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医疗设备使用效益分析在医疗设备管理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1/6/10   来源:《探索科学》2021年4月   作者:王冠亚,孔晓毓
[导读] 目的:使用效益分析来预测、分析和评估大型医疗设备在投资决策、运营和使用三个阶段的成本和收益,以达到合理分配医院医疗资源的目的。方法:运用效益分析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对大型医疗设备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进行使用效益分析。

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人民医院   王冠亚,孔晓毓      046000

摘要:目的:使用效益分析来预测、分析和评估大型医疗设备在投资决策、运营和使用三个阶段的成本和收益,以达到合理分配医院医疗资源的目的。方法:运用效益分析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对大型医疗设备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进行使用效益分析。结果:在投资决策阶段,预计工作量低于保本量,不建议购买;在设备运行阶段,每年可收回投资(12.5%)。在设备升级阶段,固定资产业务的收入比旧设备的收入高。结论:在大型医疗设备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应用效益分析技术,并评估设备的有效性,对于医院实现医疗设备有效管理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大型医疗设备;使用效益分析;医疗设备管理
        1.大型医疗设备生命周期的使用效益分析
        医院大型医疗设备的使用效益分析不仅涵盖从购买设备到生命周期结束的使用效益评估,还包括在购买设备之前进行投资决策的分析。使用效益分析的内容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购买设备之前的投资决策分析,设备运行期间的绩效评价分析以及设备经济寿命周期结束时的更新决策分析。
        1.1购买设备之前的投资决策分析
        医院对设备的投资决策应当从经济效益分析、技术水平和社会效益分析进行评估,除了结合医院实际进行社会效益分析和技术水平评估外,最直观的就是从经济效益角度分析做出是否投资设备的决定。而从经济效益方面进行决策分析主要有两个方面:①通过评估成本来评估设备的使用效益是否超过成本,以及是否值得在设备上进行投资;②根据投入产出原理分析所需购买设备的效益情况,以及功能相似,厂商不同的设备如何选型问题[1]。
        1.2设备运行期间的绩效评价分析
        为了确保有效使用大型医疗设备并加强设备管理,需要对已安装和采用超过一年的设备进行定期绩效评价。基于投入产出的原则,用使用效益,经济效益和评估配置效益内容来制定评估指标。在评价使用效益时以设备利用率和机时利用率为评价指标;在评价经济效益时以当年的资产负债表和年收益率用作评估指标;在评估配置效益时,将利用率和功能完整性因子用作评估指标。其中,经济效益的评估是成本核算的重点内容。
        1.3设备经济寿命周期结束时的更新决策分析
        医院购买的大型医疗设备运行一定时间后,其技术性能将下降,频繁的故障将影响设备的效率,因此不可避免的要对其进行升级或者更新。医院的决策者需要考虑是继续使用旧设备还是购买新设备,通常可以基于两个方案的比较以及每百元固定资产营业利润的平衡分析,比较新旧设备的使用效益,提出提高医院使用效益的有用方案。
        2.大型医疗设备使用效益分析在医疗设备管理中的实际应用
        从经济角度来看,购买设备的分析涉及两个方面:
        2.1购买设备的必要性分析
        可以分析购买设备是否具有使用效益,以确定购买设备的经济利益是否超过设备成本。一般来说,可以通过分析损益的临界点、设备投资回收期、年使用效益和净现值来判断。其中,分析损益的临界点的关键是计算出所需的医疗服务保本量、保本额和保利量及保利额[2]。保本量使用的公式为:保本量=固定成本÷单位边际贡献;单位边际贡献使用的公式为:单位边际贡献=单价-单位变动成本;计算单位变动成本的公式为:单位变动成本=变动成本÷服务量;保本额使用的公式为:保证额=单位价格×保本量;保利量使用的公式为:保利量=(固定成本+目标余额)÷单位边际贡献;保利额使用的公式为:保利额=(固定成本+目标余额)÷单位边际贡献率。例如,检验科需要购买一套凝血检测流水线。


