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修复工程中的环境污染防治与管理

发表时间:2021/6/10   来源:《中国建设信息化》2021年第3期   作者:郭宇锋
[导读] 环境监理运用于中国污染场地土壤修复工程至今已经经历了数年时间,但是现阶段环境监理在中国污染场地土壤修复工程中发展还不够成熟
        郭宇锋
        身份证号码:33068119841222****
        摘要:环境监理运用于中国污染场地土壤修复工程至今已经经历了数年时间,但是现阶段环境监理在中国污染场地土壤修复工程中发展还不够成熟,当前环境监理在修复工程实践中尚处于摸索和试验的状态。文章从环境监理责任,污染场地土壤修复工程环境监理实施技术要点和优化实施措施三个层面对环境监理在污染场地土壤修复工程中的实践问题进行详细探讨,以期为推进中国环境监理与污染场地土壤修复工程深入融合作出贡献。
        关键词:土壤污染;修复;防治
        引言
        我国土地面积广阔,土壤环境具有差别性和区域性的特点。目前,我国土壤污染问题比较严重,又因其差别性和区域性导致统一的治理和修复无法实现。土壤安全是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也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健康。加快实施不同区域的土壤修复工程,才能进一步加强对土壤的治理,从而建设出更好的生态环境。
        1土壤修复工程技术
        1.1玻璃化修复技术
        该技术在使用过程中主要是利用热能在高温下将固态污染物融化为玻璃状,主要应用于原位处理,不适用于异位处理。原位玻璃化是指在污染土壤中插入电极,对土壤固体组分施加2000℃的高温,使得有机污染物和部分的无机污染物挥发,进而从土壤中去除。熔化物冷却之后会形成玻璃体,将无机污染物进行包裹,失去了迁移性,原位玻璃化技术在使用时可用于破坏去除污染土壤、污泥等。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控制尾气中的有机物和挥发性的重金属,再进一步地处理玻璃化后的残渣,避免二次污染。
        1.2原位生物修复
        这种技术一般来说主要用在对亚表层土壤的生态修复,原位生物修复技术原理是将一种有机营养物质加入了被污染土壤中,或是控制污染土壤当中的氧含量,来分析土壤中有害物质的一种方法。毋庸置疑,被污染的土壤普遍覆盖面广,如果我们采用取土修复方法,不管是从经济层面还是工程量层面来说都都会花费较大的人力物力。对此,当前我们主要采用偷菌法、土耕法、生物通气法来修复被污染土壤的原微生物。在上述方法当中,最为经济的修复方法是土耕法,并且这种方式见效快、操作简单、污染小。然而这种方式也存在一定的缺点,如在被污染物在土壤中会依托各种方式或是途径进行传播和分散,并且土耕法所需工期较长。
        1.3电力学修复技术
        该技术最早是由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研究的净化土壤污染的方法,可以在土壤中施加直接电流,在迁移、扩散、电渗透等共同作用下,使得土壤溶液中的离子向电极附近富集,进而进行污染物去除以及后期利用。在污染土壤两端添加低压直流电场能很好地除去无机污染物、放射性的物质以及吸附性较强的物质,该技术适用于地下水以及土壤中的金属离子去除,还可以吸附胶体颗粒。电力学修复效率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有电压以及电流大小、污染物性质、电极材料、电极的结构等,该技术具有速度较快、成本低的特点。
        1.4微生物修复技术
        微生物修复技术主要是使用天然存在或者是特别培养的微生物,在可控的自然环境之下,将土壤中的污染物转化无毒的处理技术。微生物修复能有效的消除减弱环境中的毒性物质,减少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产生的风险。常见的有自然微生物修复、强化微生物修复之分。自然微生物修复不需要借助任何工程辅助措施和生态调整措施,对污染土壤,地下水进行管控,确保土壤有充分和稳定的地下水流、营养物质丰富等,如果缺少某一条件,都会影响微生物技术的修复进程。强化微生物修复主要是通过人为手段促进微生物修复,也称之为人工生物修复,一般使用的是生物刺激技术、生物强化技术。在能够满足微生物生长所需的环境条件下,微生物不仅能够降解一些特殊的污染物,而且还能够利用该污染物作为碳源合成自身生长所需要的有机质,通过这一过程达到减少污染物含量的目的。


        2土壤修复工程中的环境污染防治与管理
        2.1利用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手段提升环境监理水平
