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汉翻译中音译规范化的探讨

发表时间:2021/6/10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6月   作者:李本他
[导读] 藏汉翻译工作对于促进藏族与汉族两个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活动的高效开展而言具备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藏汉交流日渐频繁,这项工作的价值也日益突出,必须着力增强翻译的准确性。然而,受制于口语表达、方言发音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藏汉翻译中的音译存在着诸多不规范之处,针对这一状况,有必要采取策略促进藏汉翻译中音译走向规范化。

青海省藏语系佛学院    李本他       811700

摘要:藏汉翻译工作对于促进藏族与汉族两个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活动的高效开展而言具备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藏汉交流日渐频繁,这项工作的价值也日益突出,必须着力增强翻译的准确性。然而,受制于口语表达、方言发音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藏汉翻译中的音译存在着诸多不规范之处,针对这一状况,有必要采取策略促进藏汉翻译中音译走向规范化。本文主要分析藏汉翻译中音译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阐明藏汉翻译中音译应遵循的几项原则和提高整体翻译水平的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藏汉翻译;音译规范化;策略
        引言:音译是藏汉翻译中一类常见的翻译现象,当前,由于藏语中涌现出大量新生词汇,而藏语与汉语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因而音译较为混乱,规范性不足,难以有效地满足沟通交流的实际需求。针对这一状况,有必要正视当前翻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措施对藏汉翻译中的音译进行规范。
        1现阶段藏汉翻译中音译存在的问题
        1.1缺少中介通用语言
        藏族与汉族是两个不同的民族,在民族语言上自然具有显著的差异性,汉语与藏语之间从未存在语言上的交叉,即缺少中介性的通用语言,因此藏语的翻译通常使用音译形式来进行[1]。由于藏语与汉语在发音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因而出于使发音更为接近的目标,音译过程之中,通常需要在藏文原有字母的基础上增加或者改变若干字母,以此提高结果的准确性。然而,若工作人员在进行翻译实践时受到个人主观习惯和自身专业能力的负面影响,就很难确保翻译结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例如,“武汉”这一专有名词在音译为藏语时,存在着“wu’han”“bu’u hats”等多达四种不同的表记方式;部分韵母也存在着多种不同的音译方式,比如“厅”字中的“ing”有“thin”和“thing”两种音译。此外,由于西藏地区内部藏语同样存在着严重的分化现象,导致翻译的难度进一步提高。
        1.2意译音译存在混用
        尽管藏族与汉族之间友好交流的时间较长,但是,由于汉族是我国人数最多的民族,因而翻译人员通常来自各个不同的地区,其在汉字使用习惯和方言方面必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而不同的工作人员在处理和对待同一藏文词语时,很可能选用不同的汉字,与此同时,还存在着音译与意译混用的情况,尚未实现统一[2]。例如,在对“tshering”这一词汇进行音译时,有“泽里”和“才让”两种极为不同的形式,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沟通活动的高效开展。
        1.3多种译法差异较大
        藏语词汇在音译为汉语时,可以使用多种不同的汉字组合进行,例如,对于“rgya m tsho”这一藏语词汇,若用汉语书面语进行音译表记,则记为“嘉措”(或“加措”),若使用口语直接进行音译,则为“江措”(或“将措”);对于“thon m I sam ta”这一藏语词汇,现存“吐弥三步杂”“瑞美三菩提”等不同的音译形式,但实际上,如果严格按照藏文书面语与汉语之间进行换用的规则,需要使用“撒弥桑布扎”(或者吞米桑布扎)这一形式。当前存在多种译法的主要原因如下:其一,缺乏统一的藏汉翻译用字标准规范,没有专门的辞书,导致实践之中工作人员只能从自身经验出发展开工作,导致出现多个差异较大的不同用法;其二,由于藏汉翻译是一项历史悠久的活动,因而大量词汇已有固定音译,部分缺乏经验、专业水平不足的工作者在处理部分词汇时。未能充分考虑历史层面的因素,因而导致同一词汇存在多种翻译,导致难以进行统一和规范。
        2藏汉翻译中实现音译规范化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1保持词性规范化
        音译前后,应重视保持词性的一致,尤其是在处理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时,必须注意对其词性进行控制,严禁使用含有贬义色彩的词语[3]。例如,对于“nor bu”一词,应译为“格布”,而不能使用“萝卜”这一音译方式;对于“Phg phrug”一词,可以根据其发音译为“帕初”,但必须杜绝“怕丑”这一译法。
        2.2保持词意规范化
        在进行音译时,应避免选用易引起歧义的词汇,尤其应注意避免使用含有包边色彩的词语,否则容易导致词意在翻译的过程中丢失或者改变[4]。例如,对于“thon mi”一词,应该使用“撒弥”(或者屯弥)两种译法,而不能使用“土木”这一容易在汉语中引起歧义误会的词语。



