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主要病害及其综合防控技术

发表时间:2021/6/10   来源:《中国科技信息》2021年7月   作者:卡徳·热合曼
[导读] 我国有着悠久的种植小麦的历史,小麦种植在中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提升小麦的产量和质量,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需要提升对小麦相关病害的防治和研究,优化病害防治技术。

沙雅县海楼镇人民政府农业发展办公室   卡徳·热合曼

摘要:我国有着悠久的种植小麦的历史,小麦种植在中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提升小麦的产量和质量,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需要提升对小麦相关病害的防治和研究,优化病害防治技术。
关键词:小麦;主要病害;综合防控技术;
        引言
        随着国家经济以及农产品行业的发展,小麦种植也得到了充足的发展。在当下的小麦生产中,小麦种植面积越来越大,产量越来越高。随之而来的就是小麦种植管理工作的难度越来越高,病虫害防治也越来越困难。想要维系高产量,就必须要解决管理工作以及病虫害防治等两方面问题。.
        1小麦种植过程中的主要病害
        1.1小麦白粉病
        小麦白粉病可侵害小麦植株地上部分器官,对小麦产量危害极大。初发病时,叶面出现2~3mm的白灰色霉点,随着时间的推移扩大为近圆形至椭圆形白色霉斑。霉斑表面会产生白粉,当遇到风或者外力震动的时候就会飞散。这些白粉就是分生孢子,通过这样的方式来传染其他小麦。后期病部霉层变为灰白色至浅褐色,病斑上散生有针头大小的小黑粒点,形成闭囊壳。小麦白粉病的主要发病时期是在冬麦区春季发病,而白粉病菌源主要来自当地,还有来自邻近发病早的地区。发生适温16~22℃,低于12℃发病速度缓慢,而在相对湿度大于75%的环境极易造成白粉病的扩散,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质量。如果当地环境少雨,当年雨多则病重。如果是多雨地区,雨日、雨量过多,小麦白粉病的情况会有一定程度的缓解。因连续降雨会冲刷掉表面分生孢子,导致病菌不能大范围的传播。在种植过程中,也要注意肥量管理,减少氮肥的使用率,避免造成小麦贪青的情况。如果在种植过程中田间管理出现问题,小麦水肥不足,再加上土地干旱,小麦长势衰弱、抗病力低,也会造成白粉病的大规模传播。
        1.2小麦全蚀病
        它是一种毁灭性的病害,对于小麦的伤害非常大,在全国整个小麦区都会出现,尤其是在山东、河北发生的比较普遍。全蚀病是一个传统的导致白穗的一个病害,尤其是一些盐碱地块,或者是连续多年都是小麦和玉米常年连作的地块。还有,如果种植了一些感病的品种,就更容易发病。如何识别全蚀病呢?其一,我们把发病的小麦拔出来很明显地能看出来它的根部和茎基部都呈现黑色状态。所以也叫黑脚病。其二,表现为矮化。小麦得了全蚀病之后,明显地比其他正常小麦矮很多。其三,扎堆出现。意思就是白穗会成窝存在,不像其他病害引起的白穗是零散分布的。
        1.3小麦根腐病
        小麦根腐病,表现在小麦的根部受到损害或者腐烂的现象。在小麦患根腐病初期,体现出生长缓慢或者颗粒不饱满的特点,在此后出现小麦根部腐烂或整体倒塌的现象,小麦表面出现大面积的黑色病斑。这种现象发生时,通常会影响到缺乏病害抵抗能力的麦种。实际上,小麦根腐病的产生可能会受到温度变化的影响,这种病毒同时具有抗寒、抗旱的特性,能够对小麦造成长期的影响。
        1.4小麦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症状就是半截白穗。把整颗小麦拔出来,会发现它的根部和茎基部都是非常健康的,没有任何症状,所有的症状都在这个白穗上,就是半截白穗。这就是它的一个典型的症状。如果田间湿度比较大,这个半截的白穗上会出现粉红色的霉层。小麦得了赤霉病不仅影响小麦产量还会降低小麦品质,这些病粒磨成面粉,人和牲畜吃了都会拉肚子,母猪吃了还会流产。小麦在扬花期如果遇到阴雨天气,正好地里有病原菌,那么100%会发生此病。
        2小麦病害综合防治措施
        2.1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和原则
        在进行小麦病虫害防治工作时应该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应该以农业手段为主,再辅之以化学、物理和生物手段,这样才能种植出绿色无公害的小麦。


