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语文整本书阅读策略浅见

发表时间:2021/6/10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6月   作者:李国军
[导读]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阅读早已变成全球范畴内探讨的话题。阅读从幼儿阶段就早已开始,这促使中小学生的整本书阅读不仅成为现实而且是必须做好的事情。《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小学生课外阅读做了量化规定,并明确提出了“读整本书”的执行提议。作为中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深刻认识到整本书阅读的价值,并在课内外阅读指导中贯彻执行。

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北二十家子镇九年一贯制学校 李国军

摘要: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阅读早已变成全球范畴内探讨的话题。阅读从幼儿阶段就早已开始,这促使中小学生的整本书阅读不仅成为现实而且是必须做好的事情。《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小学生课外阅读做了量化规定,并明确提出了“读整本书”的执行提议。作为中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深刻认识到整本书阅读的价值,并在课内外阅读指导中贯彻执行。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课外阅读;课堂教学。
        前言:纵览当今,相当数量的中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现状不很乐观。进行整本书阅读的对策研究主要是对学生的课内外阅读开展提升,即让学生读全本书,使学生阅读的时间、广度、深度增加,阅读的内容变厚,阅读的品质提升。
        一、整本书阅读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剖析
        当前,为了更好地完成对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总体目标,老师们要重视对中小学生整本书阅读教学方法的重心点把握,持续对中小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培养,丰富中小学生阅读的经验和方法,丰盈中小学生的语感,发展个性,丰富精神世界,合理有序地提高中小学生理解、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要培养中小学生整本书阅读的能力和习惯,让学生参加阅读的全过程,给学生创造属于自身的、单独的阅读空间,正确引导中小学生开展相互讨论和交流,表述自身的阅读感悟,增进学生之间的友情,拉近师生关系,推动中小学生阅读、自主学习、学科知识学习、师生和谐相处等能力都能获得更好地提高,从而推动中小学各科课堂教学的更好开展。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与将来努力方向
        尽管在阅读教学研究的过程中获得了一定的实际效果,得到了众多学生和教师的认同,但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一是书源受限。学生阅读整本书,班里就要有多本一样的书。但是学校不可能及时配置足量的存书,学生购买还受政策及经济条件等制约。因而书的来源会有的难度。二是深层阅读受限。采取多种办法让学生读下去及安排语文课上的适度交流尚能实现,但是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开展更深层次的探讨,教师仍觉得非常困难。三是点评机制受限。研究中发觉我们的点评机制还不够完善,需设计一个富有激励性、可操作的点评机制,否则会影响到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规范性。
        三、整本书阅读具体的指导对策
        1.重视学生的独立阅读,培养学生的“读者”兴趣
        阅读本身是一段愉快的旅途,是人和文字间开展深层会话的过程。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下,教师选用“填鸭式”的教学策略,学生的阅读被动地取决于教师的设计,如果在进行整本书阅读课堂教学时同样如此,学生读书和独立思考的空间会非常小。因此要坚持使用课程标准里推荐的书,激发学生走进书本,鼓励学生自主、合作阅读。
        比如:中小学生整本书阅读书目的选择首先要考虑学生是否喜欢,这是学生能否顺畅进到阅读这一领域的重要前提。在书目的选定上,主体应该是经典的儿童文学著作,尤其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红色文化书目的选择。书目还要符合不同学段学生的实际。老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中经典的节选引出整本书。例如,《将相和》取材于司马迁的《史记》,《少年闰土》取材于鲁迅的《故乡》等。教师可以通过“阅读单”指导阅读,为学生的阅读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使学生能够享受到阅读的乐趣。
        2.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
        阅读的总量固然重要,但怎样合理地进行整本书阅读更为关键。中小学生的语言能力较弱,他们的阅读习惯尚未形成。鉴于此,老师对学生阅读的具体指导非常重要,应教给学生适当的阅读方法。古代人非常重视阅读方法的研究。韩愈的“提要钩玄法”强调阅读的重点。苏东坡的“八面受敌读书法”强调阅读应具有广泛性。


具体到中小学生的阅读方式指导,教师还要依据书目的特性和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等有针对性地设计。
        比如: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最知名的著作《爱的教育》是可以首选的阅读书目。这本书选用日记体的方式,是一部颇具爱心和启发性的读本。如何具体指导学生读呢?它写的是小学生安利柯一个学年的日常生活,期间穿插了教师给他们讲述的“故事”,每本日记都可以成为一篇独立的文章。因此,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创造性的章节供学生阅读。再如,《病中的老师》叙述了教师在重病时依然惦记着孩子,这都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十分相仿。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在思索中阅读,阅读后再探讨交流,这样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根据读写能力合理融合,加强学生的知识应用
        阅读和写作紧密相关,相互依存。蒲松龄说过:“书痴者文必工。”读书多,写作当然会下笔有神。古代许多有才华的人都崇拜贾谊和王勃。如果没有阅读的功底,贾谊就写不出著名的《治安策》,王勃就很难写出杰作《滕王阁序》。整本书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这些都能够在创作之中获得体现。因而,教师在开展整本书阅读指导时,要把读书与创作融合起来,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记笔记,阅读之后开展写作。教师还可以安排学生读后选择喜爱的短篇小说或是角色,写一篇自身的感受或是人物小传,提高写作水平。
        4.开展读书沟通研讨会,丰富学生的阅读感受
        阅读是一个个性化的过程,每一个人阅读的感受都不一样,若仅限于自身的阅读天地内,就看不见世界有多大,会限定和拘束学生的逻辑思维。进行交流和探讨,也是一个二次阅读的过程,这样在班集体之中也会产生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比如:在阅读完林海音的《城南旧事》以后,可以组织读书交流研讨会,以小小演说家、辩论会等多种方式展开对这本书内容上的讨论,深化对全书及角色的理解。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编演舞台剧,让学生通过表演深入体会角色的情感,丰富学生的阅读感受,实现读者与作者、作品的“共鸣”。
        四、创建合理的鼓励评定体制
        中小学生读书需要肯定和激励。为了激励学生多读书,需要学校、教师采用各种激励制度来鼓励,进而给他们提供更大的动力。
        1.评星晋级激励。制定“读书评星晋级制度”,开展“师生读书报告会”等活动,依照读书的数量和质量等,常态化评定班级及学生的读书星级并进行“名著化”奖励。
        2.立项研究激励。开展中小学生整本书阅读活动科研立项研究,建立项目研究的奖励机制,引领师生同读书,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走向有思考的阅读”。
        3.书源贡献激励。除了学校安排资金购买,联系指定书目捐赠外,还可采取鼓励经济条件允许的学生在家长的支持下自愿购买,好书大家看等办法,保证阅读的书源。我校的图书室、班级图书角、家庭书屋都是可靠的书源。
        结束语:在新的课程标准下推行整本书阅读教学,已经在越来越多的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得以实施。除此之外,老师向课外的延伸,以充分发挥这种阅读方法的作用。这不仅将学生的阅读提高到一定水平,而且可以使他们在阅读过程中领悟书中的思想,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及成长质量。总而言之,语文教师应当深入研究和剖析,制订出与时俱进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创新组织实施,不断提高中小学生整本书阅读的效率和效果,整体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高学科育人质量。
参考文献:
[1]李佳思.初中语文红色经典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例[D].山东师范大学,2020.
[2]魏丽颖.协同学习视角下小学中高年级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20.
[3]刘建松.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中的长篇小说教学策略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
[4]李丹阳.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实施的调查研究--以德州市F小学为例[D].天津师范大学,20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