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策略

发表时间:2021/6/10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6月   作者:张梅
[导读] 在幼儿数学教学中,如何让幼儿感受到数学的独有魅力?如何强化幼儿的数学应用意识?笔者结合实际案例,对培养幼儿数学应用意识的策略进行探讨,以期能让幼儿能够主动、合理、科学应用数学知识,提升幼儿的数学能力。

重庆市涪陵区级机关幼儿园  张梅 

【摘 要】在幼儿数学教学中,如何让幼儿感受到数学的独有魅力?如何强化幼儿的数学应用意识?笔者结合实际案例,对培养幼儿数学应用意识的策略进行探讨,以期能让幼儿能够主动、合理、科学应用数学知识,提升幼儿的数学能力。
【关键词】幼儿;数学;应用意识;
        数学应用意识是指站在数学的角度,通过数学语言、数学知识、数学思维等,对事物进行观察,对现象进行解释,对问题进行探究,并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幼儿园教师应该重视对幼儿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充分利用各种活动区,或者创设专门的数学游戏活动,引导幼儿对应用数学知识产生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形成数学思维,在不断使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强化幼儿的数学应用意识,进而为提高幼儿数学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对个体发展的重要性
        数学应用意识是数学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注重幼儿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培养,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提出幼儿数学教育目标是“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我们普遍认识到大多数人学习数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领会或理解数学,更主要是为了应用数学,发展幼儿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培养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在实际的数学教学工作中要充分调动幼儿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性,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培养幼儿数学应用意识的策略
        (一)积极开展区域游戏,及时捕捉数学应用的教育契机
        案例:在幼儿园开展的一次沙水游戏中,孩子们非常开心,并积极参与到了运水比赛之中。但是,笔者发现孩子们都在争抢绿桶,红桶和黄桶无人问津。笔者询问孩子们:“怎么大家都要绿桶呢?”“绿桶高,它一次能装更多的水”原来是孩子们认为绿桶比其他桶高,可以装更多的水。孩子们的回答让我顿时醒悟,于是,我抓住机会问幼儿:“你们怎么知道绿桶一定比其他桶大呢?”“我看出来的”“我是猜的”“这个一看就知道呀”.....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观点,“绿桶真的比这几个桶大吗?”在我的鼓励下,朵朵分别取来了红、黄、绿三个颜色不同、外形不一样的桶进行验证。在经过几次反复实验后孩子们得出三个桶是一样大的结论。趁着孩子们的热情我又提出新的问题:“为什么三个大小不同、高矮不同的桶,却能装下同样多的水呢?”因为有了前面的实验过程孩子们异口同声回答:“绿桶虽然个子比较高,但它的身体比黄桶细。”“虽然红桶个子没绿桶高,但它比绿桶胖一些。”……在此次沙水活动中孩子们通过实验、讨论收获了一定的守恒经验。
        案例反思:在这个游戏情境中,幼儿们都争着要绿桶而引发了数学容积知识。因为幼儿年龄较小,认知不足,因此在判断容积的时候通常会从外在的形态进行判断。游戏过程中,一些偶发的事件往往就为幼儿应用数学知识提供了机会,笔者抓住这个契机鼓励幼儿敢于应用自己的数学知识与经验去深入探究,这样能让幼儿主动去应用数学知识,当解决了实际问题之后,这种成就感将有利于持续强化幼儿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与能力[1]。
        (二)关注幼儿生活,挖掘应用数学知识的机会
        幼儿只有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中,才能强化其数学应用意识,因此教师应随时关注并及时抓住时机创设条件,让他们能主动应用数学知识,并在成功解决问题之后获得成就感,这样将非常有利于幼儿感受到数学的独有魅力,使其能够快乐学习数学,并实现应用意识的提升[2]。
        案例:最近为了能够满足幼儿多元化的阅读需求,在阅读区增加投放了精装图书(硬皮图书),包括科普书、故事书、益智游戏等等。


