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7阿汝冰崩的气候特征分析

发表时间:2021/6/10   来源:《探索科学》2021年4月   作者:旦木真1 扎西央宗1白玛措姆2
[导读] 本文对1991-20220年西藏阿里地区3个气象站气温、降水、日照数据,运用距平、一元线性气候趋势法等分析方法,分析了气候变化对阿汝冰崩的特征。结果表明:1991-2020年阿里地区年平均气温总体以上升趋势为主,且上升幅度大于下降幅度,最高月平均气温出现在7月份,2016阿里地区气温突增是阿汝冰崩出现的主要原因;降水量整体上增加趋势,但增加趋势并不明显;日照时数在一定周期内表示突增逐减,其中199

1.西藏阿里地区日土县气象局 旦木真1 扎西央宗1   859700
2.西藏山南市错那县气象局   白玛措姆2    856700

摘要:本文对1991-20220年西藏阿里地区3个气象站气温、降水、日照数据,运用距平、一元线性气候趋势法等分析方法,分析了气候变化对阿汝冰崩的特征。结果表明:1991-2020年阿里地区年平均气温总体以上升趋势为主,且上升幅度大于下降幅度,最高月平均气温出现在7月份,2016阿里地区气温突增是阿汝冰崩出现的主要原因;降水量整体上增加趋势,但增加趋势并不明显;日照时数在一定周期内表示突增逐减,其中1991年、2003年、2015年为日照时数突增的三年,每隔10年出现一次突增,且日照时数突增次年为气候变化最明显之一。
关键词:气候变化 阿里地区 阿汝冰崩
        引言
        冰崩灾害由冰川垮塌导致。冰川是高寒地区的降雪经过粒雪化密实固结,且达到一定厚度并能在重力作用下缓慢流动的自然冰体,是全球重要的淡水资源,是气候变化的重要响应指标[1-2]。水(降水)热(气温)条件是冰川发育的两个主要因素,探讨水热条件的时空分布规律对研究中国现在冰川的发育。规模和分布特征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和人为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全球气温普遍升高,青藏高原作为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受到了严重影响,各主要冰川消融加速,冰川失稳的现象逐渐增多,加之受地形、降雨量以及地震等内外动力作用的影响,冰崩灾害发生的频率逐年上升。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冰崩灾害极有可能成为人类面临的新常态。2016年7月17日在日土县东汝乡阿汝村兰盾冰川出现严重的冰崩事件,本文以阿里地区气候变化为研究对象,通过阿里地区近30年三个气象观测站点资料,分析阿里地区的气温、降水、日照等气象要素的变化对阿汝冰崩的影响特征,为今后冰川消融带来的次生灾害提供防御措施。
        1.研究区概况
        阿汝冰崩发生在西藏阿里地区日土县东汝乡阿汝村阿汝错(湖名)西侧山谷冰川。该冰川面积为 3.27 km2,垮塌冰川区域面积为 0.91 km2,2003—2014 年期间,冰川整体呈退缩状态,截至 2014 年 12 月 20 日,该冰川共退缩 200 m,达到最小值,随后冰川开始快速前进,最终在 2016年 7 月 17 日时,引发冰崩灾害,碎屑物冲出沟口在下游形成了扇形堆积物,冰块、土石等碎屑物覆盖面积约 10 km2,堆积体呈扇形分布,长约 6.3 km,宽约2.6 km,是国内有观测记录以来冰崩堆积体面积最大,冰崩物质运动距离最长的一次。该区域为6户群众的夏季放牧草场,搭有帐篷6顶。灾害发生时2户群众及时撤离,现仍有4户9人、2辆东风车及6顶张峰、牦牛110头、羊350只及生产资料和生活物资被掩埋。
        2.数据与研究方法
        2.1数据的来源
        目前,阿里地区共有,其中日土县境内最早建站时间为2009年,整个阿里地区80%左右气象观测站建于2010年之后,对气候分析的参考价值不大,因此,本文利用阿里地区3个年限较长的气象观测站(狮泉河站、普兰站、改则站)近30年(1991年-2020年)的逐年平均气温距平、逐季平均气温、年降水量、日照等4个气象要素,分析阿汝冰崩的气候变化特征。
        2.2研究方法
        距平表示的是一组数据中某一个数与他们的平均值之间作差后的值',它代表某气候变量偏离正常情况的程度,是最普遍的物理量。在气候数据的研究过程中,我们通常利用距平序列来代替气候变量实际观测的值,即


