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敏
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武警警官学院训练基地 广东省广州市 510440
时至今日,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辅助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的设备不断更新和进步,从电子阅读器、笔记本电脑、个人便携式设备PDA、图形计算器到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便携性更强的移动终端,现今研究主要聚焦在ipad和智能手机在教学中的应用,而智能手机和ipad上集合了大量的教育类APP,如何利用APP组织教和学成为研究的大趋势。
(一)国外研究现状
Diana Audi利用iPad在美国一所大学数学课上展开准实验研究,iPad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业表现,iPad教学能够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创造性;Shih-Hwa Liu借助iPad上的一款名叫Cabri3D的软件,重点关注iPad对学习者认知技能、态度以及迷失概念等方面的影响;
Yanjie Song使用了三款APP(Edmodo、Evernote、Skitch)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本文以移动设备、一对一数字化环境或者网络环境和作业设计为关键词在知网上搜索,发现信息技术支持的作业设计这方面的文章较少,一些文章介绍了如何在网络平台上设计作业,如成琼的《网络环境下初中数学发展性作业的设计与实践》、史宇的《MOODLE环境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与实践研究》;移动智能设备支持的作业设计这方面论文仅仅搜索到一篇,其余一些研究都是关于移动智能终端支持的课外学习或者混合式学习。由于课外作业是课堂活动的延续,同时是在课外进行的,因此本文把课外作业视为课外学习的一部分,主要从智能移动终端设备支持的课外学习进行论述。
杨晓哲在《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环境下的小学生作业设计研究》一文中提出了一对一数字化环境下作业设计模式,论述了在布置环节、完成环节、认可环节、检查环节和反馈环节下数字化设备的应用,认为一对一数字化环境下将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对作业产生根本性的影响:1、作业的内容与形式;2、作业的协作与分享;3、作业的检测与评价。
卢亚丽在《基于 Android的教育APP的分析与实现——以计算机故障处理学习工具 App为例》一文中提到,教育 App 借助移动设备实现了随时随地的移动学习,也是非正式学习、泛在学习的一种实现手段,因此教育 App有以下优势:教育APP中呈现的内容大多数是碎片化的知识,使学习者能够充分利用零碎时间进行有意义学习;移动学习的便捷性,使学习者能够随时随地随需进行学习,不受外部条件限制,实现自由个性化学习;学习者根据个人需求学习知识,进行自主学习,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的效果显著;另外在利用 App 进行学习时,能够与实际紧密结合,实现了情境化学习;移动学习者也能利用网络的无线实时传输性,及时有效地与其他人进行学习交流。
焦建利提出了一种基于Pad的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教学法理论模型———BA4C模型;张洁提出了一种混合教学模式,可分为课前预习、课内练习、课后探究这几个具体过程,详细介绍了移动技术支持的英语听说学习在课前预习和课后探究这两个阶段的具体实施步骤。
贾煜宇在《移动学习环境下的小学英语教学实践研究》一文中设计了移动学习环境下的小学英语教学模式,此模式通过移动学习环境拓展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打破了原有的教学活动只集中在课堂进行的模式,将课前、课中和课后的教学活动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
Ipad移动设备在我国许多地区已经走进了中小学课堂,辅助教师进行课堂教学。随着技术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这种移动设备辅助教学的模式将逐渐走向常态化。另外,我国市场上也出现了多种学习软件和平台。
三、总结
智能移动终端在课外学习中的应用,一是拓展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途径,学生以前的自主学习只能通过课本、练习册等等,但是在技术日益更新的今天,出现了多种多样的语文类APP,例如语文100分提供了多种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学生通过语文100分可以预习生词并进行听写训练,同时语文100分提供了课文朗读示范,学生可以学习朗读的语调、韵律、节奏等等。在技术的支持下,学生可以利用这些APP预习和巩固所需要的知识,实现了任何时间、任何地方的学习,拓展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途径。二是实现了作业的协作与共享。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为了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有时会在课前几分钟给学生一个演讲的锻炼机会,但是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每次课堂仅有一次机会。在手机APP的支持下,每个学生可以对演讲进行录相或者录音,发布到微信群,学生可以听取其余学生的作品。在这样的环境下实现了作业的共享,也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实现,为学生平等与和谐奠定良好的基础。三是拓展了师生和生生互动的空间,实现了作业评价主体多元化。在传统的课外作业中,学生或者独立完成课外作业,或者合作完成,但是由于学生家里距离较远,这为学生合作完成作业造成了不便。但是,大量的社交类APP的出现为学生合作完成作业与师生互动提供了有利条件。例如利用微信,学生可以在微信群里交流意见,合作完成作业。利用这类APP学生也可以互评作业,实现了作业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同时教师可以看到学生的完成作业的过程,实现了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在技术的支持下,师生师生互动、生生互评仅仅发生在课内的束缚被解放,拓展了师生互动、生生互评的空间。
参考文献:
杨晓哲.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环境下的小学生作业设计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4.
卢亚丽.基于Android的教育App的分析与实现——以计算机故障处理学习工具App为例[D].重庆:重庆
刘丹.移动教育APP的研发现状与应用问题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6.
孙圆媛,江晓明,余胜泉.基于手持设备的中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9.
张洁.移动技术支持的大学英语混合式听说教学模式研究[D].沈阳:东北师范大学,2011.
贾煜宇.移动学习环境下的小学英语教学实践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6.
作者简介:赵晓敏(1990.05——);女;汉族;山西省运城市;助教;研究生;武警警官学院训练基地;教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