        在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时代背景下,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手段在污染场地土壤修复工程中的应用能够有力提升环境监理工作效率和质量,因此,环境监理部门应当加大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手段的研究和引入力度,利用现代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手段建立的远程实时监测平台及时掌握修复工程污染分布、场地环境、修复进度和后续状况等信息。例如:运用3DWebGIS技术构建智能化修复工程监测平台实时获取污染场地污染数据信息及污染场地土壤温湿度等数据信息,最后将修复场地污染分布状态直观地呈现在系统构建的三维模拟场景中便于环境监理部门开展工作。随着经济、工业和城市化发展我国污染场地土壤污染将变得更加复杂,修复工程的难度也将不断加大,这就要求环境监理机构不断提升监理工作水平,作为环境监理机构而言必须具备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在日常监理工作中积极探索和引进高新技术手段和先进监理理念来辅助环境监理工作从而确保环境监理工作在污染场地土壤修复工程中有效落实。
        2.2加强对污染严重区域的管理和监测
        目前,我国存在一部分污染严重的区域。对于这些污染区域,要对实际情况进行全面了解,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理。在治理过程中,要先结合污染区域的环境和特点,对各种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然后运用先进的技术和手段,制定出科学完善的监测方案[4]。方案应当有明确的监测范围、监测时间和监测指标,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布点、设置频次,最后确定监测方法。在监测过程中,要严格进行数据和监测信息的统计,以便安排好相关的检测人员。通过严格的过程控制,可以更好地拟定和提交监测成果。
        2.3加强绿化植被覆盖率
        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持续深入推进,各级政府已经从思想意识层面,认识到了保护土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通过多管齐下,实施退耕还林,大力发展林业。我们在加强化植被覆盖率的同时,还必需加强预防保护和风险管控,重点规避城市污水、有毒有害物质、固体废物、工业废水等污染土壤,对化肥,农药进行总量控制,无害化处理或是安全回收利用农药包装物、农用薄膜等,规避其对土壤的污染。此外,还要治理污染“存量”,对安全利用类的土地,在采取有效修复措施、能够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利用,确保农产品是安全、放心的。对于污染严重的土地,还可以采取“封冻”措施,规避被污染土壤影响社会大众的健康。
        2.4优化改进环境监理工作机制
        互助互利和责权明确的环境监理工作机制在促进环境监理工作顺利开展和辅助修复工程有序施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环境监理部门应当与修复工程实施单位建立起高效畅通的信息交流平台,并构建起互助互利和责权明确的环境监理协同机制,实现修复工程管理与环境监理二者的有机配合,有效消除工程实施单位和环境监理部门之间存在的分歧,协同保证修复工程和环境监理工作达到预期目标。
        结语
        对污染土壤进行修复,能有效地阻断污染物进入食物链,避免对人体产生的危害,实现土地资源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在土壤污染修复技术使用过程中,需要站在不同的角度做好土壤污染修复技术的分类,可以参照现有的情况、治理原理进行划分,有效地控制土壤污染处理过程产生的“三废”问题。通过对受污染土壤的修复,可以逐步提高我国的耕地或林用地等土地资源面积,为我国的国民经济“十四五”发展规划和二零三五远景发展在土地资源利用方面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以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参考文献
        [1]张智.浅谈污染场地土壤修复工程环境监理实践望[J].节能环保,2019(11):18-19.
        [2]叶兴凯,候玭,范正杰,等.污染场地修复工程环境监理关键技术要点分析[J].广州化工,2018,46(8):89-9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