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中华文化与学前教育的融合

发表时间:2021/6/10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6月   作者:张午祺
[导读]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内在根基的精神标志,中华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离不开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学龄前儿童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是奠定其一生认知、判断和性格形成的基础,有着人类共同价值观的儿童才是未来社会和谐共生的希望。

西安外事学院人文艺术学院 张午祺    710000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内在根基的精神标志,中华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离不开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学龄前儿童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是奠定其一生认知、判断和性格形成的基础,有着人类共同价值观的儿童才是未来社会和谐共生的希望。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幼儿教师和家长的文化素养是关键,关乎儿童学什么、怎么学,将来成为怎样的人。中华传统文化会促进学龄前儿童快乐成长,应该成为我国学前教育的追求。因此,学前教育中对中华传统文化内容和形式及传承的研究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学前教育;幼儿教师素养;家长再教育;延展课堂
        一、引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魂,是中华文明延绵不绝的源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沃土,也是人类文明思想的宝库。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无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都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延续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等具有重要意义。教育和传承要从小抓起。学前教育是我国教育体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季羡林先生也曾指出,要让孩子从小受到传统文化的滋养,继承我们民族的优秀品格。那么,对于没有判断能力的学龄前儿童来说,家长和幼儿教师对学前教育涉及的内容及采取怎样的方式才能适合学龄前儿童的接受心理是至关重要的。科学研究表明:幼儿期是各项技能和素质发展的关键期,此时期形成的良好习惯和个性品质深刻地影响着以后的青少年和成人教育成效,影响着青少年和成人的人格品质。因此,对学前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进行研究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1]。
        二、学龄前儿童易于接受的中华传统文化
        学龄前儿童易于接受的文化内容。通过讲故事、做游戏、唱歌、跳舞、表演戏剧、做手工、涂鸦等学龄前儿童最喜欢的形式传达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进行“以人为本”“人是目的”的情感教育、良知教育、感恩教育。中华传统文化在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根本的精神内核即价值观是始终不变的。例如,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提倡“亲亲之爱”,核心内容就是爱父母、爱兄弟姐妹,就是“孝悌”。但是,时代变迁,人权有变,再不是“三纲五常”掌控天下。而今,在人人平等的社会环境中,双方对等的双向之爱才是“父慈子孝”;从纵向和横向顺序展开心中之“爱”,让世界处处充满爱,才是“和谐”的价值观。同时,还要“爱自己”,不爱自己谈何能真心爱别人,爱自己是爱别人的情感基础,但爱自己不能损害别人的利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善良的底线。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故事内容要与时俱进。中华传统文化中“二十四孝”的故事最为人们所熟知,其中的“孝悌”文化源远流长,现今很多人认为其是不合时宜的故事,已时过境迁,以此教育学龄前儿童只会缘木求鱼。其实,这是只看到了“二十四孝”的表象,没有意识到其实质内涵。例如,家长、幼儿教师在讲《卧冰求鲤》这类故事时,要注重人物关系间的对等,继母疼爱继子、继子孝敬继母才是人该有的情感;冬季赤身卧于冰上的行为并不可取,只能冻坏小孩子的身体,不会有奇迹出现(如果神话故事中出现神助,也是建立在互爱的基础上)。同样的故事在讲给学龄前儿童时,要注重培养儿童善于思辨的能力,采用与时俱进的思维方式。在不同的时代,意识形态有别,领会的故事内涵也有所不同。房玄龄等编的《晋书》和干宝的《搜神记》中记载的王祥事迹,目的都是赞其“笃孝”,并没有写王祥继母和父亲在其孝心行动下的心理和行为。而今,已经有人把《卧冰求鲤》的故事进行了新编:王祥向父亲及继母讲述了在天寒地冻之时如何得鱼的过程,他的父亲和继母颇受感动,尤其他的继母羞愧不已,当时悔过,拉着王祥羞怯地说道:“祥儿,你真是个好孩子,以前为娘错怪你了,对你不好,以后我再也不会嫌弃你了。


