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普赛尔歌剧咏叹调《当我长眠地下》与《啊,比琳达,我有准备》旋律特点

发表时间:2021/6/10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7月上   作者:董细薇
[导读] 本文是以“英国奥菲欧”普赛尔的歌剧《狄多与埃捏阿斯》中的两段声乐独唱咏叹调为主要研究对象。普赛尔的这部歌剧《狄多与埃捏阿斯》是一部微小的三幕歌剧,讲述了迦太基女王狄多与武士埃捏阿斯的悲剧爱情故事。

四川成都四川工商学院   董细薇   610000

摘要:本文是以“英国奥菲欧”普赛尔的歌剧《狄多与埃捏阿斯》中的两段声乐独唱咏叹调为主要研究对象。普赛尔的这部歌剧《狄多与埃捏阿斯》是一部微小的三幕歌剧,讲述了迦太基女王狄多与武士埃捏阿斯的悲剧爱情故事。普赛尔的音乐作品值得后人研究学习,作品旋律优美,具有巴洛克时期独特的旋律色彩,流动的旋律线条和英语发音的紧密配合,对歌者气息、咬字、吐字、腔体的运用以及对艺术修养的提升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亨利.普赛尔 ;《狄多与埃捏阿斯》;旋律特征 ;演唱分析
        一、巴洛克歌剧与普赛尔歌剧的创作概述
        众所周知,歌剧起源于意大利,从广义上来说是集舞蹈、建筑、美术综合为一的舞台艺术形式,从狭义上来说戏剧和音乐是其最重要的元素。佩里、卡契尼手中创作出了史上第一部正歌剧《犹丽狄茜》。之后歌剧的风潮在各个国家旋起波澜,从意大利到罗马再到威尼斯,史上第一个歌剧院由此诞生。最后流传至德国、法国、英国,每个国家的作曲家们发挥各自的创作才华,结合不同地域的民族特点,创作出了不一样的音乐风格和写作手法,赋予了歌剧无限的发展空间。
        亨利·普赛尔(Henry Purcell,1659-1695)诞生在巴洛克时期,巴洛克艺术以华丽富贵的装饰、富丽堂皇的艺术气息而闻名,巴洛克音乐也有着许多华丽的装饰音,普赛尔的音乐作品也是如此。到底这样的艺术风格是怎样形成的呢? 恩格斯说历史由不同的力量不断拉扯,是矛盾的集合体。形成巴洛克艺术风格的原因就如哲学家说的那样有“无数个不同的力”。从最重要的原因来讲,离不开当时的社会背景。在约14世纪上半叶文艺复兴运动风潮开始席卷整个欧洲,人类开始强调解放“人性”而摆脱神权在整个精神世界的绝对统治。部分天主教皇为了收买人心也开始效仿人文主义思想,利用艺术以感服人的社会功能,雇佣艺术家创造了许多烘托“人性”宗教体裁的艺术作品。随后由马丁路德组织的宗教改革开始兴起,这直接冲击了罗马教廷的绝对统治权。罗马教皇为了教化人的思想情感,收买人心,大力清除教会内所有的人文主义新思想,利用各种艺术作品来恢复教会的权威与地位。这时候的艺术风格开始向追求华丽、夸张的方向迈进,并且通过教皇与宫廷的大力推广,巴洛克艺术开始扩散至整个欧洲国家,它的出现标志着文艺复兴艺术的败落。
        普赛尔的这部歌剧《狄多与埃捏阿斯》是一部微小的三幕歌剧,讲述了迦太基女王狄多与武士埃捏阿斯的悲剧爱情故事。普赛尔的创作手法标新立异使得他在整个欧洲音乐界引起轩然大波,这也导致了他的创作才华在英国音乐界近百年来,无人伦比的现象。普赛尔的音乐作品值得后人研究学习,作品旋律优美,具有巴洛克时期独特的旋律色彩,流动的旋律线条和英语发音的紧密配合,对歌者气息、咬字、吐字、腔体的运用以及对艺术修养的提升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普赛尔歌剧咏叹调《当我长眠地下》与《啊,比琳达,我有准备》的旋律特点
        《狄多与埃捏阿斯》的序曲由两部分组成,第一个部分为较缓慢的呈示部,以舒缓的曲调作为引子,c小调旋律带入剧情。序曲第一部分普赛尔在低声部采用了保持根音降E音的创作技法,在曲式结构上被称为巴洛克时期最典型“通奏低音”。并且普赛尔在“保持根音”的写法上又以上行或下行二度模进的方法来表现音级走位,他擅于使用多种不同的变化音级来烘托旋律色彩,这在听觉感受上给人一种庄严而又低沉的听觉效果,由此来推论出整部歌剧情感色彩是使人压抑的,严肃的,这样的旋律写法同时也呼应了这是部古希腊悲剧的总体性质。


