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主题教学走出优雅的姿态——以主题《曲艺文化》为例谈“反刍”、“聚焦”、“延展”策略的运用

发表时间:2021/6/10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6月   作者:周凤珠
[导读]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这同样适用于我们的教学中。如何做一个有思考力的教师?笔者以主题活动《曲艺文化》为例,针对主题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点”、“价值点”、“兴趣点”提出了“反刍”、“聚焦”、“延展”三大策略。以求在“教”与“学”之间找寻最佳契合点,使主题教学发挥出最大教育价值。

杭州市濮家幼儿园  周凤珠 310000    
                
【摘要】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这同样适用于我们的教学中。如何做一个有思考力的教师?笔者以主题活动《曲艺文化》为例,针对主题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点”、“价值点”、“兴趣点”提出了“反刍”、“聚焦”、“延展”三大策略。以求在“教”与“学”之间找寻最佳契合点,使主题教学发挥出最大教育价值。
关键词: 反刍  聚焦 延展  主题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主题活动是教师根据知识体系,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事先有计划、有目的地编排好的一些活动。但教师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以下几种现象:                            “囫囵吞枣”式:不考虑孩子的接受能力,给孩子灌输大量的知识点,孩子对所学的内容往往是“消化不良”的;
        “蜻蜓点水”式:教师本身对主题活动分析、理解不够透彻,每个教学过程只是是浅浅带过,最后当主题“上”完后,孩子们“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
        “强拉硬拽”式:孩子对某个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渴望更深入地探究,但教师熟视无睹,以“赶进程”为目的匆匆进行下个活动。
        当所学内容超过孩子们的接受能力时,我们是否应该再次帮助孩子“消化”呢?当孩子们的兴趣点与教师的计划偏离时,我们是否该应该重新“调适”呢?当孩子们对知识的求知欲得不到满足时,我们是否应该酌情“外延”呢?
        本文通过对主题活动中“反刍”、“聚焦”、“延展”策略的运用,较好地追随了孩子们的兴趣点,优化了该主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概念解说
        (一)“反刍”
        原意是指偶蹄目的动物进食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将半消化的食物返回嘴里再次咀嚼的现象。而在这里取其引申意义:教师通过反思自身、幼儿的双向行为,将幼儿学过却没有消化的知识,重新再帮助消化的过程,这是针对“囫囵吞枣”式教学现象所提出的的;
        (二)“聚焦”
        原意是指把焦点聚集在某一平面上形成清晰的影像。而在此案例中指的是在权衡幼儿的兴趣和教育目标的基础上,将复杂的知识体系,以“剥洋葱”的方式层层除去“外衣”,最后形成一个知识点,以便幼儿更深入的理解、掌握的过程。这是针对“蜻蜓点水”式的教学现象所提出的。
        (三)“延展”
        是指通过积极有效的方法支持幼儿的兴趣,拓展延伸最能帮助幼儿提高经验的部分,并从而将知识点挖掘得更深、更远。这是针对“强拉硬拽”式的教学现象所提出的。
        三、“反刍”、“聚焦”、“延展”策略的运用
        大班上学期我们如火如荼地开展了主题活动——《中国娃》,而《曲艺文化》是其中的一个分主题。戏曲虽作为我国的文化瑰宝,但它却越来越远离人们的生活,更是脱离孩子们生活经验。因此,在教研活动中,我们一直在思考这一主题的“切口”在哪里?怎么有效地激发孩子们的兴趣?通过大家的讨论,认为应该以“京剧脸谱”为突破点,带领幼儿走进曲艺。然而,匆匆的教学步伐,使教学活动屡遇问题,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一)追踪问题源,对症反刍
        当教学活动完成后,教师要针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回顾和反思,“为什么幼儿对活动不感兴趣?是教学目标不适宜?教学内容的不合适?还是教师教学策略问题?”“幼儿的兴趣点在哪里?”“如何促进师幼的有效互动?”
        例如在“第一次画脸谱”活动中,教师观察到:
        “有的孩子仍是按照平时人物像的画法,画好五官后就完成了,就不知该怎么画了;有的孩子在脸部加了一些装饰性的图案,却没有体现夸张性和对称性;有的孩子稍稍抓住了京剧脸谱的特点,却只是“依样画葫芦”,刻板的模仿……”
        为什么幼儿只能从“颜色”、“形状”这两个最直观的维度来讲述京剧脸谱的特点?为什么他们无法表现京剧脸谱的“夸张性”和“对称性”?为什么幼儿在作画的过程中毫无乐趣可言?通过回顾、反思,教师找到问题根源——幼儿缺少对京剧脸谱的经验,对京剧脸谱的认识不够深入、细致。
       (二)判断价值点,有效聚焦
        在幼儿园阶段,曲艺文化以培养幼儿对京剧的兴趣,感受中国京剧艺术特殊的美为主要教学目标。因此,在主题内容的预设中,我们取了以下几个“点”:欣赏京剧的经典片段、绘制京剧脸谱、学唱《说唱脸谱》。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预设的“点”还是不够“小”,需要聚焦。
        1.通过教学媒介,达成目标性聚焦。
        教师在给幼儿欣赏了一些京剧名段后,幼儿对京剧有了粗浅的印象,此时,教师通过《说唱脸谱》,有效地聚焦了欣赏点——京剧脸谱;通过歌词的暗示,再次缩小聚焦范围——脸谱的色彩。幼儿不由自主地产生疑问:“为什么京剧脸谱有这么多的颜色?代表什么意思?”幼儿通过主动寻找答案,他们了解了京剧脸谱的颜色意义: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人物性格。如红色,一般表示忠勇侠义;黑色,一般表示直爽刚毅,勇猛而智慧;黄色,表示勇猛而爆躁等等。建构了这方面的知识后,孩子们开始融入感情的因素,有的说:“我喜欢红脸。”有的说:“我喜欢黑脸”
        2.根据幼儿兴趣点,给予支持性聚焦。
        在与脸谱的一次又一次地“亲密接触”中,幼儿从对颜色的喜爱慢慢转移到对图案的关注。在幼儿的自由交谈中,有的说:“我喜欢关公,因为它的额头上有一个倒过来的黄色爱心。”有的说:“我喜欢蓝脸的窦尔墩,因为它的额头上有一躲荷花。”于是,教师有效地将活动的聚焦点转移的到了对脸谱图案的欣赏上。引导幼儿由“整体到局部”、“从上至下”、“左右对比”的欣赏,如,额头上是什么图案,眼部是怎么装饰的?胡子是什么形状?下巴有什么花纹?通过欣赏和讨论,孩子们对京剧脸谱的装饰图案有了更加细致地认识,也积累了创作的元素——色彩、图案、线条。
        四、“反刍”、“聚焦”、“延展”策略的思考:
        教师是经验上的先导者,对活动的可能发展方向有整体的把握,但教师并不是控制、限制幼儿的活动,而是以一种“后面扶持,前方导引”的姿势来支持、扩展幼儿的学习。
        (一)把握“反刍”的量
        主题活动中运用“反刍”策略时,如何做到更加科学、合理,从而避免重复活动而带来的隐性时间浪费?首先要明确,“反刍”策略的运用不是盲目、随性的,而是基于在一段时间的观察后,发现幼儿对于主题中的核心经验无法掌握或者掌握得不够扎实,从而影响了后续经验的建构。基于这种教学情况,我们引入“反刍”策略。其次,要把握好“反刍”的量,这里的“反刍”不是重复活动,而是将最关键、最核心的内容提炼出来,借助于不同的活动形式进行再学习、再建构的过程。如孩子们对“京剧脸谱”的相关知识还没有建构起来,绘画活动就成了“无源之水”。“不予以经验铺垫是无法进行艺术创作的。”因此,教师就围绕这个“点”进行“反刍”。
        (二)找准“聚焦”的点
        主题活动的开展是蜻蜓点水的一掠而过,还是雁过留声的耐人寻味,取决于我们在主题行进中一次又一次的聚焦。如何让聚焦更有效?关键在于“找准价值点”和“发现兴趣点”。
        《曲艺文化》主题中单是京剧这一戏种,它就包含了大量的知识点,如京剧脸谱、京剧服饰、京剧唱腔、京剧表演等。教师在预设主题内容的时候要科学、合理“判断”、“取点”,只有点越细,才能挖得越深。对于这样的主题活动,可以从三方面入手:第一,是幼儿感兴趣的、喜欢学、愿意学的;第二,是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经验水平,是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经验水平所能及的。第三,有教育价值,是这一学科领域的关键经验,这一年龄的关键经验。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季湄 冯晓霞主编《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J].人民教育出版  社.2013-03
[2]冯晓霞,《幼儿园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3] 虞永平,《论幼儿园课程中的主题》,《学前教育研究》,2002年第6期。
 [4] 黄忠,钱玲娟,《幼儿园主题活动实效之对策探究》,《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9月,第22卷第5期。
 [5]王春燕,《如何处理好幼儿园主题活动中预设与生成的问题》,《教育导刊》,2004年12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