”父亲也说道:“祥儿心地善良,为人宽厚,令人钦佩! 这下,你的亲生母亲也可以在九泉之下安息了。”此时,三人脸上绽放出了灿烂的笑容。
        学龄前儿童易于体验的传统文化形式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曾指出,任何教学都必须遵从幼儿自身的经验,才能激起其内在的兴趣[2]。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都是从人的心理体验角度谈对事物的接受。学龄前儿童接受的中华传统文化内容需要以适合儿童生理特点的形式来展现,最好能够让其参与其中。学龄前儿童善于模仿成人世界中的身份或角色,并沉浸其中乐此不疲。教育家陶行知强调“生活即教育”。自古中国就是礼仪之邦,因此传统礼仪须在幼儿中传承。例如,家中来了客人,孩子要与客人打招呼,问好的同时要行鞠躬礼,为客人拿糖果、倒茶水,并用双手接送东西。客人离开时,要与客人说“再见! 您慢走”,同时行注目礼。如果到亲友家做客,要讲究仪容并根据关系亲疏决定是否携带小礼品和水果等。
        三、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之对策
        (1)提高幼儿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幼儿教师是受过专业教育的具有指导和培育幼儿各项技能的职业性教师,具有音乐、舞蹈、绘画等素养;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的年龄阶段特征、发展趋势,能运用相关知识分析教育,因而因材施教;掌握幼儿认知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并能够在教育活动中应用适当的方式进行教育。但是幼儿教师在自我学习的过程中更注重提高技能,在学前教育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教育功能了解甚微,由此造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本教育在整个学前教育体系中的缺失。教育专家指出:“没有质量或低质量的教育,是愧对儿童、家长和政府的。教育质量的提升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需要很多人尤其是教师做出艰巨的努力[3]。
        (2)对学龄前儿童父母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延展教育。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研究员赵忠心教授曾言:“父母是教育者,教育者要先受教育”,认为“家长平时的修养,这主要包含两方面:一是对社会和人生的态度以及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准则,即世界观和思想品德;二是理论、知识方面的水平,即文 化 素 养”。良 好 的 教 育 离 不 开 社 会、学 校 和 家 庭 对 学 龄 前 儿 童 的 影响,父母作为与孩子接触最密切的人,其自身素质为学龄前儿童成长提供了实践依据。孩子只有在家庭中接受父母的引导,在幼儿园接受老师们的教导,成长在良性循环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氛围中,才能自觉地接受并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的终生教师,言传身教胜过一切说教。但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往往只注重孩子知识的积累、学科分数的提高,却忽视了对孩子优秀品质的教育,这或许是由于学龄前儿童的父母所受教育与需求之间还存在差距。然而,为了满足当下
育儿需求,他们渴望获得更加科学、专业、系统、全面、具体的父母教育指导。
        四、结论
        我们的学前教育,在坚定文化自信,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环境里,让学龄前儿童以幼儿园课堂教育为主阵地,课外活动为载体,重点开展一系列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活动,让中华传统文化开启学龄前儿童的心智,涵养孩子的人格,丰富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幼儿园教育中,在满足孩子个性化发展需求的同时,提升幼儿园的办学品位,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家庭教育中,学龄前儿童父母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延展教育更为重要,父母的文化素养是学前教育真正的起跑线。由此而言,中华传统文化会促进学龄前儿童快乐成长,应该成为我国学前教育的追求。
参考文献:
[1]夏静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德育中的策略探讨[J].幸福家庭,2021(02):19-20.
[2]王尚聪. 学前教育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J].天津教育,2020(28):102-103.
[3]孟苏芸. 优秀传统文化在教育中的传承和思考[J].作家天地,2020(01):195-196.
姓名:张午祺,性别:男,民族:汉族,出生年月1998年11月,籍贯河南省荥阳县,单位:西安外事学院人文艺术学院,专业:学前教育,研究方向:学前教育,学历:本科,单位所在省市:陕西省西安市,邮编:71000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