        3.结果与分析
        3.1气温的变化分析
        从图1可以看出,三个气象观测站年平均气温距平变化趋势基本一直,1991-2006年大部分为负距平,表明这几年除个别年之外气温比平均气温低;2007-2020年大部分为正距平,表明这几年除个别年之外气温比平均气温高,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且上升幅度大于下降幅度,其中1998年和2016年增幅最明显,2016年三站年平均气温比近30年平均气温(4℃)高出狮泉河2.1℃、普兰站1.7℃、改则站1.4℃,因此,2016年阿里地区气温突增是阿汝冰崩出现的主要原因。

图1.阿里地区年平均气温距平变化
        从图2可以看出,1991年-2020年月平均气温呈倒U型趋势,月最高平均气温均出现在7月份,狮泉河站为15℃、普兰站为14.7℃、改则站为13.7℃;月最低气温均出现在1月份。因此,每年7月份冰川消融量最大,随之极出现冰崩等次生灾害概率最大。

图2.阿里地区月平均气温变化
        3.2年降水变化分析
        阿里高原特殊的地质地貌形成了独一无二的气候特征。全地区分为高原温带季风干旱气候区、高原寒带季风半干旱气候区和高原寒带季风气候区。季节变化不明显,仅有冬夏两季之分,冬长夏短。全年降水少,可以确定(略改则和普兰站线性图),阿里地区从1991-2020年这30年中,降水量整体上是以增加为主,且线性回归趋势图呈上升趋势,回归系数大于0,表明降水量随逐年增加而上升的趋势,回归系数R值为0.0154,表明相关性并不大,上升趋势并不明显。
        3.3年日照变化分析
        日照时数是指太阳在一地实际照射的时数。在一给定时间内,日照时数定义为太阳直接辐照度达到或超过120瓦/平方米的各段时间的总和。日照时数资料的主要用途是表征当地的气候和描述过去的天气状况。可以看出,阿里地区近30年内三个气象观测站日照时数变化趋势一致,在一定的周期内日照时数表示突增逐减趋势,其中1991年、2003年、2015年为日照时数突增的三年。近30年阿里地区日照时数最长为3739.8h,最短为207.6h。(略图)通过线性趋势线看出,阿里地区总体日照时数有减少趋势,回归系数值R小,减少趋势并不明显。通过气温、降水、日照相结合分析,对于日照时数突增次年为气候变化最明显之一。
        4.结论
        利用阿里地区三个气象观测站近30年气象资料,通过距平和一元线性趋势等方法,分析了气候变化对阿汝冰崩的影响,得到以下结论:
        (1)近30年阿里地区年平均气温总体以上升趋势为主,且上升幅度大于下降幅度。2016年阿里地区年平均气温比近30年平均气温(4℃)高出1.4℃-2.1℃,且增幅最大。1991-2020年月平均气温中,最高月平均气温出现在7月份。因此,2016阿里地区气温突增是阿汝冰崩出现的主要原因。
        (2)1991-2020年,阿里地区的降水量整体上增加趋势,但增加趋势并不明显。从5月份开始阿里地区降水增多,对于阿里地区北部来说上半年仍有固态降水,这对阿里地区北部冰川(如阿汝冰川等)在一定时段内有冰川体积加大以及从上到下的积压也随之加大。与气温上升的影响下,7月份冰崩等灾害发生的可能性最大。
        (3)1991-2020年,阿里地区日照时数在一定周期内表示突增逐减,其中1991年、2003年、2015年为日照时数突增的三年,从而每隔11个年-12个年出现一次突增,且日照时数突增次年为气候变化最明显之一。
参考文献:
[1]施雅风. 中国第四纪冰川新论[M]. 上海: 上海科学普及出版 社,2011: 8-9
[2]刘时银,姚晓军,郭万钦,等. 基于第二次冰川编目的中国冰川现状[J]. 地理学报,2015,  70( 1) :3 - 16.
作者简介:旦木真(1992.11),男,藏族,西藏日喀则市萨迦县人,本科,助理工程师,从事气象工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