在阅读区实际活动过程中,笔者看见晶晶拿着一本硬皮书随意地放在书架上一个空位置,还不停地催促旁边的XX“动作快点,找一个空地方放上去吧”。见此情景笔者轻声问道:“晶晶,你今天看的是软皮书还是硬皮书呀?”笔者的问题是乎提醒了他俩,重新将两本硬皮书放到了一起。接着,笔者又问道:“阅读区现在有这么多图书,怎样才能让大家更快找到新图书呢?”在问题的引导下,幼儿经过讨论最终形成一致意见“先将新书与旧书分开,然后再按照软皮与硬皮对应的摆放”。最后由大家推选出四个小朋友按此方法将所有图书进行整理摆放。在后续的日常活动中,我们坚持这样的方式对幼儿进行引导,幼儿逐渐养成按照不同分类标准对图书进行分类以及摆放的良好习惯。
        案例反思:案例中,老师为幼儿提供的就是应用层级分类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在老师的引导下,幼儿开始尝试按照标准对图书进行分类,使其亲身体验了物品分类摆放的便捷性,这对幼儿形成分类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空间方位、测量、分类等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倘若没有一个比较真实的问题情境进行引导,那么幼儿通常不会去应用这类数学知识。因此,在开展区域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关注幼儿的行为,抓住契机构建问题情境,让幼儿在实践中顺其自然地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当幼儿们明白自己用数学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时,往往会收获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引导幼儿对数学知识进行合理应用
        对数学知识的合理应用指幼儿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之中采用正确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合理应用需要引导幼儿在同一个数学问题上就不同的方法进行比较,这样才能明确哪一种数学方法更加实效,从而强化幼儿的应用意识,使其能够善于应用、乐于应用。
        案例:在一次折纸的活动中,老师要求每一组选派一个代表为大家分发手工纸。苹果组的薇薇第一次随意取了3张纸,在发完之后发现还有其他幼儿没有领到,接着她又取了4张,结果发现又多了1张纸……草莓组的欣欣同样在第一次随意取了4张纸,在刚分发时就发现自己取的纸少,于是他赶紧收回发出去的纸,并点数了一下幼儿数量,在明确人数之后重新次取了6张纸……西瓜组小明的方法是先数了数小组的人数,确定是6之后取了6张纸并一一分给大家……
        完成手工纸分配之后,我让三个小代表交流一下自己分发方法,并组织大家一起讨论:“哪一种方法更好啊?”经过一番讨论之后,大家认为小明的方法最好,因为他先数了数小组有多少人,然后再去取手工纸,所以数量是对的。这种方法后来在幼儿们分水果、分碗筷时经常被用到。
        案例反思:在强化幼儿数学应用意识时,非常有必要引导幼儿学会合理应用,也就是学会在适宜的情境之中的应用。从此分发手工纸环节来看,其计算应用意识存在明显差异。薇薇二次拿纸带来了一定的麻烦,但是都没有让她意识到去用计算知识解决问题;欣欣在遇到问题之后,想到了可用计算解决问题,意味着他已经初步具备计算意识;小明先数小组人数,然后数纸张数量,可以看出他的计算意识比较强,充分利用了数学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通过讨论三个小代表存在的差异,幼儿明确小明的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上更加有效,而且可以用于很多实际问题中,将有利于强化他们的应用意识,使其乐于应用[3]。
        结语
        传统数学教学普遍存在强调专门单一的知识与技能训练,忽视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忽视数学的实际应用现象,幼儿园幼儿数学应用意识淡薄,亟待提高。在培养幼儿数学应用意识的过程中,笔者认为应当关注幼儿的需要与发展,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入手,抓住契机让幼儿感受数学的有用和有趣,让幼儿在现实中感受数学知识、、应用数学知识、 学习数学知识。通过上述策略的研究,有助于幼儿逐渐形成数学思维,这种思维会持续推动数学应用意识的增强,从而促进幼儿数学能力的发展,让幼儿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盛雪艳.基于生活化的幼儿数学教学探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5):221.
[2]徐菁.体验数学的重要性:幼儿数学素养发展的起点[J].学前教育研究,2020(04):89-92.
[3]朱瑜.浅谈幼儿数学活动开展途径[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20,17(01):23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