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空间背景下绿地系统规划研究

发表时间:2021/6/10   来源:《城市建设》2021年5月   作者:吴婷
[导读]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高品质、高质量、高水平的构建和生态文明的优先建设推动了我国人居生态环境规划结构整体优化和城乡绿色空间的全面整合。而城市绿地系统在整个规划体系中肩负着满足广大居民高品质绿色生活的重要责任,是构建“一优三高”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关键环节。在此背景下,对于城市绿地系统的科学规划、完善的功能体系构建、高品质空间营造等提出了更高要求。

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吴婷 300190

摘要: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高品质、高质量、高水平的构建和生态文明的优先建设推动了我国人居生态环境规划结构整体优化和城乡绿色空间的全面整合。而城市绿地系统在整个规划体系中肩负着满足广大居民高品质绿色生活的重要责任,是构建“一优三高”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关键环节。在此背景下,对于城市绿地系统的科学规划、完善的功能体系构建、高品质空间营造等提出了更高要求。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绿地系统;规划
        引言
        但随着各国对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绿色基础设施的研究内容与体系不断创新,成为城市、区域、国家等空间规划的重要内容与方法,也成为欧盟国家、地区和地方规划的决策文件和策略。绿色基础设施被定义为“一个由自然和半自然区域与其他区域构成的战略规划网络”。绿色基础设施规划常以生态系统与多样的土地保护为重点,帮助社区规划土地保护与开发活动,优化土地利用,满足自然和人的需求。绿色基础设施在碳汇、减缓大气污染、调节温度、雨水管理、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作用显著,所以非常适合我国当前开展的区域及城市生态空间规划。
        1国土空间规划
        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是新时代国家空间发展的重大变革,在国家规划体系中具有引领和规范作用,是各类空间开发建设保护活动的基本依据。基于我国基本发展情况,国土空间规划提出了“一优三高”的核心理念。“一优”指生态文明建设优先,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承担起美丽中国空间保障建设的核心任务。“三高”指引导高品质生活、推进高质量发展、实现高水平治理,以人民为中心,建设高品质绿色空间,满足人民生态福祉需求。通过准确评估,合理规划,促进空间规划转向高质量发展,实现更高的管理水平,为国家空间战略的实施和发展建立可靠的制度机制。
        2存在问题
        2.1市域层级规划传导失灵
        以你为《国家园林城市系列标准》以及《城市园林绿化评估标准》有明确的量化评估标准,因此大多数指标仅限于建成区。大量的实践结果预示着关系到中心城市绿地总量和布局的所有量化指标,例如人均公园绿地,绿地百分比,绿化覆盖百分比等,均得到有效提升,并且它们反映在总体规划和绿地系统规划中。通过制定绿线特别计划可以保证一些重要的绿地建设。绿地系统规划关系到城市和城市群之间以及城市一级的结构性绿地的信息,整个生态系统的保护和重建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的制定,应该为城市的整体规划“三个区”的界限,为城市空间控制政策的制定贡献了重要的借鉴以及基础依据,可是因为大量的原因,尚未被切实的加入至城市总体的规划之内,也有一些于城市总体规划阶段被任意的改动,传输失败。当前,因为缺少关于上面保护性和结构性绿地的科学管控,以及对城市发展的制约,城乡发展和建设的持续扩散已成为干扰生态环境的重要原因。
        2.2区域绿地多头管理缺乏协同
        另外,除了城市建设用地外,在一个广泛分布的城市中,区域绿地的内涵还很模糊,管理部门分散,给规划内容的传递和实际操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二零一七年,为了反映生态文明指导下建设用地以外的绿色空间的主动性,系统性和区域性功能,修订了《城市绿色空间分类标准》,取消了“其他绿色空间”的分类。并增加了“区域绿地”,即“它位于城市建设用地之外,具有城乡生态环境和自然文化资源保护,休闲健身,安全保护隔离,物种保护,园林育苗的功能。它由城市建设,林业,环境保护,水务,交通,电力和铁路等不同部门管理,并针对每个专业分别制定特殊计划。难以共享信息以批准和调整各种特殊计划,从而导致规划空间和功能的重叠和环环相扣,以及多头管理,从而降低了区域绿色空间建设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在区域绿地与城市空间整合不足的现状下,城市周边景观资源的价值尚未得到充分利用。
        2.3城镇发展重点地区游憩等产品难以供应
        符合中十九大的要求“我们国家的社会的核心矛盾已经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二者的矛盾”,此种情况在绿地公园、城市休息区等休息、生态、艺术、产品健康的提供上也展现非常明显。绿地生态空间的发展重点就是区域间大量的绿地的增长落后于需求的提升。当下大量的城市都具有不是城市建设绿地的公园、休息区域,但是对于规划上都是自己发展,自己经营,自生自灭,没有保护和制约;城市得到建设用地之中的绿地升天空间破碎不堪、功能的分配同空间布局缺乏科学性、设施老旧,绿地规划千篇一律的现象很明显。
        3绿地系统规划策略
        3.1规划原则
        (1)全域统筹原则
        选择我们国家的国土空间的基础资料当成参考,整体考虑当下城市以及乡镇的绿地生态系统的发展状况和应用的现状,把山川河流,森林,田野,江河等水系的基本的自然资源添加至规划的系统之中,打造全域的统一规划,大量的资源科学的结合到一起,组成层次众多的绿地体系,以达到可持续发展当成方向。
        (2)生态效益优先原则
        选择生态文明的理念当成理论,选择生态学和统计学等最新的研究成果,关心自然资源恰当使用、管控好城市开发的交界、确保绿地生态空间系统性不被破坏,综合实际情况降低城市环境的质量,优化城市的生态环境。
        (3)绿地功能丰富原则
        整体分析城市发展规划的具体状况,根据国土空间规划的整体需求,综合城市乡村的发展方向和居民的现实需要,恰当的规划和设计每种绿地,最大程度的丰富绿地生态空间的作用,符合居民休息,放松,锻炼的需要。



