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体制改革受阻原因及对策分析

发表时间:2021/6/10   来源:《中国科技信息》2021年7月   作者:郭艺璇
[导读] 目前,为实现金融体制改革,推动我国利率体制改革势在必行。而实现利率市场化是改革的重中之重。本文就我国利率体制面临的问题,成因,利率市场化对改革的推动作用以及如何推进利率市场化进行分析与讨论。

河北省保定市华北电力大学(保定)  郭艺璇    071000

摘要:目前,为实现金融体制改革,推动我国利率体制改革势在必行。而实现利率市场化是改革的重中之重。本文就我国利率体制面临的问题,成因,利率市场化对改革的推动作用以及如何推进利率市场化进行分析与讨论。
关键词:利率体制;体制改革;利率市场化
        1前言
        利率体制是指一国对利率管理制度的总和。它包括利率政策,利率决定机制,利率变动幅度的有关规定。而目前世界各国的利率体制主要有:利率管制和利率市场化。目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整体进程较快并取得了可喜成果。而金融体制改革却明显滞后。金融体制中的利率作为有效的社会资源配置机制和金融资源的诱导机制,作为重要的间接调控手段,必然要求在经济运行中发挥有效、灵敏的杠杆作用。加快改革步伐势在必行。
        2利率体制面临的问题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所做的调整
        一是利率调控体系过渡性特征明显;二是银行存款利率调整的有效性不强;三是银行间市场利率变动难以反应货币政策操作意图。这些问题制约着我国利率发挥作用。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为的因素或非经济因素使作用的发挥受到种种的限制,这种限制主要有利率管制、授信限量、经济开放程度、利率弹性等。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利率体制的改革问题也被提了出来。首先要求解决的是提高利率水平。由于对企业放权,放开市场,利益机制进入企业,为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经济效益需要运用利率杠杆,所以,提高利率水平就成为了必然;在金融体制改革中,各类金融机构为了扩大资金来源和提高贷款效益,也要求提高利率;在一直存在通货膨胀的局面下,为了发挥宏观调控机制的作用,提高利率也必然被看作是必要的措施之一等等。到80年代最后的一年,即1989年,银行存、贷款的平均利率分别由1978年的1.05%和4.72%调升到6.64%和8.88%。同时,利率种类逐步增多,档次也同时分细。进入90年代,经过1990年、1993年几次大的调整后,我国的名义利率水平日趋提高。
        3调整无显著成效的原因
        我国政府对利率的管理在方法上更为多样,手段上更为灵活,并适时根据经济形势调整利率,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经济社会中利率作用的发挥还受到一定的限制,其中最主要的是利率形成机制没有实现市场化。
        4什么是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顾名思义,利率不再由央行硬性规定或管制,完全交由市场决定,根据市场的货币供求灵活调整利率水平。它的核心是提高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但前提是政府需要开放利率的刚性规则,即政府的参与性和强制性越来越少,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才有机会自发调节资金的供给和需求,真正实现利率市场化。
        5利率市场化对改革的巨大推动作用
        利率市场化与经济金融改革的深化是相辅相成的,也可以说利率市场化是中国金融体制乃至经济体制改革的关健。
        首先,利率市场化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性作用的必要因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率是资金让额其使用权的价格。经过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我国大部分产品价格已经市场化,这就为资金“价格“利率的市场化创造了条件,同时也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如果产品价格市场化而资金价格(即利率)没有市场化。那么,作为最稀缺而又很重要的资源一资金就无法参与改革产业结构失衡和商品供求结构失衡的资源重组过程。没有资金结构的调整,所谓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的调整,不过是纸上谈兵。利率市场化可促使资金真正按收益的高低在社会各生产部门进行分配从而促使社会生产结构得到优化调整,达到资金资源的合理配置。



        其次,利率市场化能够助推商业银行经营战略转型优化升级;
        利率市场化改革可以增强商业银行核心市场竞争力,扩大商业银行定价自主权,推动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使商业银行在经营理念上,从传统的专注于规模扩张转变为一个价值导向型的模式,顺应市场发展;在业务模式上,抛弃传统意义上的业务经营模式,努力促进经营渠道和业务管理多元化,分担经营风险;在资金运营上,能够将内部的资金运营与市场利率有效结合起来,从而加强双向统一管理,减少对存贷利差的过度依赖,拓宽获利渠道,提高盈利能力;在市场运行上,银行转变原本的与优质大客户合作较多的情形,根据市场和客户进行判断,主动与客户洽谈业务,吸引更多客户群体。
        再次,利率市场化有利于中央银行对金融的间接调控。
        在国家高度控制的利率管理体制下,中央银行虽然名义上拥有利率决定权,实际上利率调控仍然是一种计划调控,不可能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金融间接调控体系。而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中央银行对金融的调控只能依靠间接手段,例如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影响资金供求格局从而间接影响利率水平;或者通过调整基准利率影响商业银行资金成本,从而改变市场利率水平,以此对经济体系发挥作用。
        6推动利率市场化的对策
        (1)以良好的市场经济为基础
        美国以联邦利率作为基准利率,成为市场上其他利率的风向标。美联储作为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的方式调控经济运行,完善的金融系统、良好的市场经济运行环境、强化市场型的政府、完善的资本市场以及对利率敏感度强的微观主体是美国利率市场化成功的前提和保证。在完善的金融体系下,美国的利率市场化取得较大的成功。具体研究数据表明,在实行利率市场化的44个国家中,其中接近半数国家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出现过金融危机。
        (2)政府放开行业管制,促进市场公平竞争
        建立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要求政府降低行业的准入门槛,促进市场的竞争。加强国有企业改革,清晰界定国有企业的产权。降低某些行业领域的门槛,放松政府的行业行政管制,促进不同的企业共同参与竞争,为利率市场化提供一个良性健全的市场环境。
        (3)完善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调控工具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主要为“三大法宝”:存款准备金制度、再贴现制度和公开市场操作。当实现利率市场化后,中央银行不能再通过调整存款利率来调控经济的失衡,中央银行要实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需要不断完善货币政策调控工具。公开市场操作是通过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债券,调整债券价格,并影响市场利率的一种宏观经济调控的方式,是发达国家使用较多的货币政策工具。中国的公开市场操作业务仍不完善,债券的种类单一,以致于公开市场的买卖对债券的价格影响较小,对利率的作用有限。
        (4)推动金融机构金融产品的创新利率市场化后,金融机构需扩大对金融产品的需求和使用,从而规避利率风险。为实现这一需求,必须研发创新型的金融产品。金融机构应不断培养风险管理的专业人才,创造金融产品,防范利率的市场风险。
        7结论
        利率体制改革是推动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有力杠杆,实现过程中应当从制约它最重要的因素一利率市场化入手。实现利率市场化要采取相应的策略来推进,不可操之过急,才能使利率交由市场来决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实现利率体制的改革。
参考文献:
[1]刘晔.加快利率体制改革势在必行[J].发展论坛,2003(04):60-70.
[2]李志慧.关于我国利率体制的改革与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2(05):44-45.
[3]罗艺婷.中国利率的市场化趋势与策略分析[J].时代金融,2018,(21):6~6.
[4]左先良,李乐亚.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现状及问题探究[J].全国流通经济,2019(27):170-171.
[5]乔璐.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机遇及挑战[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18(10):17.
[6]苏州市农村金融学会课题组,陆佳婷.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J].现代金融,2019(08):27-2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