        2.3保持词音规范化
        在进行音译时,为避免词汇的音节边长或变多,应注意避免使用多余的音节,注意保持词音的规范性,从而增强翻译的准确性。若在实践之中遇到词汇中音节不明显的情况,可以略去不明显的音节,直接对其前后音节进行音译。例如,对于“Bsod nan a dar rgyas”这一较长的藏语词汇,无需将其译作“索特那木达尔吉”,而只需要将其译作“索南达吉”,既能够充分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又能够达到缩短译名的目的,有效地增强词音的规范性。
        3促进藏汉翻译中音译规范化的具体策略
        3.1提高翻译人员专业水平
        藏汉翻译是一项源远流长的活动,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之中,积累了大量经验,也形成了一些在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的原则与方法,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与此同时,拥有一支基数较大的翻译工作从业队伍[5]。从构成上对从业队伍进行考察,其中,既有拥有相关专业背景的专职工作人员,这些人员普遍具备完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又有业余兼职工作人员。从中可以得到,藏汉翻译工作的从业者在专业素质上存在着较为显著的差异,这在很大程度上对于音译的准确性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切实推动藏汉翻译中音译朝着规范化方向发展,实践之中,应重视面向翻译人员开展综合培训,通过主题培训促进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实现提高,使其获得学习专业知识的平台,帮助其掌握音译的基本准则,增进其对于历史译法的了解和掌握程度。完成培训之后,应组织参与培训的翻译工作者进行集中考核,从而检查其对于培训内容的掌握程度,并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其针对性建议和帮助,推动其在现有水平的基础上实现针对性提高。与此同时,应加强不同从业者之间的交流,推动成功经验和方法实现普及推广,进一步丰富从业者的经验。此外,应重视加强高等教育中藏语专业的建设,提高整体人才培养质量,为藏汉翻译工作打下良好的人才基础,加快藏语音译的规范化进程。
        3.2制定规范统一的翻译标准
        目前,藏汉翻译中音译存在较多不规范之处的主要为藏语词汇中名词及专业术语的音译。尽管部分书籍和文献已经给出了一些藏语词汇名词及专业术语的翻译方法及通用译名,但由于几乎没有任何从词汇学或术语学角度出发对其译法进行理论概括的学术著作,因此工作人员在开展实践活动时仍然难以规范有序地处理这部分词汇。与此同时,藏汉翻译的相关学者与研究者,通常只重视从藏语语言文字字面上的涵义对其加以分析,或者研究词汇的构词特征,却较少对词汇的派生含义进行分析,亦不曾考察其本质上所具有的特性,因而缺少对于翻译工作实践具有指导意义的学术研究成果。针对当前存在的音译与意译混用、各种译法鱼龙混杂等问题,为改变藏汉翻译当前正面临的混乱局面,必须重视对藏语词汇的规范统一翻译标准进行全面系统的整合,推出翻译指导规范,并提高从业者对于这一标准规范的掌握程度,确保其在实践之中严格落实其中的相关规定和要求。与此同时,应重视对于藏汉翻译学术研究工作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推动相关专家学者对于词汇的派生意义及内在本质特征进行分析论证,鼓励相关研究成果,从而得到更多具有实践指导价值的学术著作,逐步推动藏汉翻译理论体系得到构建,进一步加快音译规范化进程。值得注意的是,在完成相应标准的制定之后,应重视在实践中避免多音字对于音译的负面影响和干扰,为此,在对藏文进行音译时,应该优先选择单音字。例如,“Rta.mgrin”这一词汇可以读作“单真”“但真”及“旦真”,但在这三种音译之中,由于“单”是多音字,同时拥有“dan”“shna”及“ohan”三种读音,因此若选用“单真”这一译法,在实践中就十分容易引起误会,致使音译的规范性受到负面影响。因此,必须重视尽可能地规避多音字、选用单音字进行音译。
        3.3发挥藏语名词术语评审机构功能
        为进一步推动藏汉翻译中音译实现规范化发展,应重视建立专门的藏语名词术语翻译评审机构,并充分发挥其功能与作用。首先,在建立这一机构时,应制定严格的人员录用标准,参与评审委员选拔的人员必须具有相关专业背景和一定的实践经验,且需要经过考核,考核不通过者不得录用;其次,应重视为评审机构及评审委员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组织其有计划地对各类名词及术语的标准译法进行总结和归纳,及时根据时代的变化对于历史译法进行修订,形成对于藏汉翻译工作的统一管理与控制,切实保障译法的准确性;第三,应建立相应的绩效考核机制,定期对藏语名词属于评审机构的工作状况进行系统全面的考核与评价,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对其进行解决,从而进一步发挥其功能与作用。
        结束语:
        针对当前藏汉翻译中音译存在的缺少中介通用语言、意译与音译之间存在较多混用以及存在多个差异较大的译法等不规范的问题,实践之中,应重视在音译时保持词性、词意及词音的规范化,重视提高翻译人员的专业水平、制定统一规范的标准并充分发挥藏语名词术语评审机构的功能与作用,从而有效地对音译加以规范,达到促进交流沟通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曼拉太.如何解决藏汉翻译中音译规范化问题[J].中国报业,2020(24):66-67.
[2]道吉才让.藏汉翻译中存在的几点问题[J].西部广播电视,2020(15):68-70.
[3]曼拉太.翻译在藏汉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及提升策略[J].中国报业,2020(20):36-37.
[4]文才郎措.试论藏汉民族的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J].传播力研究,2019,3(05):214.
[5]交巴草.对藏汉翻译中音译规范化问题的探讨[J].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19(19):92+9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