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教材班本化 架设学生发展桥

发表时间:2021/6/10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6月   作者:蔡花螺
[导读]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教师既要尊重教材,又不能拘泥于教材,要合理灵活地处理教材,善于对教材进行加工整合。在准确理解教材设计意图的前提下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好现行的教材,做到教材班本化。

福建省晋江市罗山中心小学  蔡花螺  362200

摘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教师既要尊重教材,又不能拘泥于教材,要合理灵活地处理教材,善于对教材进行加工整合。在准确理解教材设计意图的前提下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好现行的教材,做到教材班本化。只有架设起学生与教材之间的桥梁,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实现课程标准中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创造性  班本化   架设  学生   发展
        引言:
        《道德与法治》教材要求我们必须明确“用教材教”,即把教材看成一个例子,一个发展学生的“媒介”。所以,在备课时,教师要在了解教材编排体系和宗旨的基础上,挖掘教材的内涵,要活化教材,使静态教材动态化、趣味化、人性化;要联系生活,实现教材与生活的内外联结,丰富教材内容;要激活教材,利用周边资源来丰富学生生活体验;再适当拓展教材,开发资源,架接学生生活实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化静为动  活化教材 
        教科书呈现的教学内容是静态的,但是走向社会、走向开放,越来越成为小学品德教学的根本价值追求。我们应充分认识到“教材只是为教师和学生教学服务的例子”,所以我们要冲破“以本为本”的束缚,努力变静态密闭的教材文本为动态开放的学材载体,在有限的教学空间里寻求儿童学习生活最大限度的自由和开放。因此,在备课时,教师要根据班情、学情,创造性地活化教材,实现教材班本化,使教学内容更有趣味性和挑战性,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更适合本班学生的原有认知基础和学习方式,才能实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
        低年级学生的法治意识培养的关键就是建立规则意识,因为他们的道德思维还处在前习俗阶段,此时要让他们养成规则意识难度比较大。如果我们强行让学生遵守规则,就容易导致学生说假话、奉权威。在设计《怎样排好队》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和感受,并且让他们把感受表达出来,促进他们内心对规则的认同。我特地设计了几个活动环节:先是让学生在模拟排队乘坐公交车的活动中习得乘车方法,并掌握排队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在模拟乘扶梯、直梯的过程中,习得“左行右立、先下后上”乘梯的规则;最后结合当下疫情要求,通过现场模拟测温活动,再次强化学生的“坚守心中一米线” 的排队意识。教材经过这样的“活化”处理后,充满了活动性与趣味性。学生虽然没有走出课堂,可是无论是学生的心态、还是学生的经历,都远远超出了课堂封闭的空间,构建起动态开放的道德认知过程,促进了学生真实的德行发展。
        二、内外联结 丰富教材
        《课标》指出,品德课程设计思路是“以学生的生活发展为主线”。 要使学生的学习更贴近真实生活,抛开教材与生活的内外联结是不行的。因此,我们不仅要很好地运用教材中的事例,还要适当添加其他教学资源,做到教材与生活的内外联结,实现教材班本化。
        例如,在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安全护我成长”这单元的第一课“生命最宝贵”中,我把家庭中的二胎妈妈请进教室,还让学生了解孕妇在孕期体重的增加,使学生直观理解孕妇的负担,让学生从多角度理解妈妈的不易,丰富了学生的感受。教学第二课“安全记心上”时,我在指导学生学习教科书知识点的基础上,又将“教材中的儿童”与“生活中的儿童”进行联结,选择了与校园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作为教学内容。


先组织学生开展“交通规则图标收集展”、“游泳小常识”的比赛活动,引导学生将教科书上的知识内化为他们的智慧实践,变成“写给长辈的一封信——劝长辈酒后不开车”、“我为校园周边增添的安全标识”、“我是小区小小消防检查员”等,既促进了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行为能力的发展,也诠释了教师对课标提出的“注重学生在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性发展。”
        三、就地取材  激活教材
        课程标准指出,创造性使用教材应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的资源。这就要求教师使用教材的时候要捕捉生活动态,激活教材,舍取补充贴近儿童现实生活,对学生真正有指导价值的内容进行教学,使原本纯而又纯的书本鲜活起来,实现教材班本化。
        我听过林红老师的一节课,林老师本着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原则,选取了本地学生熟悉的身边的例子及与教材主题相联系的活动,以独特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呈现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弘扬优秀家风》课堂活动。教学中,林老师贴合学生实际生活就地取材,从本村——大宅村家庙柱梁家训对联入手,让学生猜想这对联的意思以及家训的意思,再现场致电给大宅村文化协会副会长,通过他向学生介绍大宅村世代传承的家风家训,让学生们明白传承和弘扬优秀家风要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向社会传递正能量,形成引领良好社会风气的家庭文明新风尚。这种班本化的增加教材,不仅使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丰富的活动中得到真切的体验。还使学生对本村的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增进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四、开发资源  拓展教材
        虽然现代社会通讯和媒体非常发达、先进,但是我们学校外来工孩子多,大部分孩子在某些方面的见识还是比较浅陋的。为了丰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教师应抓住教材的拓展点,根据班级孩子的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延伸和适当的补充,如增加相关信息,让学生在阅读中理解;也可以布置收集资料再展开讨论。通过开发资源、拓展教材,不仅调动可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发展能力的形成。
        听过姚老师执教的一堂法律教育课《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姚老师结合学生的实际和当下疫情的热点、焦点问题,通过对立法、执法、司法、普法的普及教育及层层剖析,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与思辨能力。此外,姚老师注重关注教材以外的课程资源,她选择恰当的资源来充实教材内容如:巧妙地链接时事新闻、巧用拓展资料——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新闻等视频,拓展教材内容的时空,架接学生生活实际,使教学达到一定的高度。
        再看庄老师执教《减少垃圾变废为宝》一课。庄老师在课的最后也结合时事,扩展介绍了晋江市举行的垃圾分类活动(绘画比赛、手抄报比赛等)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的金句:垃圾分类就是一种新时尚,并现场进行了变废为宝的创意设计。这些资源的补充,拓展教学内容的宽度,提高了教学效果,实现了教材班本化。
        总之,道德与法治作为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应确立起自己作为课程教材的创造者和实施主体的意识,摆正教材作为工具的地位,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内容上关注儿童的实际,设计上注重以主体活动的方式呈现,将教学的目光更多的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真正架设起学生的发展之路。从而真正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参考文献:
[1]周美云.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教材编写[J].现代职业教育,2016,15:82.
[2]高德胜 论《道德与法治》学习活动的“班本化”[J].现代教学.思想理论教育,2017/9B
[3]付宝红,创造性使用教材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J].人民教育,2003,(7)
本文系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2020年度开放课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读思达‘班本化’的实践研究》(立项批准号:KCX2020051)的阶段成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