病斑形成,之后向云纹状大病斑扩展。如果田间密度过大,种植人员施用过多氮肥,或连续出现阴雨天气,将会加大本病的发生率。针对本类病害,要合理选择玉米品种,科学控制种植密度,及时排除掉田间积水,促使田间湿度得到降低。玉米植株发病之后,需将病叶及时摘除掉,向叶鞘等发病部位涂抹药剂。也可向玉米基部喷施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持续2次喷施,间隔保持在一周左右。
        结语
        综上所述,为保证玉米种植效益,种植户需深入掌握各个生长阶段的田间管理要点,增强栽培管理的科学性。同时,要结合地区玉米种植过程中容易出现的病虫害类型,做好综合防治工作,避免病虫害影响到玉米产量和质量。
参考文献
[1]侯传卫.关于玉米高产种植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措施研究[J].农民致富之友,2020(12):20-20.
[2]王瑞,李杜鹃,刘强.玉米全程机械化高产栽培技术探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6):26-27.
[3]张殿喜.关于玉米高产种植技术的探讨[J].农民致富之友,2019(25):17-17.
[4]向字兰.关于玉米高产种植技术与病虫害防治措施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8(10):135-13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