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政策”开展治理,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发表时间:2021/6/10   来源:《中国建设信息化》2021年2期   作者:倪守敏
[导读] 影响乡村治理效能的因素多而复杂,但总体上可以归因于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本身、政策相关人等方面。
        倪守敏
        山东省莒县县委党校    276500
        【摘  要】影响乡村治理效能的因素多而复杂,但总体上可以归因于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本身、政策相关人等方面。要针对这些方面,不断完善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宣传等机制,使得由于“政策”方面导致的治理效能的消耗不断减少,提升治理质量与效果。
        【关键词】政策;乡村;治理效能        
        党的十八大以来,乡村治理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综合施策、精准施策、依法施策,取得了很大成效。但社会在发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也“水涨船高”,而政策措施有时存在滞后或不到位情况,使得新时代乡村治理面临新的挑战。造成乡村治理效能流失的因素很多,但总体上可以归因于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本身、政策相关人等方面。要针对这些方面,“归因”施策,聚焦影响农村发展的“政策”因素,完善乡村治理,改造乡村社会,使其更符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需要。
        一、完善农村政策制定机制,让农村政策更加合理有效,减少由于政策制定缺少规范带来的治理失效
        提升乡村治理效果,减少农村利益纠纷和农民上访,必须首先确保政策的科学性。确保政策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一是政策的制定必须立足客观事实,考虑农村现实状况,符合村情民意。在此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农民合法有序参与政策制定,真正把他们最真实的想法、最现实的问题反映出来,作为政策制定的参考。二是政策的制定必须遵循合法、合理的程序,从问题界定、目标提出、调查研究、方案评估、咨询论证直至拍板确定,要遵循科学合理的程序,实现决策程序的完备化、决策论证的民主化、决策方法的现代化以及决策方案的选优化,从制度上杜绝长官意志和“拍脑袋”决策。三是要充分考虑利益的整合,以公平正义为基点,维护和实现社会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搞好利益的综合平衡,尤其要照顾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促进社会公正。
        二、加强基层政府工作改革与创新,增强服务职能,提高服务质量,减少由于政策执行质量不优带来的治理失效
        政策在执行过程中,由于政策执行人知识的非完备性、所获信息的不充分性、理性能力的有限性等,导致执行效果不理想,乃至与目标偏离,从而引起农民不满、治理失效。为此要加强基层政府人员的行政伦理建设,不断提高人员素质。农村基层干部是农村政策的落实者,他们对政策的认同、对政策落实行为的投入、创新精神、对工作的负责、较高的政策水平和管理水平是政策得以落实的重要条件。

要加大对政策执行者的培训,既包括专业知识、理论水平的培训,还应涉及思想政治素质、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等方面的培训,并将这种培训与其工资、福利、奖惩、提拔等相挂钩,对培训结果进行考核,确保培训质量,确实提高政策执行者的自身素质。要树立政策执行者的法治观念、服务理念,规范其行政执法行为,做到依法行政。要加强政策执行者意志品质建设,培养其高度的责任感、事业心,踏实的工作作风和坚韧的毅力,培养德才兼备的公共政策执行者。要完善执行制度、严明执行纪律,强化监督约束。
        三、提升农民素质,加强农民对政策的认同,减少由于对政策不了解、不理解带来的治理失效
        村民素质高低会深刻影响到他们对政策目标取向、目标性质的认可和实施方案、实施行为的选择。要加强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加强民主法治教育,使农民成为知法、懂法、用法、守法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加强农村文化教育投入,繁荣农村文化教育,普及农村科技教育,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加强农民的国情教育,使农民摆脱小农意识,正确处理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自觉履行对国家、集体应尽的义务。要强化村民的政治社会化功能,通过对村民广泛开展政策宣传、教育、学习等工作,使村民能充分了解公共政策的基本精神、主要内容和实际要求,克服其“政治负向心理”,增强其自觉遵守和执行国家政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政策执行和政策监督的参与热情,保证公共政策得到自觉主动的执行。要正确处理好村民与宗族、家族的关系,发挥宗族、家族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克服其负面影响,使其在法律的框架内进行活动,使宗族、家族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农村现代化的建设相适应,利用宗族、家族的积极性资源来进行乡村治理。
        四、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尊重农民的生存权、发展权、话语权,维护农民尊严,减少社会心理失衡带来的治理失效
        按照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为国家政策介入提供坚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建章立制,强化监督,为国家政策的有效介入提供可靠的制度和机制保障。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提高村民自治水平,坚持创新载体,畅通渠道,为国家政策的有效介入营造良好环境。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为国家政策的有效介入提供政策支柱。在健全民主法治的进程中确立并保证农民权利,落实并完善宪法规定的农民与市民同等的公民权。完善农村设施,改善农村环境,让农民有更多的获得感。
        总之,改善乡村政策的各个环节、要素,能有效推动乡村社会各种关系的改善,进而改善农民的生存环境,让农民找到应有的尊严,势必会引导农民回归理性,再造农村良好秩序,增强乡村治理效能。

参考文献:
[1]张英洪等.善治乡村:乡村治理现代化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9.05
[2]刘儒编著.乡村善治之路:创新乡村治理体系[M].郑州:中原农民出版社;北京:红旗出版社.2019.11

作者简介:倪守敏,男,1977年1月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党建、社会治理等。中共莒县县委党校科研室主任、高级讲师。
工作单位:中共莒县县委党校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