在低音声部,普赛尔划分了两条不同的旋律线,这在巴洛克音乐曲式结构上称为“复调对位法”,它的本质含义是以一条或多条相互独立且又相互协奏进行的旋律而组成,这种创作手法在巴洛克时期较为普遍。“西方音乐之父”巴赫把复调赋格对位法推上了高峰,创作出了以十二个大小调组成的《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继而被称之为音乐史上的“旧约圣经”。接下来说下序曲第一部分高音部分,高音部使用了大量附点音符和连音以及装饰音的旋律技法,以c小调的主和弦进入乐曲主题。高音部也划分了两种不同的旋律线条,增强了乐曲的饱满力度,音乐性较为强烈,其旋律走向是带动着模进的附点音符,这是这部歌剧中最出彩的部分,飘忽不定的附点音符体现歌剧的戏剧性,为第二部分快速的旋律进行打下了基础。
        序曲第二部分是一段非常快速的赋格曲调,赋格(fuge)也是一种“循走曲”,属于复调音乐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指的是整个乐曲片段中的固定乐思在乐曲进行过程中以不同的形式穿插在各个声部中反复出现,低音声部与高音声部甚至是更多的声部以一种互相追逐、竞争的状态来完成乐曲,给整个乐曲带来一种生机,丰富了乐曲的情感内涵。歌剧《狄多与埃捏阿斯》的序曲第二部分把这种赋格形式表现的淋漓精致。这一部分由十分抒情而又庄重的旋律没有任何过度的衔接到了快速的赋格进行,低音部波浪式跌宕起伏的琶音预示着整个剧情开始走向了高潮—戏剧化的故事情节由此展开:女主角狄多与男主角埃捏阿斯的感情遭遇危机。普赛尔还使用了多个变化音级跟随着分裂式的琶音“追逐”着高音部的旋律,增加了乐曲情感的不稳定因素。序曲部分普赛尔使用了慢(庄严的)—快(快速的赋格)的整体结构,这样的创作技法是借鉴了法国正歌剧创始人吕利(Jean-Baptiste Lully,1632-1687年)的序曲写作手法。吕利在序曲的写作部分有其独特的创作风格,他特别擅长使用“慢—快—慢”的曲式结构[ 钱苑,林华:《歌剧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3年版,第29页]。普赛尔受他的创作风格影响颇深,也效法他在序曲上的写作风格并创新。《狄多与埃捏阿斯》的序曲的主旋律部分(高音部)引进了吕利歌剧序曲中大量使用附点音符的创作手法,但普赛尔把复调对位法与复杂的肢体形式加入了自己的创作中,扩大了钢琴的使用功能;其二是普赛尔在序曲旋律中加入了许多变化音级与装饰音,这也是得益于吕利的创作,吕利在旋律中加了许多装饰音与法国独有的倚音色彩,为法国歌剧增添了民族性。而普赛尔在吕利的发明创作上思考爱尔兰民族的旋律色彩,在广泛使用变化音级的基础上加入了爱尔兰风格的曲调。这就使听众们感受到虽然两者结构相似,但从听觉感受的方面来说却有着完全不同的听觉效果,这就是作曲家在创作属于本国特有作品上的魅力所在。其三,普赛尔在低声部(伴奏)特别是抒情咏叹调的处理上和吕利不同,他采用了意大利歌剧的元老—蒙特威尔第(Claudio Monteverdi,1567-1643)的写作形式:根音基本保持一致的写法,也叫做“通奏低音”这是巴洛克歌剧大师们惯用的一种钢琴伴奏形式,即根音(低音)保持一致,在根音的下面标记出不同的数字作一种和弦的级数,便于即兴演奏。普赛尔在“通奏低音”的基础上也有所创新,在分析他的旋律特征的时候笔者发现,普赛尔低声部的根音并非一直保持不动,而是伴随着和弦不停的模进、级进展开乐思。其四、普赛尔歌剧序曲的第二部分完全采用了吕利使用分解和弦来烘托歌剧气氛的写作风格,但吕利只用了卡农的赋格形式来体现歌剧的戏剧性,而普赛尔使用了倒影、模仿等不同的手法增加了歌剧的戏剧性,同时使用忽上忽下的琶音丰富了歌剧的总体内涵。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普赛尔歌剧在其旋律的写法上来看,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
作者简介:董细薇(1991.5.8)女,汉族,四川雅安人,助教,硕士,四川工商学院音乐舞蹈学院,研究方向:音乐学
注释:
1.王瑞芸:《巴洛克艺术》,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 年 12 月版 ,第 11 页
2.林逸聪:《音乐圣经 上》,华夏出版社, 2015.01,第 53 页
3.钱苑,林华:《歌剧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