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分有法: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

发表时间:2021/6/10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6月   作者:韦明丽
[导读] 很多学生对高考语文学习存在错误认识,或认为高考语文重在死记硬背,或认为语文备考提分难,渐渐心安理得地锁定一个基本分阶后,冷却自己的语文备考热情。个别老师偶也认为语文备考不得法门。笔者发现:近两三年的语文高考把四个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思维发展与提升”体现得最明显,我们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可以帮助学生实现增分。

南宁市武鸣区武鸣高级中学  韦明丽

摘要:很多学生对高考语文学习存在错误认识,或认为高考语文重在死记硬背,或认为语文备考提分难,渐渐心安理得地锁定一个基本分阶后,冷却自己的语文备考热情。个别老师偶也认为语文备考不得法门。笔者发现:近两三年的语文高考把四个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思维发展与提升”体现得最明显,我们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可以帮助学生实现增分。
关键词:思维发展与提升  阅读理解  迁移能力  写作构思
        一、思维发展与提升促进阅读理解
        在《伟大的传统》一书中,利维斯认为严肃文学有以下几种追求:对人性足够深刻而又充满同情的理解;对现代性的警觉;语言须能精致准确表达出想要表达的对象;完整流畅的整体结构。据此,笔者认为,“关注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首要之一,就应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就文章结构、文章语言及阅读启示做梳理与探究,并将此养成适用一生的习惯。
        其实,语文高考试题也体现了对文章结构、文章语言及阅读启示的重视。
        比如实用类文本阅读,一改之前单纯人物传记的考察方式,多选取多则有机关联的文字材料,要求考生做题前确定多则材料的共同话题及内容范畴,确定各则材料的核心意思并分析出材料的内在逻辑。而在设问方面,也开始强调学生的思辨能力。以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Ⅲ中的论述类文本阅读的第2道选择题为例:该题是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如果考生能够抓准文本的观点句“它备受读者喜欢是有原因的”“第一,一般来说,它体现了比较进步的文学主张。”“第二,一般说来,入选这个选本的文章丰富多彩,思想性和艺术性是比较高的。”“第三,这个选本的编选体例也有它的好处。”“以上三点,当是此书能广泛流布的原因。不过此书也有缺点”等,不难看出,该文总体而言是总分结构,论述《古文观止》备受读者喜欢是有原由的。
        又如,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Ⅲ文学类文本阅读中第8题“作者对儿时看火车经历的叙述很有层次感,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等也有相似的暗示,笔者在此不再赘述。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能够提升学生迁移能力
        近几年语文考试一直试图反套路,被吐槽较多的是背离实际阅读、扼杀考生个性的诸如分析某段、某句有何含义或作用等题目,它们不仅是让考生揣摩一些无用之物,也“逼着”教师研究出一套答题套路,让语文学习不复文学性。近两三年语文高考在命题思维和模式上作出改变,重构立意和指向,在考查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的同时,检测批判性等思维。
所谓批判性思维,是指学生在面对各种复杂问题时能够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审慎思考、分析推理。
        比如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Ⅲ的第6题“钟红明是如何做到在对谈中引发对话并将话题引向深入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在改实用类文本阅读部分考非连续性文本为访谈的基础上,要求考生梳理访问者钟红明提出的问题的特点。考生理解什么是“将话题引向深入”后不难归纳出“做好比较充分的准备”“从写作原由到内容及文学观逐步深入地提问”“先抛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进而引出话题”等。但笔者认为,该题重在考查考生对访谈技巧的掌握与迁移,只是问得很巧妙,淡化了格式化答题的可能。


如果考生理解访谈技巧中的“旁问”是指访问者为制造轻松气氛先谈他事他物再引起欲问话题,自然可以推移到访问者钟红明提问时先采用熊育群《燃起黑色的春天》等其他文章中的说法来引出话题,甚至“先抛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进而引出话题”;如果考生理解访谈技巧中的“推问”即是运用逻辑推理提出问题从而使问题有层次,自然会剖析访问者钟红明所提问题从作品《钟南山:苍生在上》相关探究上升到了文学观的探讨;如果考生意识到“对比”也是一种特殊的提问方式,自然捕捉到在访问者钟红明用其他人“避用‘报告文学’而是用‘非虚构’”对比熊育群“让自己的作品充满想象,甚至是魔幻”,突出受访者的特别。
        再如古诗文鉴赏题,相比2017年的“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的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观点态度常规题,2019年的“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一问,调动了考生的对比思维,即使考生在一开始对于试卷新诗词比较陌生,但是可以通过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熟悉作品的语言风格的分析,运用“求异”思维迁移得出答案;而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Ⅲ的“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是在守正的基础上又一次实现的创新与突破:该题本质上考查的是考生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能力,但拒绝考生局限于探究“苦笋”的形象的思维与答题模式,要求考生结合注释及自身阅读积累推理出“苦笋”和魏征的相似之处,并用语言顺畅表达出来。
        构建概括性强、清晰的知识结构,是知识迁移的前提。能够将问题类化是知识迁移的关键。笔者以为,在教学中应该时刻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充分运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搭建好知识框架,同时训练学生审题能力、归纳概括能力,才可能实现最终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三、思维发展与提升对写作构思至关重要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命题和阅卷原则”有“以综合考查作为命题导向”“避免以单纯的知识点和能力点设计考题”“可围绕情境选择相关材料,设置一组有内在联系的、指向核心素养的问题或任务”等命题建议。这两年的高考作文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紧密衔接,贴近现实生活的同时,又强调创设情境,加强了对辩证思维能力的考查。
        辩证思维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在思维领域的鲜活表征,要求学生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以2020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Ⅲ第22题为例:
        人们用眼睛看他人、看世界,却无法直接看到完整的自己。所以,在人生的旅程中,我们需要寻找各种“镜子”、不断绘制“自画像”来审视自我,尝试回答“我是怎样的人”“我想过怎样的生活”“我能做些什么”“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等重要的问题。
        毕业前,学校请你给即将入学的高一新生写一封信,主题是“如何为自己画好像”,与他们分享自己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首先,考生需要对作文材料进行细读辨析,挖掘其中的逻辑关系:a.寻找各种“镜子”、不断绘制“自画像”的原因是自我认知有困难。b.寻找各种“镜子”、不断绘制“自画像”的功效是回答“我是怎样的人”“我想过怎样的生活”(自我层面的意义)和回答“我能做些什么”“如何生活得更有意义”(社会层面的意义)。
        其次,考生需要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在“如何”与“画好”中思考、求索。该作文题通过“毕业前,学校请你给即将入学的高一新生写一封信,主题是‘如何为自己画好像’,与他们分享自己的感悟与思考”的情境和任务设置把考生拉到生活实践中:①引导考生联系抗疫、努力实现中国梦等时代背景探究“画好像”中“好”的标准何在、具体内涵是什么(渗透批判性思维);②引导考生关注自身全面发展的要求,思考个人在成长中如何实现自身价值,如何在张扬个性的同时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除此之外,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对于规范答题等其他方面也有很大的帮助,笔者在此不作过多陈述。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