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长青
河南省豫北水利工程管理局河南新乡 453000
摘要:近年来,我国水旱灾害频繁发生,各地区都出现过不同程度的洪涝或干旱灾害,对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危害,本文结合河南省豫北地区的汛情对防汛抗旱工作中水利信息化的具体应用展开研究。
关键词:防汛抗旱;水利信息化;应用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由于人们对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导致全球气候变化较大,经常会出现洪水或干旱等自然灾害,严重影响我国社会的安定和发展。因此,必须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科学合理的应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创建水利信息化工作交流平台,为防汛抗旱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基础支持。
1、在防汛抗旱工作中应用水利信息化的必要性
2016年7月河南省豫北地区因暴雨造成了重大的洪涝灾害,太行山区南麓的新乡市区、辉县市,鹤壁市淇滨区、淇县等地普降特大暴雨,受强降水影响,京广铁路新乡火车站南北区间因积水漫过铁轨交通中断。洪涝灾害导致焦作、鹤壁、新乡3个省辖市的17个地区不同程度受灾。据初步统计,全省受灾人口达50.04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2.85万公顷,倒塌房屋228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6.42亿元。我国具有十分辽阔的国土面积,南北气候存在较大差异,干旱与洪涝灾害经常会同时出现,并且不同地区的防汛抗旱部门系统建设也存在一定区别,很难实现灾情信息的传播和汇总,为救灾工作带来很大困扰。因此,急需创建一个完整的信息化工作平台,为灾害数据信息的采集和传播提供便利,从而促进防汛抗旱工作水平和效率的有效提升。这就需要将水利信息化技术应用到防汛抗旱工作中,不断提高灾害预警能力和灾害应对能力,最大限度降低灾害造成的损失,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可靠保障。
2、水利信息化在防汛抗旱工作中的应用现状
2.1 信息覆盖范围和标准化不足
河南省政府十分重视水利部门的信息化建设,但因为水利部门自身业务系统的复杂程度较高,使得当前阶段形成的信息化网络仍处于初级阶段,覆盖范围较小,无法有效提升信息收集工作的效率,各部门之间的交流也不够畅通,对防汛抗旱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不利影响。另外,在汛期时对河流的实时监测工作不到位,监测内容不够丰富,缺乏全面性和完整性,因此无法实现全方位信息收集和传递的目的,而且在实际监测工作中缺乏一套完善的标准制度,对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资源整合工作造成严重阻碍,从而导致在防汛抗旱工作过程中无法获得准确、可靠的数据信息,不利于水利部门的防汛抗旱决策工作。
2.2 信息化软硬件方面投入不足
我国具有十分广阔的国土面积,发生干旱和洪涝灾害的地区存在着比较大的跨度,而且我国每个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存在很大差异,所以导致不同地区在信息化软件和硬件方面的投入力度不同,对信息化软件和硬件的应用情况也存在较大差异。对于我省豫北地区的防汛抗旱工作来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存在着信息传递速度和质量不高的情况,在某些特定时间段内还出现滞后现象,对灾情预警工作造成严重影响,后期抗灾多重信息需求也无法得到满足。水利信息数据具有数量大、范围广、类型多的特点,所以在这些数据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处理工作中需要具有高水平信息处理能力软硬件的支持,为雨水信息采集、河道情况分析、旱情监测以及抗灾物资需求分析等工作提供帮助。如果不具备较好的数据分析运用能力,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就会导致防汛抗旱信息交流不便,从而对防汛抗旱决策信息的传达产生阻碍,造成抗灾工作滞后。
2.3 防汛抗旱管理系统化程度不足
我省防汛抗旱工作各个部门具有多个信息化业务系统,虽然在信息内容方面又一定区别,但也有很多相同的信息,信息管理工作缺乏系统性,在系统中存在着大量的重复信息,并且各个系统独立运行,缺少交流和沟通,容易出现信息孤岛现象,导致信息共享的目的无法实现。在建设过程中缺乏统一的标准,系统性较弱,收集到大量的数据信息后不能快速、统一的进行应用,对防洪抗旱工作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防汛抗旱管理系统化程度不足导致相关工作无法顺利开展,虽然单独的业务系统中拥有大量数据信息,但很难实现信息互通,并且重复内容较多,覆盖面积也缺乏广泛性,因而无法很好地满足现实防汛抗旱工作的整体需求。
3、防汛抗旱工作中水利信息化应用水平的提升措施
3.1 建立水利行业规范
在开展防汛抗旱工作的过程中,相关管理部门掌握着大量的水利数据信息内容,而且信息内容复杂程度较高,拥有数量庞大的历史信息数据。因此,应不断加强水利行业规范建设,在这个过程中以水利大数据作为建设核心,并积极创建出一套科学合理地规范制度,明确技术要求,确保水利行业建设具有完整的数据资源框架。可参考国家级水利标准,结合豫北地区实际发展情况和建设需求,各部门共同制定出相应规范标准,并保证具备可扩展性,能够为系统技术升级和技术运用预留空间。加强对标准化规范和相关技术的应用,可将水利资源作为管理工作的基础,不断进行各项资源配置的优化工作,让系统建设成本得到高效利用。具体可以根据中心水利数据标准体系开展规范编码和信息分类工作,将数据交换、数据质量、空间资源、应用服务、中心管理各项规范等建设加以整合,进一步提升系统标准化运行效率。
3.2 加强水利信息化系统性应用
水资源管理系统和防汛抗旱指挥管理系统是水利信息管理的两个主要部分,通过这两个系统可以完成信息查询和决策制定工作,而且系统中的数据信息内容十分丰富,可以为水利信息管理提供很大帮助。在此基础上还应进一步加强防汛抗旱工作指挥管理系统的标准化建设,不断促进技术标准和防洪抗旱技术处理能力的提升。在开展防汛抗旱工作之前,还需要全面分析以往的历史数据信息,总结过往的工作经验,通过历史数据全面了解本地区的自然灾害特征,对重点地区加强集中管理,保证汛期过程中各种数据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针对这些数据信息展开分析并作出预测,积极制定相应的防汛抗旱工作方案,确保工作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保障。防汛抗旱指挥管理系统化程度的有效提升,有利于实现防汛工作的统筹安排,可以得到顺利实施,对各个部门庞大业务量进行整合,最大限度减少系统中的重复内容,进一步满足现代化防汛抗旱工作的整体要求。
3.3 加大投入促进信息化软硬件建设
在防汛抗旱工作中应用水利信息化,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为了有效解决水利信息数量大、种类多的问题,可以利用分布式架构来分析和处理各种数据。当前阶段,防汛抗旱基础数据信息中还包含着大量的图片和视频信息,这类形式的数据信息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为了对这一部分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就需要有效应用大数据技术,另外大数据技术还能对水流信息、气象信息、水文信息和地质信息等数据进行有效分析,并成功从中提取到有用的关键信息,为防汛抗旱工作提供相关数据支持。
结语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为防汛抗旱工作带来很大帮助,在防汛抗旱工作中合理应用信息化技术,能够有效提升我国防汛抗旱工作水平和效率,促进防汛抗旱工作的顺利进行,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董华梅、张淑婵、史颖娟.水利信息化在陕西防汛抗旱工作中的应用[J].陕西水利,2020,238(11):229-230.
【2】朱菲.辽宁省防汛抗旱水利信息化提升工程建设研究[J].水利发展研究,2019,19(4):38-41.
【3】杜艳艳,王恒,宋文冉.德州市防汛抗旱的经验主要做法[J].山东水利,2019,250(9):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