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问题分析与思考 沙萍

发表时间:2021/6/10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6月   作者:沙萍
[导读]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干扰,有些教师始终采用教师主导式的教学方法,导致产生不能令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因此,需要教师能够及时地更新教育理念,既要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又要营造适宜的生活化情境,同时结合教材课文,这会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从而有利于提升阅读教学效果。

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一附属小学   沙萍  226001

摘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干扰,有些教师始终采用教师主导式的教学方法,导致产生不能令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因此,需要教师能够及时地更新教育理念,既要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又要营造适宜的生活化情境,同时结合教材课文,这会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从而有利于提升阅读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问题
        引言:经过新课程改革之后,要求教师能够保持开放、民主、自由的态度,令学生采用探究式、自主式的学习方法,这就意味着小学语文课程的阅读教学方法必须进行改进,促使学生能够通过探究学习的方法,逐步地加深课文理解,这样才能提升学习效果。
        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问题分析
        1.1方法较为陈旧
        从目前语文课堂中使用的阅读教学方法来看,有些教师使用的方法较为陈旧,依然是传统教育为主,这种方式仅重于单方面地灌输语文知识,没有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更没有注重开发学生的自主性,这会不利于提升教学效果。
        1.2课堂引导手段较少
        其实,在开展语文阅读教学的时候,需要教师能够多采用课堂引导手段,帮助学生更易于理解课文内容,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有些教师没有或少有采用引导手段,更多时候都是在个人讲解课文,这会不利于学生自主思考。
        2.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分析
        2.1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
        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是有效改善小学生阅读学习习惯的重要方式,一方面能够促使学生由被动转换为主动地学习,令其能够尽情地自主思考,另一方面能够促使学生形成小组,通过互相探讨阅读问题的方式进行学习,这会便于理解课文内容,同时可以形成团队协作的意识。
        例如,在教学《开国大典》时,从教材内容来看,讲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举行的开国大典盛会状况,要求学生了解开国大典,这就可以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进行教学。
        在开始教学之前,先在多媒体中播放电影《开国大典》的视频片段资料,令学生亲眼看见71年前的壮观景象,随后询问学生说:“同学们,刚才说话的人是谁呢?”,学生会说:“毛泽东!”,教师说:“举办这个开国大典有什么意义呢?”,学生会说:“证明新中国诞生了!”,教师继续说:“非常好,今天我们会用文字的形式,观览当年开国大典的盛况,现在一起来阅读课文吧!”,令其产生阅读兴趣。
        然后,按照班级人数进行分组,要求每组成员在阅读时,划出文中的生字词,如盏、爆、制、距、隆,在组内进行探讨,标注生字词的拼音和字义,随后要求每小组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分层,每一层代表一个场面,如第1到4自然段代表第一个场面,第5到13自然段代表第二个场面,第14到15自然段代表第三个场面,同时需要给每个场面设立一个小标题,探讨给自己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场面,在探讨过后,教师会依次进行提问,要求每组学生用“___的场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体会到了___”的句式回答。



        紧接着,按照三个场面的顺序,引领各组学生赏析本篇课文,同时提出问题,令学生进行探讨,如在讲述第一个场面时,要求学生探讨“从该部分中,可以体会到当时参与大会的人们的什么心情?从哪里可以感受到?”、“除了介绍时间、地点等,还介绍了什么?”等问题,在讲述第二个场面时,要求学生探讨“为什么当毛泽东宣布成立宣言后,所有的人那么激动呢?”、“新中国的成立意味着什么呢?”等问题,在讲述第三个场面时,要求学生探讨“两股‘红流’指什么?”、“‘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除了指灯光,还有其他含义吗?”等问题,这会帮助学生加深课文理解。
        再者,在多媒体中播放1949年开国大典时的阅兵式视频资料,再播放2019年国庆阅兵式视频资料,让学生观看两段视频后,思考两者存在的异同点,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感受,随后抽问部分学生进行表述,有些学生会说:“我感到我们国家越来越强大!”,有些学生会说:“我们国家越来越厉害了!”,这会升华学生的情感。
        最后,要求各个小组重新阅读课文,回顾作者的写作顺序,探讨“作者是怎样把开国大典的过程、场景写清楚的?”的问题,随后由教师讲解点面结合、突出重点的写作手法。
        2.2营造生活化情境,展开阅读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多篇课文内容都与学生的现实情况具有直接联系,说明生活元素是语文阅读不可缺少的因素,这就可以营造生活化情境,引导学生逐步地深入阅读,从而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穷人》时,从教材内容来看,讲述贫穷的桑娜和渔夫收养孤儿的故事,要求学生能够真切地感受两个人物形象,而在现实生活中,社会中总是存在多种多样的“穷人”,可以引入课堂,与课文人物进行对比,令学生深入思考。
        首先,通过多媒体可以演示现实社会中存在的“穷人”形象,如正在乞讨的老人、衣衫褴褛的成年人、没钱上学的农村留守儿童等,看过这些人物图片,会令学生对“穷人”产生思考,此时可以提问说:“同学们,请你们说一说,图片中的人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呢?”,学生说:“他们都很穷!”,教师说:“没错,那有什么不同点呢?难道穷人真的只有没钱的特点吗?”,这会引起质疑。
        然后,要求学生阅读课文,令其思考“课文讲述了什么故事?”、“共包括哪几个穷人?”等问题,在阅读过后,自我总结该篇课文的故事大概,随后要求学生画出文章中能够表现桑娜夫妻高尚品质的语句,如在“丈夫不顾惜身体……没什么可抱怨的”中,可以体现出桑娜夫妻乐观的精神品质。
        紧接着,联系课前演示的各种现实社会中的“穷人”,对比文中桑娜夫妻的“穷人”形象,思考两者之间存在的异同点,可以与其他同学互相探讨,这会令学生认识到桑娜夫妻具有“人穷志不穷”的特点,随后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想一想自己曾经遇到过的“穷人”,假设自己是“穷人”的好朋友,思考可以鼓励朋友的方法。
        最后,要求学生结合课文中桑娜夫妻表现出的精神品质,互相交流可以鼓励“穷人”朋友的建议,令其能够深刻地感受到课文人物的人格魅力,进而加深课文理解。
        结束语
        综上所述,语文阅读占据重要的语文课程的教学部分,教师不能使用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需要努力地进行创新,用多样化的方法吸引学生参与课文阅读,更好地感知课文内容,这会有助于提升阅读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马进元.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的优化与创新[J].考试周刊,2020(11):49-50.
[2]陈巧燕.阅读策略教学让小学高年级语文课堂焕发光彩[J].黑河教育,2020(03):61-62.
[3]王建青.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内江科技,2020,41(01):53-5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