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康春霞

发表时间:2021/6/10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6月   作者:康春霞
[导读] 数学的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方面不可代替的作用。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培养的主阵地,贯穿数学的始终。本文结合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给足探究时间,重视学习过程的有效性;巧设求异问题,扩宽思考能力;注重反思质疑,提升思辨能力。阐述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鹏翔小学   康春霞  362600

【摘 要】  数学的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方面不可代替的作用。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培养的主阵地,贯穿数学的始终。本文结合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给足探究时间,重视学习过程的有效性;巧设求异问题,扩宽思考能力;注重反思质疑,提升思辨能力。阐述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  思维能力;课堂教学;问题情境;有效性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个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数学的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方面不可代替的作用。而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培养的主阵地,贯穿数学的始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本文就此进行一些探讨。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教学应注重所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学生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在探究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愿学、乐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比如:在教学《商不变规律》一课时,上课伊始,我先播放一段故事给学生听:花果山上美猴王正在给小猴子组长分桃子。猴王说:“给你12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小猴吧。”小猴子听了,连连摇头说:“太少了,太少了,多分一点!”猴王说:“那好吧,给你120个桃子,平均分给20只小猴,怎么样?”小猴子得寸进尺,挠挠头,试探地问:“大王,请您开开恩,再多给点行不行?”猴王一拍胸脯,显示出慷慨大方的样子说:“那好吧,给你1200个桃子,平均分给200只小猴,你总该满意了吧?”小猴得意洋洋地说:“这下每只小猴子就能多分一些了”。这时,学生们哈哈大笑,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根据学生的回答,我在黑板上写出三个算式,接着引导学生观察算式中什么变了,什么不变?这时,教师因势利导,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入新知识的学习。这样,学生们带着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投入到学习中去,确保了课堂教学的有效。
        二、给足探究时间,重视学习过程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必须由始至终地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做学习的主人。学习过程是否有效,则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
        1、激发兴趣,产生参与动机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 为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对学习材料感兴趣。如在教学第一册的《求未知数》时,我创设了“猜扑克牌”的游戏情境,第一次,我手拿两张扑克牌,让学生猜猜两张牌分别是几?学生兴趣很高,纷纷举手告诉老师他心中的答案。第二次,我告诉他们这两张牌的和是9,这下,举手的学生更多了,而且答案也更加的统一,出现了以下4种情况,A(代表1)与8,2与7,3与6,4与5。第三次,我告诉他们其中的一张牌为2,这时,几乎是全班的小朋友都举手了,而且喊出了答案7。这个情境的设计,不但了解了学生,把握了教学起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参与学习。
        2、适时点拨,指导参与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主动性,重视让学生学会学习、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今天,我们也应重视并充分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拨者的作用。我们要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及时加以点拨指导。
        如教学《笔算一位数乘两位数》,当学生探究出竖式计算的“原始”算法之后我没有直接引出简便算法,而是让学生利用探究出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接着再加以适时引导:“通过计算你发现什么”,“你觉得这样写怎么样”,“要是能简单一些就好了”,通过一个一个的设问、谈话,一步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目标:原始算法“烦”,需要“简化”。这时再通过动画演示“出繁到简”,使学生对简便写法的印象深刻。教师有效的引导,能确保学生探究活动的质量,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更有意义,更为有效。
        3、创造空间,保证参与机会
        周玉仁教授曾说过:“要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情境,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会成功的愉快。”这些“多一点”告诫教师一定要为学生创造时间、空间,保证学生的参与机会。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总是开展“说一说”、“摆一摆”、“做一做”、“比一比”、“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叠一叠”……对于一个问题爱多问几个“谁还有不同意见或想法?”“谁还能补充?”“再仔细想想还可以怎样做?”等等,尽量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多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三、巧设求异问题,扩宽思考能力。
        练习的设计侧重于解题的灵活性,采用多种形式,巩固新知识;抓住一题多解的题目,鼓励学生打破常规,从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采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从而扩宽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例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
        角B=75度        角A=35         角A=20度
        角C=28度        角B是直角      角C=45度
        角A=?度        角C=?度        角B=?度
        运用三角形内角和计算其中一个内角度数,巩固新知,提高综合运用、解决问题能力。解决完这题后,教师出示这样一道题:“一个等腰三角形,它的一个内角是70度,它的另外两个内角是多少度?”有几种方法可解决?
        这是一道思维创新的开放题,学生多数把70度当做底角,再计算180—70—70=40(度) 。这时 教师鼓励学生“除了把已知70度角当底角,还可以当做什么角呢?”,很快学生讨论后,得出还可把已知角当做顶角,(180-70)÷2=55(度)
        又如把一个大三角形折成两个小三角形,问:每个小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为什么?
生:


       
        又如把两个一样大小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折成,问:这个大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为什么?
        像这样有计划、有层次、有坡度的练习,既巩固新知,又帮助学生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巧设开发性题目,扩宽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
        四、注重反思质疑,提升思辨能力。
        教学时留点时间,让学生回顾课堂学习的经历、收获、反思、质疑,培养学生的多思、 多问、归纳、总结的学习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思考能力。例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总结时老师:“同学们,通过这堂课的活动学习,说说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让大家分享你的收获或疑惑。”学生各抒己见,老师在旁适时指导。这样反思质疑、归纳研究方法、适时评价的课堂总结,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思考能力。
        总之,数学教学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等,而获得的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断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判断推理能力、数学思考能力。这样,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就能取得更好效果,达到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蔡彦.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J].学园.2020(26)
作者简介:
姓名:康春霞
出生年月:1976.2
性别:女
民族:汉
籍贯: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
学历:本科
现职称:二级教师
研究方向:小学数学(北师大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