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文莉 李云福
1云南省机械研究设计院
2 云南省机电一体化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
摘要:建筑后浇带技术作为现代建筑工程的一项重要创新越来越多的被广泛应用到各种高层、大面积混凝土浇筑和基础施工中,它能有效的防止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外界作用下出现有害裂缝,既提高了施工效率又保障了施工质量。本文就后浇带的技术要点和质量控制措施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注意事项。
关键词:后浇带 质量控制 注意事项和措施
应力的有效措施,故在工程中应用较多。在工程设计时需要建筑设计师对于后浇带技术有一定的了解才能将这一技术充分运用到建筑工程中去,让其得到充分发挥作用。施工与检测人员则必须严格把关,提高施工技术水平,做好充分准备处理好后浇带施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技术问题,确保建设项目的工程质量。
一、后浇带的作用:
后浇带是在建筑施工中为防止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温度、收缩不均可能产生的有害裂缝,按照设计或施工规范要求,在基础底板、墙、梁相应位置留设临时施工缝,将结构暂时划分为若干部分,经过构件内部收缩,在若干时间后再浇捣该施工缝混凝土,将结构连成整体。后浇带的浇筑时间宜选择气温较低时,后浇带混凝土采用比设计强度等级提高一级微膨胀混凝土浇灌密实并加强养护,防止新老混凝土之间出现裂缝,形成薄弱部位。设置后浇带的部位还应该考虑模板等措施不同的消耗因素。施工后浇带分为沉降后浇带、伸缩后浇带和温度后浇带,分别用于解决建筑物沉降、钢筋混凝土收缩变形、温度应力变化引起的变形等问题。
二、后浇带的设计原则:
钢筋混凝土受温度应力场的影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收缩和膨胀,由此产生一些有害裂缝,直接影响建筑物结构的整体性和安全性。因此在设计中后浇带的设计应按国家相关规范的要求进行布置和确定施工方案,并根据不同的建筑类型、地基承载力、建筑层数等因素进行相应的施工工艺设计。后浇带缝宽、位置是在设计中应明确的,后浇带的缝宽与墙、板厚度有关。对底板厚度超过100厘米以上的,可根据后浇带处的接槎形式、钢筋搭接、施工操作难易程度等灵活掌握,施工较困难缝宽可适当增加。
JGJ3-201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12.2.3条规定:“高层建筑地下室不宜设置变形缝。当地下室长度超过伸缩缝最大间距时,可考虑利用混凝土后期强度,降低水泥用量;也可每隔30m-40m设置贯通顶板、底板及墙板的施工后浇带。后浇带可设置在柱距三等分的中间范围内以及剪力墙附近,其方向宜与梁正交,沿竖向应在结构同跨内;底板及外墙的后浇带宜增设附加防水层;后浇带封闭时间宜之后45d以上,其混凝土强度等级宜提高一级,并宜采用无收缩混凝土,低温入模。”
GB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8.1.3条规定,如有充分依据和可靠措施,本规范表中的伸缩缝最大间距可适当增大,混凝土浇筑采用后浇带分段施工。
GB50007-201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8.4.20条规定,对高层建筑筏形基础与裙房基础之间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当高层建筑与相连的裙房之间不设置沉降缝时,宜在裙房一侧设置后浇带,当沉降实测值和计算确定的后期沉降差满足设计要求后,方可进行后浇带混凝土浇筑。当高层建筑基础面积地基满足地基承载力和变形要求时,后浇带宜设在与高层建筑相邻裙房的第一跨内。当需要满足高层建筑地基承载力、降低高层建筑沉降量、减小高层建筑与裙房间的沉降差而增大高层建筑基础面积时,后浇带可设在距主楼边柱的第二跨内,此时应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1)地基土质较均匀;
(2)裙房结构刚度较好且基础以上的地下室和裙房结构层数不小于两层;
(3)后浇带一侧与主楼连接的裙房基础底板厚度与高层建筑基础底板厚度相同。
三、技术要求
(1)后浇带混凝土施工的时间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实际施工情况要求。若无设计要求时,一般为施工后40~60天,沉降后浇带宜在建筑物沉降基本完成后进行,高层建筑的后浇带应在结构顶板浇筑混凝土14天后进行。
(2)确定施工方案,针对后浇带不同的部位,不同的功能要求,不同的现场情况,编制编制满足设计规范和工艺要求的施工技术措施。对施工操作人员进行交底,明确注意事项和操作要求。
(3)后浇带混凝土浇筑应留置混凝土强度检验试块和抗渗强度检验试块,后浇带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得低于其两侧混凝土,应提高一个强度等级,并符合设计要求。
(4)后浇带处的结构主筋不宜在缝中断开,若必须断开主筋搭接长度应大于45倍主筋直径,接头应按规范要求错开,并按设计要求设附加钢筋。
(5)地下室顶板后浇带处模板支撑架必须独立搭设,在后浇带混凝土未达到设计强度标准之前不得将模板支撑拆除,以免梁板变形。
(6)后浇带混凝土未浇筑前宜有保护钢筋的措施,以免施工过程中后浇带处的钢筋被污染。为防止地下室梁和设备基础后浇带处有积水锈蚀钢筋,应将后浇带位置垫层标高下降50~100mm,以便处理施工缝、清除垃圾和排除积水。
四、后浇带质量控制要点和注意事项
(1)后浇带的设置应遵循“抗防兼备,以防为主”的设计原则。因为普通混凝土存在开裂问题,设置后浇缝的目的就是将大部分的约束应力释放,然后用膨胀混凝土填缝以抗衡残余应力。
(2)结构设计中由于考虑沉降原因而设计的后浇带,在施工中应严格按设计图纸留设;由于施工原因而需要设置后浇带时,应视工程具体情况而定,留设的位置应经设计单位认可。
(3)后浇带的间距应合理,矩形构筑物后浇带间距一般可设为30~40m,后浇带的宽度应考虑便于施工操作,并按结构构造要求而定,一般宽度以700 ~1000mm为宜。
(4)后浇带两侧混凝土面上的浮浆、松散混凝土应凿除,表面剔毛,用压力水冲洗干净。地下室底板后浇带施工时不得有积水,后浇带施工缝两侧的混凝土应提前24小时浇水湿润。
(5)后浇带处的钢筋应进行除锈处理,模板必须稳固、密封、平整,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确保混凝土成型的几何尺寸和新旧混凝土之间没有明显的接槎。
(6)混凝土的浇筑应密实,后浇带浇筑完毕后再12小时内要加以覆盖,保湿养护,养护时间不得少于28天,当日平均气温低于5度时不得浇水。严禁后浇带处有渗漏现象。
结束语:为了有效提高建筑工程后浇带的施工技术,可以通过对后浇带施工工艺的掌握,结合工程的具体情况,对后浇带进行合理的设置,并及时分析和解决施工中遇到的问题。只有后浇带设计和施工的工程技术得到高度重视,才能使后浇带满足工程的设计意图并起到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2010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 陈旭 建筑工程技术的特点与发展趋势探讨[J]建材与装饰 20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