小麦最主要的病症为:白粉病、叶枯病以及锈病。白粉病发病初期时主要是在叶片上有许多的白色小点,然后随着病情的不断恶化,白点的大小不断变大,颜色不断地加深,由白色变为黑色。叶枯病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所处的温度过高,并且根茎处于潮湿的状态,导致根系无法有效地吸收养分。小麦锈病属于气传病害的范畴,发病初期是叶片上长出许多红斑,形状颜色类似于锈渍一样。小麦最主要的虫害为:麦蜘蛛、吸浆虫和小麦蚜虫。麦蜘蛛主要以小麦营养为食物,会持续进行吸食工作直到干枯死亡为止。吸浆虫会对小麦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它吸收小麦果实的汁水,造成空壳的情况。小麦蚜虫会阻碍小麦的光合作用,影响它的正常发育生长。
        2.2不同时期的病虫防治模式
        2.2.1播种阶段
        在播种阶段,需要考虑到小麦种在地下可能受到的病虫害。在播种之前,需要用水将药剂按比例进行稀释,避免药剂的浓度过高对药剂造成伤害,在浸泡或包衣的过程中,也要适当进行搅拌,确保种子能够直接接触到药液,保证拌种或包衣能够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
        2.2.2返草拔节期的病虫防治模式
        在这个时期最常见的病症为麦蜘蛛和叶枯病。根据数据显示在2014年的时候山东地区的小麦发生严重的病虫害,受灾面积高达240万hm2,其中叶枯病占据总体的1/3左右。针对这种情况应该使用三唑酮兑水进行喷洒,应该每周进行一次喷药操作,连续进行三次就能获得明显的效果。在治理麦蜘蛛时,可以使用含量为73%的克螨特乳油进行喷药工作,此外也可以使用深耕或者清除杂草的模式。
        2.2.3抽穗至灌浆期
        灌浆期是影响小麦质量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发生病虫害的概率较高,并且重量也较多。为了防治小麦的病虫害,就必须要定期定量杀虫,既要保障小麦不会受到病虫害的侵扰,也要严格控制农药的喷洒,避免农药喷洒过多或者过少,导致小麦的产量造成影响。
        2.3药剂防治
        进行药剂防治,防治时期很关键。有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返青起身期到拔节初期,这个时期非常关键,它是防治纹枯病、根腐病和茎基腐病的一个最佳时期。如果我们错过了这个时期,以后打药效果就非常差了。因为这个时候打药,药液能够达到发病部位,能够起到迅速控制病害蔓延的效果,严重的话喷两次。可以选择吡唑醚菌酯+戊唑醇,吡唑醚菌酯15g,戊唑醇20g或者将戊唑醇换成苯甲.丙环唑也行。第二个时期是抽穗扬花期,这个时候是防治小麦赤霉病一个关键时期,也是我们进行“一喷三防”的一个关键时期。可以选择使用吡唑醚菌酯+戊唑醇或者肟菌酯+戊唑醇。
        2.4物理防治
        为了有效地开展小麦病虫害的防治工作,需要确保选取的小麦品种具有良好的抗病、抗虫害能力,这是防止病虫害问题的基础。要求种植者能够选择性能良好的品种,尽可能地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在施肥时要求小麦种植人员能够铺平土壤,定期清理杂草,确保小麦在具体的生长过程中有效地吸收土壤中的肥料,防止杂草和土壤抢夺养分。同时应注意,施加的肥料应以生物肥为主。
        结束语
        随着农业技术的飞速发展,小麦病害防治手段也得到一定程度的优化,主要是通过物理手段、化学手段两种,能够有效地提升小麦病害的防治效率和工作质量。为将小麦病害扼杀在萌芽状态,有关部门需要提升种植人员对小麦病害的防范意识,保证农业水平的提升,保障小麦产量和质量能够逐年提升,增加农民的经济收益。在小麦的种植过程中,新发病害对小麦生长造成了极大的危害,需要农业技术人员加大科研脚步,提升小麦病害的防治水平。
参考文献
[1]辛兵,于永涛.小麦主要病害及其综合防控技术[J].农家参谋,2021(06):51-52.
[2]徐雷.小麦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1(02):207-208.
[3]刘维忠.小麦种植技术的优化及病虫害防治[J].种子科技,2021,39(04):39-40.
[4]王海霞.小麦的高产丰产优质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J].农家参谋,2020(18):7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