目前,每年检查10000名患者,费用为每人255元,每单位可变成本为76.5元,固定成本为202万元。经过上述公式计算后表明,检验科只有在检验人数达到11317人或收入达到2888853元时才能保本[3]。当前的医院检查数量尚未达到收支平衡点,这表明设备的购买无法满足医院的预期使用效益要求,因此不建议购买。
        2.2设备采购方法和型号选择分析
        在评估设备的购买时,要评估购买设备的方法,然后比较和分析不同投资计划的利弊,以避免因盲目购买而浪费资源。确定备选方案后可以使用差量分析方法。收入差量使用公式为:收入差量=计划A收入-计划B收入;支出差量使用公式为:支出差量=计划A支出-计划B支出;余额差量使用公式为:差量余额=收入差量-支出差量。比如根据新医改政策,核磁价格有所降低。检查价格改革的结果使得核磁检查的患者数量增加,并且预约核磁检查的时间有所延长。核磁室想申购新机器,以减少核磁检查患者压力。当前有两种型号的设备,分别是MR7503.0T和MR3601.5T。预计3.0 T MRI机器每天将能够检查40名患者,与1.5 T MRI相比,扫描时间可以减少1/3。据估计,与1.5 T MRI相比,3.0 T MRI每天可以多检查10个人。两台设备的购买价格分别为:3.0T MRI为1863万元,1.5T MRI为1056万元,折旧费按6年直线法摊销,到期后无残值。服务费每年按购买价格的10%计算,每年的工作日以255天为基础,单价是根据医改后的MRI病人筛查的平均费用(人民币500元)来计算的,以计算这两个方案的优缺点。首先进行医改前的核算,价格以每人850元计算:①3.0TMRI与1.5T MRI的收入差量:10×255×850=2167500元;②3.0TMRI与1.5T MRI的支出差量为(18630000÷6+18630000×10%)-(10560000÷6+105600000×10%)=4968000-2825000=2143000元;③余额差量为:2167500-2143000=24500元。在医疗改革之前,3.0 T MRI和1.5 T MRI之间的差量为正,表明3.0 T MRI的效率更高,因此,3.0 T MRI更好。其次,进行医改后的核算,医改后平均费用为每人500元:①3.0TMRI与1.5T MRI的收入差量为10×255×500=1275000元;②3.0TMRI与1.5T MRI的支出差量为(18630000÷6+18630000×10%)-(10560000÷6+105600000×10%)=4968000-2825000=2143000元;③余额差量:1275000-2143000=-868000元。医疗改革后,两个计划之间的差量为负,这表明尽管3.0 T MRI比1.5 T MRI更有效率,但由于购置成本高,因此,目前的1.5T MRI更适合医院减轻患者负担,而1.5T MRI方案则更好[4]。这表明在实际工作中,功能相似,不同型号设备的效率不同。选择时,应努力通过平衡工作量以及成本和收益来优化经济收益。由于价格水平的变化,决策计划也发生了变化。在分析决策时,医院需要根据定价政策的变化及时调整相应的计算数据。根据最新的政策分析,选择能够减轻患者看病压力并合理分配医院大型医疗设备资源,以优化医院的经济效益。
        结束语:
        大型医疗设备使用效益分析来跟踪设备利用率和性能,以提高医院设备的效率,及时发现使用中的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为了确保合理分配医疗资源和科学有效设备的投资决策,医院应建立评估设备有效性的系统,建立评估设备采购的程序,并建立医疗设备管理团队。该团队应包括设备管理、成本管理、资产管理、审计和其他相关部门,以评估设备生命周期的使用效益。在医疗改革的背景下提高医院效率,并实现社会效益和使用效益的结合。
参考文献:
[1]翟晶,王筱金,赵古月,等.基于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的医用磁共振成像设备体验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中国医疗设备,2019,34(8):11-14..
[2]汤婧.大型公立医院医疗设备效益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9,(3):19-20.
[3]金婷.基于信息化的医疗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探讨[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9,25(2):177-178.
[4]袁启坤.医疗设备使用效益分析在设备管理中的应用[J].医疗装备,2019,32(12):53-5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