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慧
武昌首义学院
摘要:在与时俱进的信息化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一步一步脱离原本应有的文化表现形式,慢慢走向消亡。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象征的是中华文明繁衍不息的历史成就,代表的是中华民族深厚的民族底蕴。据统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有3000多人,但随着这些传承人年纪的增长,传承人出现断层现象,预示着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面临着失传的风险。因此,国家大力鼓励和扶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大力培养青少年非遗继承人。为了进一步培养中国非遗继承人,将优秀鲜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艺术人文课堂建设,打造具有本土特色、民族特色的艺术人文课堂。
关键词:非遗 艺术人文 课堂
国家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设立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保护文化遗产,发扬新一代的青年加入到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增强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让全社会都能一起参与,一起保护文化遗产。只有这样,非遗才能不断的传承,才能表现出更强的生命力。高校在促进非遗传承方面有着很大的责任,作为与青少年一代有着最直接接触的场所,高校应鼓励青少年进行非遗传承,勇担时代重任,扛起推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大旗。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高校应加快对艺术人文课堂的改造,将非遗传承贯彻到艺术人文课堂中去,将非遗传承融入教育,融入到青少年的血液中去。
一、设立高校非遗保护相关课程,将非遗保护引人高校教育体系
根据目前教育发展与创新的进程来看,当下校园的非遗保护相关课程和研究仍然比较欠缺,因此把非遗保护引入高校教育体系是亟待推进的。通过完善非遗教育课堂,培养具有代表性的非遗传承人,让更多的青少年能够更多了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热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后衷心的加入到非遗传承事业中去。代表性传承人是传承体系中的领军人物,他们不仅有着精湛的技艺,而且在相关领域有着公认的影响力。这正是时代所需要的非遗传承人,也是校园课堂需要培养的非遗传承人。因此,我们应以文化谱系学为理论基础,围绕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制度,从非遗传承人能力建设的角度出发,着眼当下信息社会的语境,进一步完善校园非遗教育体系,设立相关非遗保护课程,将非遗打造成为当代青少年所必须学习的文化体系。
推动非遗与艺术人文课堂的结合,将非遗引入艺术人文课堂。人文和艺术有很好的包性,融合与交流是艺术文化形成之基石。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想要纳入现代教学体系,就必须要积极促进与艺术人文课程的融合。非遗保护与传承需要融合进艺术人文课堂,艺术与人文课堂也需要非遗文化的丰富。只有不断推动艺术融合课堂与非遗的融合,提高非遗传承系统化推进、丰富艺术人文课堂底蕴,才能打造有中国特色的课堂,适应时代的要求。
二、加强教师团队建设,将教师培养为非遗传承的引导者
教师团队的建设一直是提升教学课堂质量的一大重要途径。教师在非遗传承中,除了要利用现有的非遗传承的课堂资料外,也要不断 深入非遗成长的一线采风、调研,切身了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同时也可能带领学生一同前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源地,开展调查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感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师在此过程中,能够获得关于非遗传承与保护的一线课堂教学的资源,丰富高校非遗资源库。将非遗传承与保护更具体化地融入到课堂建设中去。 既然要传扬与保护中国非遗,教师自己首先要深入了解。而中华民族是最讲究学养的民族。所谓天增岁月人增诗书,不断的积累、磨砺则可凭胸中积学,养成灵气。而这样的教师,才是我们在非遗传承与保护中,所需要培养的教师。
同时也可以以当地的传承人为依托,聘请他们到高校开展学术讲座,走进课堂,为同学们带来更贴近生活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促使非遗教学资源生成途径的多样化。这样我们在将非遗与艺术人文课堂的融合过程中,也推动了对现有的非遗传承的支持,使非遗传承更加学术化,更加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同时增加非遗传承人的收入,解决当前非遗传承人入不敷出,经济窘迫的问题,为非遗传承提供物质保障。
三、创造良好的非遗传承校园氛围,推动高校非遗研培计划的实施
在高校创造良好的非遗传承与保护的氛围,是当下高校在非遗传承与保护领域所需要尽快做到的事情。目前各大高校,对这方面问题的解决还得不到重视,非遗传承与保护的氛围的创造,能够极大激发青少年对非遗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强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在高校内推进以传统节日为依托,推出一系列非遗进校园、进课堂活动,让中华传统文化和工匠精神成为化育高层次人才的源泉,构建文化自信。传统节日中的非遗是当下青少年不可忽视的,通过一定的传统节日的具体形式,有目的性地去感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特有的魅力所在,是当下推进青少年传承与保护中国非遗的重要手段之一。
目前我国高校在非遗传承方面已经开设的课程有伏羲智慧、奇门遁甲 、甲骨文化、即兴创作、戏曲鉴赏、非遗手艺等,课程日益全面。在这种氛围下,推进高校非遗研培计划,具有切实可行性和重要意义。非遗研培计划的核心就是要让传承人认识艺术的本质,同时了解现代技术和生产方式,知道现代生活中需要什么,才能让传统活在当下。通过组织非遗传承人到高校学习专业知识,研究传统技艺,开展交流研讨与实践,为非遗保护提供大学的学术和教学资源支持,促进非遗的可持续发展。
四、创新非遗传承传播形式,更好与现代教学技术结合
21世纪是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在新的时代形式下,非遗的传承与传播,也应及时创新形式与技术。目前,现代教学技术迅猛发展,将当前的教学工具与非遗传承传播相结合,帮助非遗传承迸发新的生机。例如,将3D技术和非遗想结合,给学生立体的视觉盛宴,切身感受非遗的魅力,同时先进的科技手段,也能够激发学生对非遗传承传播学习的兴趣,增加趣味性。围绕现代教学手段与非遗传播想结合的方式,争取在实践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提升了非遗保护意识,促进了学校非遗课程建设,提升了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同时也促进现代教学技术的创新发展。
打造非遗实践教室,通过动手感受非遗的特色,推动青少年自觉传承与保护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设立一系列的剪纸课程、陶艺课程、风筝课程、京剧课程、书法课程、油纸伞课程、太平鼓课程、颖拓课程、布艺课程、景泰蓝课程的建设与实施,设立非遗学习专业教室。开展深入且扎实的实践研究工作,通过实践普及非遗知识、培训非遗技艺、开展非遗实践活动,有力地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校园中的传播,为非遗教育事业贡献了重要的经验与智慧。
五、结语
非遗的保护与传承离不开一代代的传承人,无论是匠心独运的手艺人,还是十年如一日坚守传承的曲艺表演者,他们是非遗在新时代依旧能保持生命力的关键因素。非遗的传承,除了专业人士的坚守与奉献,更需要社会各界,尤其是青少年群体的广泛参与,以避免出现非遗文化断代。因此,推进非遗与艺术人文课堂的结合,是培养非遗传承人,保护与传播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举措,也是当前社会形势下,树立国民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重大决定。
参考文献:
[1] 曹榮荣 《从实践到理论西方艺术管理发展综述》[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 2008年05期
[2] 邱观建 面向21世纪高校素质教育新体系[M] 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7
[3] 陈静. 非遗视角下高校艺术设计类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J]. 东西南北, 2018(23).
[4]肖慧芬. 非遗视角下高校艺术设计类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J]. 北方文学, 2018, 000(009):184-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