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引外联 相得益彰——探寻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融合的有效途径

发表时间:2021/6/10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6月   作者:曾懋莲
[导读]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教育的重点任务。语文是小学基础教育的重要科目,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现如今的教育形式下,教材已经难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教师应加强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通过课外阅读拓展学生知识范围。

广西玉林市玉州区第三实验小学   曾懋莲   537000

摘要: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为教育的重点任务。语文是小学基础教育的重要科目,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现如今的教育形式下,教材已经难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教师应加强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通过课外阅读拓展学生知识范围。为此,教师应积极探索与创新教育手段,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效融合,从而不断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与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融合途径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实施,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越来越重要。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能有效拓宽学生的阅读空间,丰富文化视野,让学生在不断地阅读中获得更多的知识累积。小学生由于年龄的特征很容易对新鲜的事物产生兴趣,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身心特征以及认知规律去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与空间。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将课内阅读延伸到课外,不断的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与阅读能力。总之,只有加强课内阅读拓展,将课内外阅读有效融合才能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进而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一、探寻课内外阅读结合点,构建完善阅读体系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想将课内外阅读进行有效的融合,就要从中寻找两者的结合点,在保障课堂阅读教学效率的同时,还能对课外阅读进行有效的干预。这样的教学模式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教师要深入了解教材内容,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设计教学方案,从教学内容中提炼阅读主题,然后围绕这一主题向学生推荐相关的课外书籍。在进行课外阅读时,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在阅读后,学生之间可以进行相互的交流,交换阅读感受,从而加深课外阅读内容与课内教材知识的了解与记忆。例如,在学习教材内容《司马光》一文时,根据教材的类型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其他古代名人的课外书籍、故事,如孔融让梨、岳母刺字、甘罗拜祖等。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构建出一个完整的课内外阅读教学体系,以教材内容为依托,将一些相关的课外书籍推荐给学生,让学生阅读统一作者、同一主题、同一类型的课外书籍。另外,教师要为学生留出充裕的阅读空间与时间,如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程,或每月为学生推荐一部好的课外书籍等,鼓励学生之间积极地分享阅读成果,从而不断地提升学生的阅读成效,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二、提升阅读教学趣味性,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生阅读学习的动力,有了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的投入到阅读学习中,进而使学生的阅读能力与水平得到明显的提升。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年龄的问题,很难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也常因为课堂的枯燥对学习产生抵触心理,为了能推动课堂的顺利开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应在课堂中融入一些趣味性的环节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课堂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主体地位,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趣味性阅读课堂,深入了解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规律,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习惯,使学生能主动的进行课外阅读拓展。例如,在学习《坐井观天》一文时,通过这篇寓言故事告诉了学生一些深刻的道理。所以在该课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角色扮演的形式来加深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与记忆,也能使课堂氛围更加生动有趣。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去扮演教材中的青蛙、小鸟,或者其他小动物,让学生按照对课外的理解进行情境对话,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这样的课堂教学形式不仅提升了教学的趣味性,也能让学生深刻的感受到语文文化和寓言故事的魅力。通过学习,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诸如《中国寓言故事》的书籍,让学生阅读各种各样的寓言故事,从而实现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融合。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课内外阅读形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设备被广泛的运用到各学科教学中,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运用多媒体技术设备转变了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丰富了学习的形式与内容,拓宽了学生的文化视野,让学生在课堂内就可以学到课外的知识。多媒体技术的出现有效减轻了教师的教学压力,提升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但是多媒体教学形式也不能频繁的使用,否则会让学生对网络产生依赖,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例如,在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时,很多学生并没有真正的见识过小兴安岭的美景,为此,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设备将小兴安岭的景色直观的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深入的了解教材知识。如今,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教学的重要辅助工具,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媒体的优势将课内外阅读进行有效融合,并不断创新教学形式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四、教授学生阅读方法,组建丰富的阅读活动
        掌握好的阅读方法可以让阅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教授学生好的阅读技巧,让学生真正的融入到阅读学习中,使学生通过阅读获得丰富的语文知识。学生运用好的阅读技巧能提升阅读教学的效率,提高阅读的理解能力,让课内外阅读更加高效。首先,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意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学生才能集中精力投入到阅读学习中。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思考,让学生通过默读、精读等方式进行阅读学习,深入了解阅读内容的主旨与思想情感,为学生今后的深入学习奠定良好基础。例如,在学习《慈母情深》一文时,在阅读该篇文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文章中描写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方面的内容,然后联系实际生活,感受自己母亲的付出,了解母爱的伟大,进而与文章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在学完该文章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比赛,以母亲为主题进行故事朗读比赛,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另外,教师要对学生的阅读表现进行及时的评价,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自信,推动课内外阅读教学的有效发展。
        五、合理安排阅读计划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制定合理的阅读计划,既要保障课内外阅读能有效融合,还要确保阅读内容能与学生实际水平一致,让学生的阅读水平能够稳步提升。制定阅读计划可以让学生有目的的进行阅读,能够循序渐进的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每天在早上起床后进行阅读,或者每周的阅读课上进行固定的阅读,并运用阅读技巧进行学习,让学生在阅读的同时,累积更多的语文知识。除此之外,在节假日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适合小学生阅读的书籍,如《少儿百科全书》《地球奥秘》《格列佛游记》《成语故事》等等,让学生充分的利用假期时间进行阅读学习,从而拓宽学生文化视野,增强文化底蕴,以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总而言之,阅读是小学语文的重要部分,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意识到语文课内外阅读融合的重要性,及时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形式与方法,将课内外阅读进行有效融合,进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学生主体地位,全面掌握小学生的性格特征与语文基础,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与积极性,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与知识的魅力,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崔学艳.探寻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的有效途径[J].新课程,2020(26):37.
[2]蔡妙琴.立足课内  衔接课外——探寻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的途径[J].小学时代,2020(04):74-75.
[3]蔡雄英.探寻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的有效途径[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07):12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