        (4)实事求是原则
        以所处的城乡的现实的发展状况当成背景,科学的凭借城市资源的现实状况,科学的定位大量的绿地,明确恰当的绿地地点和范围,让绿地的生态效果达到最好。
        (5)绿化树种多样化原则
        绿地需要选择本地的乡土树当成主要的内容,恰当的加进生态效益非常大的植物种类,丰富绿地植被的品种,打造层次多样、景观多样的绿地生态环境。
        (6)公众参与原则
        要切实的照顾到各种人群的特殊需要,科学的满足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对于绿地生态系统的规划阶段要做好准备工作,多做调查研究,掌握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恰当的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打造出让人民群众满意的绿地生态系统。
        3.2完善绿地规划管理工作
        (1)依照当下生态文明的理念,根据国土空间整体规划和有关专项规划的指示,更深层次的优化绿地生态空间的相应规章制度的创建工作,给绿地生态系统的计划落实打下了法制层面的基石。
        (2)依据机构改革的工作内容,综合当地绿地工作的具体状况,更深层次的整合城市绿地管理的机构,保障绿地生态系统的规划工作能够切实的推行。并且,需要创建科学的监督监管制度,从严落实绿地生态空间规划的管理要求,针对占用绿地毁坏绿地的情况要从严治理,保障绿地的完好。
        (3)增强城乡绿地规划和落实的施工水中,主动使用当下主流的绿地规划设计思路,设计管理的方案,努力达到城市绿地的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3.3 主城区生态空间构建策
        要略塑造“多组团”城市空间。为充分体现城绿相融,引自然山水进入城市的指导思想,从生态性和景观性出发,以“先底后图”的思想进行主城区生态网络构建,合理划分尺度适宜的组团,防止城市“摊大饼”现象发生,塑造宜居宜业城市空间。充分利用市政廊道、铁路高速公路廊道、河流廊道等现状生态要素,合理预留公园绿地、防护绿地等人工廊道。连通外围大生态环境与城市组团内部,形成内外通达的绿色网络格局。避免城市建设过度蔓延,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净化空气,改善人居环境。其中生态控制区内以绿化为主,兼容小型的市政、交通、休闲及其他公共服务设施,经论证可布局重大交通、市政、公共服务设施。生态协调区沿线禁止布局污染工业,同时进行建设用地比例控制、建筑高度、绿地率控制,确保城市建设与生态相协调。
        3.4 发挥“双评估”的技术支撑作用
        正确看待“双评价”的条件支撑要求,除了可充分利用“双评价”来识别农业生产和城镇化建设以外,又能够充分认识到人类居住的空间与人类之间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自适应系统,应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方法适应这一关系特点。“双评价”的作用性比较有限,可适应生态化的发展理念。“双评估”中必须强化对现有的资源利用现状的绩效评估工作,要求不断面临一系列未来的风险性因素。须遵循“控制增量、盘活存量、释放流量、提高质量”的原则,应严格控制一些闲置用地。应对所在城市一些中长期的风险性因素进行评估,尤其是由于自然性灾害因素导致的负面影响,必须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解决的策略。
        3.5生态空间科学规划及管控建议
        景感营造追求一种趋善化状态,清晰的城市生态空间规划及管控将有助于实现这种趋善化。要维护和提升现有顺义区生态红线的法律地位和红线内生态系统的质量,确保生态保护红线落地准确、边界清晰,并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监管、评价、考核细则,让受到保护的生态空间服务大幅提升。以景感营造的时空多尺度性原则和渐进性原则为参考,实现城市生态空间的生态结构的耦合以及生态功能的进化。生态保护红线的实质是生态环境安全底线,被纳入区域将禁止进行工业化和城镇化开发,从而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重要生态系统服务。通过增加长期或季节性干涸河床的植被覆盖度,保护森林公园、湿地等重要斑块的完整性,注重泉、瀑、蛙等自然声景观构筑,提升居民身心感受,进一步拓展生态环境发展空间,以及建设和培育稳定高效的近自然生态系统等措施提高城市生态空间服务价值。
        3.6划定国家公园,启动绿色生态通道连接
        生态空间复杂、生态基础良好的区域,以现行的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地为主,强化通道、栖息地、多样化保护建设规划。对于以修复、治理为主的地域,应基于当地生态环境状况调查、地质地理条件,先划定存在的污染、退化生态治理单元,提出不同时段的治理修复目标,有序安排相应的生态环境治理工程、资金投入等,有步骤地建立恢复连接通道等绿色基础设施,逐步建立良好的生态空间网络系统。同时,还应注意改善规划编制队伍的知识结构,尽可能吸收生态学、地理学、土地利用规划、景观园林、社会学等多学科的专家,组成多学科的生态空间规划队伍,编制出符合地区实际的生态空间规划。
        4结束语
        在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核心的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引领下,我国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面临着新的变革和新的机遇。为当前国土空间指引下多规合一的空间体系优化提供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层面的专项支撑,更能够为当前我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优化提供一定的科学参考,同时为整个城乡生态空间的保护和发展提供支撑平台,逐步推动城市绿地系统建设朝向适应新时代城市发展规律和人民绿色需求的更高品质和高质量目标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保军,陈鹏,董珂,等.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J].城市规划学刊,2019(04):16-23.
[2]石磊,张云路,李佳怿.城镇化背景下中国乡村绿地系统规划相关基础内容探讨[J].中国园林,2015,31(04):55-5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