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音乐欣赏课的提问技巧

发表时间:2021/6/10   来源:《探索科学》2021年4月   作者:钱玉洁
[导读] 要设计好这样的问题,有一个前提条件:即音乐教师不但要重视音乐要素在音乐欣赏中的重要作用,更要具备较强的音乐分析的能力。所以,提问的技巧最后就归结到教师专业素质上来。教师必须多掌握曲式分析方面的知识,增加知识储备量,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积累以音乐要素为基础的“精彩问题”,从而使自己的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湖北武汉市交通学校   钱玉洁     430073

        作为一名音乐老师,你是否对下面的这些课堂问题并不陌生:
        听完这首曲子,同学们有什么感受?
        这首曲子的结构是怎么样的?
        听完音乐,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所想到的画面。
        这首曲子表现的是什么样的情感和情绪?
        目前,音乐欣赏课中,许多音乐老师包括笔者自己都存在提问技巧匮乏的现象,所提出的问题基本上千篇一律的,每一个艺术作品,我们教师只有那几个固定而抽象的问题,学生不好回答,所以很容易失去对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缺乏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提问,学生毫无回答和思考的空间,甚至无从思考,从此就逐渐失去了学习和创造的动力。这样的音乐欣赏课,无法培养学生的比较、认识、分析等能力,也让学生远离了丰富的音乐本身。我以为最主要的责任,是教师没有在提问下功夫。
        提问,是音乐欣赏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富有新意和创新思维的提问,能激发学生欣赏音乐、思考音乐的兴趣,能使学生深入的了解音乐,进行音乐的鉴赏。在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比较的能力的基础之上,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到分析和比较的切入点,引导他们逐步深入的探索音乐的内涵。对此,日本著名的音乐教育家高萩保治有过通俗而又深刻的论述。他在谈到音乐欣赏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的问题时,提出了几个对我们非常有借鉴意义的办法,第一个就是“有效的鉴赏指导,一定要抓住一个焦点来进行”。他认为,音乐是由各种音乐要素的丰富变化而构成的,然而,人们听到音乐时,常常是心不在焉的随便听一听,音乐就好像从左耳朵进去,又从右耳朵出来一样。相反的,要想有效的聆听,就必须从乐曲当中宣布择一个“焦点”进行聆听,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平常的音乐课上,这种情况比较普遍,一首器乐演奏的作品,让学生听了两到三遍,学生还对作品的主题、结构等等,没有明确的印象,实际上,这就是“泛听”的结果。
        如果这个时候,教师提出的问题是:你对这首乐曲有什么印象?它表现了什么样的情绪和情感?你能说出这首作品的结构来吗?面对这样没有“焦点”的问题,学生根本无从回答,即便是回答了,也是不着边际,基本上没有共性。



        从日常教学中,笔者观察到,中职学生由于心理和生理的双重原因,都已经开始形成自己鲜明的个性,觉得自己有了较强的思考个分析问题的能力,他们表达自己的思维不像小学生那样直接,并且在表达的时候常常有些顾虑,认为不说出一点“较为深刻”的内容,还不如不回答,面对一些没有“焦点”,大而空洞的问题,认同度很低,不愿意去积极的思考,或者说根本没有兴趣。对此,教师要有充分的认识,不能简单的认为学生不喜欢欣赏音乐,归根于他们不爱学习或者接受能力差,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寻找音乐中的“焦点”,根据这些点来设计问题,通过精彩的提问,来调动学生聆听、分析的积极性。问题是“焦点”在哪里,如何根据学生的特点,找准、找好这些音乐欣赏过程中的“焦点”。
        高萩保治先生认为,选择好的“焦点”就要根据学生和教材的实际情况来决定。当然,针对低年级的同学,可以像他提出的那样,向学生问“注意听一听,是什么乐器演奏的?”“乐曲是什么节奏?是快还是慢?”类似于这样有针对性的问题。课时面对中学的学生必须要针对他们的特点,根据音乐的特点提出更具有挑战性的、认知程度更高的问题。因此,音乐教室必须非常了解自己的学生的实际情况,掌握他们思考的方向和着力点,从而提出更有针对性的问题。我观察到,中学生对仅仅只靠想象力回答的问题,基本上兴趣不是很大,其中,感兴趣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音乐要素为主,通过一定的分析和思考才能回答上来的问题。这样,他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聆听音乐时进行思考和分析的好处,获得“理解音乐”的满足感。所以,我以为,以主题、动机、链接、对比、发展、再现等等音乐要素为内容设计问题,能收到不错的授课效果。
        有些教师可能认为这些专业术语对于学生来说难以接受,实际上并非如此,关键看教师如何把这些内容深入浅出地让学生明白。音乐要素是音乐欣赏过程中通过思考可以抓住的主要内容,根据他设计的问题,可以得到有较高的共性的答案,学生也是有迹可循,通过认真的聆听和分析,教师适当引导,相信大部分同学是可以说出让人信服的答案。
        要设计好这样的问题,有一个前提条件:即音乐教师不但要重视音乐要素在音乐欣赏中的重要作用,更要具备较强的音乐分析的能力。所以,提问的技巧最后就归结到教师专业素质上来。教师必须多掌握曲式分析方面的知识,增加知识储备量,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积累以音乐要素为基础的“精彩问题”,从而使自己的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高萩保治知识给我们提供了思路,真正的音乐欣赏教学内容非常丰富,要音乐教室不断积极的去探索,不断思考才能有更好的教学效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