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引领下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

发表时间:2021/6/10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6月   作者:孙青
[导读] 《幼儿教育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的教育要"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促进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游戏是儿童的心理特征,游戏是儿童的工作,游戏是儿童的生命。

山东省济南市平阴县东阿幼儿园 孙青  250400

[摘要]《幼儿教育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的教育要"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促进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游戏是儿童的心理特征,游戏是儿童的工作,游戏是儿童的生命。"幼儿生性爱玩好动,而游戏正是一种集自由、兴趣、需要、快乐、满足于一体,以幼儿为主体的积极主动的活动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幼儿的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是在游戏中获得的。 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应该在游戏精神的引领下进行。幼儿园应让教师充分认识到游戏精神的意义和价值;让幼儿园的游戏活动成为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载体;开展多样化的家园合作,让家长了解游戏精神,共同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关键词] 游戏精神;幼儿发展;行为习惯
        一、当前幼儿行为习惯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习惯”指一个人不假思索、不知不觉就表现出来的一种稳定行为。“行为习惯”是与人后天条件反射系统建立密切相关、在一定时间内逐渐养成的、自动化了的反应倾向或活动模式,也包括思维、情感等内容。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过程就是一个人的健康人格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对个体的成长具有奠基性的意义和价值。幼儿行为习惯的研究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理论界与实践界都非常关注幼儿行为习惯养成。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幼儿阶段也是儿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一个人如果在幼儿阶段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等习惯,将会终生受益,但现实情况却需要引起足够重视。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很多父母因为工作方面的原因,平时将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照顾,受文化、社会习俗等影响,加上又是隔代,爷爷奶奶对孩子宠爱有加,忽视了家庭教育中行为习惯的培养,父母也大多只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和特殊技能的培养,造成了很多孩子普遍存在一些习惯较差的现象。
        二、如何将游戏运用到生活学习中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
        (一)、游戏精神与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
        游戏精神是让游戏回归儿童生活,让教育者充分尊重儿童的身心特点,充分认识游戏在儿童教育中的价值、功能和意义,用游戏精神的理念去观照儿童教育,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更加适合儿童。[1]游戏精神不排斥游戏,但重在“怎样的精神”而不是“怎样的游戏”,以一种精神的特质来理解游戏,把游戏看作是生命的一种存在。游戏精神本质上是一种自由的境界,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存方式,希望摆脱外部压抑与强制,持守生命本有的生机与活力,关注人生的终极意义。[2]具体而言,游戏精神倡导回归本真的教育。回归本真的教育,即是要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关注儿童当下的快乐。游戏是儿童的存在方式,认识儿童的这种存在方式,是教育“回归本真”的前提。[3]以此为前提的教育,必然是把儿童的需求放在第一位的教育。“游戏之于儿童既是一种必然,又是一种必须。”[4]游戏是儿童期身心发展的必然产物,源自儿童内心的自发需求,与儿童精神发展水平、特点相吻合,是最自然的一种精神展示方式。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持续体验到一种自娱娱人的、开放和自由的精神。
        游戏精神也是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保障。胡伊青加在《人——游戏者》一书中把游戏的特征归纳为“乐趣性、自愿性、无功利性及秩序性”。[5]从教育的视角来审视游戏,游戏精神应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内涵:一是自主性。自主性肯定了幼儿是游戏活动的主人,在游戏过程中每一个游戏的参与者都是活动的主体;二是愉悦性。赫伊津哈在《游戏的人》中这样描述游戏:“游戏的基调是狂喜与热情,并且是与那种场景相协调的神圣或喜庆。一种兴奋和紧张的感觉伴随着行动,随之而来的是快乐和轻松”。[6]游戏能够满足生理的愉悦,但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满足,一种因为自由和投入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从而产生一种心灵的满足;三是创造性。规则的执行,也是一种互相的监督和矫正。总之,规则的主体是儿童,规则的约定是儿童,规则的执行是儿童,而规则又服务于儿童游戏。



        (二)、游戏精神引领下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策略
        游戏精神引领下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既要关注幼儿园的具体游戏活动,更要强调将游戏精神作为儿童发展的生长点,以游戏精神改造原有的教学理念,为幼儿创设独立性、体验性、愉悦性的课程与活动载体,让他们充分享受自由自在的教育生活,激发幼儿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既实现对游戏精神的上位追求,又通过行为习惯养成让游戏精神落到实处。
        让教师充分认识到游戏精神的意义和价值将游戏与集体活动教学有机的整合游戏是幼儿认识世界的独特方式,孩子们的游戏不仅是娱乐,也是学习、劳动和生活,孩子们在游戏中,或许是从头到尾都在"玩",但也正是在"玩"中,引发、支持、促进了他们的学习活动。
        1、游戏与健康活动的整合。
        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是需要多途径的培养来完成的,游戏就是孩子最易接受的方式。如怎么教授示范,少部分幼儿就是学不会穿衣服,我利用生动形象的儿歌"抓领子,盖房子,小老鼠,出洞子,吱溜吱溜上房子",让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中学会穿衣服了,在说说、讲讲、做做、玩玩中明白了道理。
        2、游戏与社会活动的整合。
        社会是个大课堂,孩子的游戏是孩子社会生活的体验,孩子对社会生活的体验会不知不觉地反映到他们的游戏中。如"如何做个好客人",通过创设游戏情境,幼儿到小熊家做客,孩子们学习了怎样做一个好客人和好主人,又如玩三只小兔的音乐游戏,在唱唱跳跳中明白不给陌生人开门。
        3、游戏与语言活动的整合。
        由于幼儿思维具体形象的特点,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如能采用形象的表演,孩子更容易接受。所以,表演游戏在语言教学活动中被广泛采用。如:故事"小蝌蚪找妈妈",通过动作性较强的角色表演游戏,让孩子模仿小蝌蚪的形象,依据文学作品中的故事情节,结合体育活动,进行表演,孩子在游戏中、玩耍中、表演中掌握所学内容。
        游戏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非常大,向教学活动渗透的方式也很多,运用得当能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游戏在课堂教学中的呈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教学的需要,选择合适运用方式。游戏在课堂教学中的呈现方式主要有:游戏整体引入法、游戏部分引入法、游戏导入法、游戏延伸法、游戏竞赛法、游戏童谣法及手指游戏法等,将注意力回到教师的教学内容上。
        三、开展多样化的家园合作,让家长了解游戏精神
        家庭是幼儿成长和发展的第一站,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场所,因此还应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这对幼儿行为习惯养成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可以通过家长会、家长开放活动、家长园地等,重点开展讲座、研讨、体验、学习等活动,指导家长优化教育理念和策略,树立正确的儿童观。使家园教育协调一致,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游戏符合幼儿的天性,游戏是儿童的心理特征,游戏是儿童的工作,游戏是儿童的生命。在游戏中,幼儿能够学习知识,增长才干,锻炼能力,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总之,在幼儿园中善于运用游戏活动,对幼儿是一种"快乐教育",能给幼儿提供更多寓教育乐的发展机会,让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杨晓萍,李传英.儿童游戏的本质——基于文化哲学的视角[J].学前教育研究,2009,(10).
[2]黄进.游戏精神与幼儿教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98.
[3]丁海东.儿童精神:一种人文的表达[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76.
[4]刘晓东.儿童精神哲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45.
[5]胡伊青加.人——游戏者[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23.
[6]赫伊津哈.游戏的人[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