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研究

发表时间:2021/6/10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7月上   作者:谭海宝 王磊
[导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家校社”协同育人,已成为全社会的基本共识。但当前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建设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学生发展现状堪忧。大多学生习惯养成不佳,思想、生活受网络游戏影响很大,越来越个性、叛逆。

山东省临朐县东城街道文汇初中     谭海宝 王磊  262600

        一、问题提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家校社”协同育人,已成为全社会的基本共识。但当前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建设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学生发展现状堪忧。大多学生习惯养成不佳,思想、生活受网络游戏影响很大,越来越个性、叛逆。二是家长教育素质参差不齐。当学生出现问题,需要家长协同时,很多家长忽视孩子全面发展,家庭教育简单粗放。三是家校合作单向化,家校育人力量不足。学校教育的效果与家长的期望值发生偏移时,矛头指向学校和老师,家长往往会自觉地把责任归结于学校教育的身上,所以家校共育难有实效。为此,学校围绕立德树人总目标创造性开展了“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二、实施策略
        创新“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协调家庭、学校、社区三大育人主体,建立职责明确的育人服务团队,通过参与服务管理,整合优势资源,拓宽教育平台,开发社区家庭教育课程等途径,进行的协同育人实践研究。
        (一)组建5支服务团队,完善育人架构。
        遴选优秀干部教师组建家长学校团队,集结优势家长资源成立学校家委会团队;汇集家庭教育专家、骨干教师、优秀家长成立家庭教育工作室团队;邀请知名企业家成立企业家奖励基金会团队;政府引领,深入社区组建社区家长委员会团队。每一个团队都有各自的职责和任务,优势互补为协同育人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注重3个成长维度,提升育人能力。
        一是加强团队学习,提高专业素养。制定团队培养计划,加大团队的学习和培训。利用线上线下积极参加各级家庭及心理教育的理论学习、学术交流和经验分享会;同时,提升班主任家庭教育指导的能力,满足家长个性化的家庭教育指导需求。将家庭教育指导纳入班主任培训:临朐县中小学骨干班主任心理健康培训、班主任管理论坛、潍坊市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学校“迈向卓越”成长工程。二是推进课题研究,提升实践能力。通过课题实验和项目建设,带动团队在学校家委会、社区家委会和学校、社区家庭教育中工作能力的提升。近年来,团队先后发表论文15余篇、完成课题6项,相关子课题多次获得市县政府成果奖。同时,强调课题研究成果的实践转化,形成了研究课题从实践问题中来、研究成果推动指导实践的良好态势。
        三是完善考核评价,激发工作活力。学校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和奖励机制。学校分别对教师、家长在家庭教育工作量、专业研修、评优树先等方面设立专业考核指标;设立教师创新奖、我心目中的好老师、优秀班主任、家长燎原奖、三守好家长、智慧家长等表彰项目,定期考核,以评价促落实,全面激发工作活力,这不仅是对优秀教师、家长的鼓励和肯定,也是为孩子树立榜样,为其他家长指引方向,在孩子和家长中传播正能量。
        (三)完善5条育人路径,激活协同育人效能。
        路径一:家长参与服务管理,实现育人和谐互动。根据学生很难理解学校的方面,设置了服务和监督2大类,12项体验项目。家委会利用校园开放日、家长接访日、家长驻校办公等各种家校沟通渠道,让家长走进学校、参与学校事务,亲身感受孩子的学习生活、校园文化,了解学校育人理念。在听取家长意见的同时,学校也告知家长如何协同学校完成育人问题。
        路径二:发挥家长教育职能,提高育人合作能力。家庭教育工作室利用问卷调查、家访等形式,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征集家长教育问题,建立家长服务清单,制定研究应对方案。例如疫情网课、复课、亲子矛盾等问题,工作室和班主任、教师研讨,制定了疫情下亲子交流会方案,通过线下师生心理健康讲座,线上家长学习活动。



        家长学校还通过家委会编辑校报《家校社共育》专刊,通过线上学习,推送内容等形式,持续为家长提供专业指导,家长协同学校助力孩子健康成长。
        路径三:整合家长优势资源,创新家校共育模式。进一步把家长、政府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达成育人共识,凝聚育人合力,我们全方位整合协同育人优质资源,搭建家长展示平台。学校家委会、企业家奖励基金会通过家长艺术社团、家长社团导师、爱心捐资助学等活动,全方位整合家长中的优质资源参与学校教育教育,家校合作多样化,育人效果显著。
        路径四:搭建校社平台,构建整体育人格局。在社区共育中,社区家长学校开设“家长学堂”,定期到开展送课服务活动,内容涵盖母亲素养提升工程、美丽庭院建设、书香家庭建设等方面。同时创设“家长讲堂”,培养家长讲师,开发家长在家庭文化、家风建设、传统美德、诚信感恩、岗位技能等方面的教育资源,提升社区家长素养。社区家委会开展“学生影响家长带动社区”社会体验实践活动。此外,学校家委会充分发挥警察、医生、法律工作者等社会资源优势,组织“检察云课堂、学生进警营”等活动。学生的理想信念、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发挥了社会育人功能。
        路径五:建构家长教育课程,拓宽家庭教育载体。以学生发展,家长成长为目标,通过利用五步四环节工作室教研模式,打造了家校社协同育人课程体系, “1+3+N”学校家庭教育课程:“1”是指一年四次八课时的基础性家长课程;“3”是指体验课程、“微”课程、千家课程三个校本家长课程;“N”是指各年级自主开展的若干个家长课程集群。“TFC”社区家庭教育课程:“Teacher”基于社会资源的师本课程,“Family”基于家长资源的家本课程,“Community”基于社区资源的社本课程。家校社协同育人课程围绕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四个方面制定了详细的实施课程图谱。
        三、取得成效
        (一)学生素养、家长素养明显提高。
        学生丰富了知识,增长了见识,综合素养得以提升;家长参与学校教育,学习教育常识,形成和谐家庭关系,养成良好家风。8年来, 5个庭教育服务中心开展了近200项特色活动,参与家长、学生10000人次。家长对家庭教育工作的认识体验不断丰富同时,对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实践能力提升、服务意识增强。
        (二)拓展了家庭教育工作推进方式。
        教师育人能力与管理水平得到提升,学校现有家庭教育骨干教师12人,优秀家教教师志愿者61人,优秀社区家教志愿者20人,优秀家长义工180余名。学校和社区家庭教育工作有序、深入开展,改变了原先学校家庭教育工作“独角戏”局面,有效弥补了社区家庭教育工作推进不足短板,区域家庭教育工作形成了“家校社政”四方力量齐头并进,有序发展的良好态势。
        (三)提升了我校家庭教育工作整体水平。
        近年来,学校家校社协同育人经验先后5次在全国家校共育研讨会上推介交流。学校家委会被评为山东省示范家委会,荣获“山东省家庭教育示范基地”称号。
        《以名师工作室为依托打造育人团队》等2项省级课题结题。《家庭教育指导服务325体系的建设研究》先后获潍坊市政府教学成果奖和山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家长课程《快乐的成长》获山东省优秀课程资源奖。张志勇、叶澜、陶继新等10多位教育专家来校调研家庭教育工作并高度评价。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育人。在家校社协同育人过程中,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人才将成为学校发展愿景。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