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学历史与社会教学中作业布置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1/6/10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6月   作者:倪建光
[导读] 现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与社会》更加注重在课堂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新理念的传递。使许多社会老师特别关注课堂教学,对于作业,特别是课外作业却关注很少。有些教师甚至布置作业时只是让学生完成一些试卷和习题,作业的其他范畴一概不问,这其实是对作业的一种片面的理解。

高桥镇中学   倪建光

        现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与社会》更加注重在课堂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新理念的传递。使许多社会老师特别关注课堂教学,对于作业,特别是课外作业却关注很少。有些教师甚至布置作业时只是让学生完成一些试卷和习题,作业的其他范畴一概不问,这其实是对作业的一种片面的理解。作业与教育活动的其他各个方面有密切的关系。他既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初中社会教师对于作业的布置,应该突破以往旧的框架,根据学科的特点和所授单元的重难点,结合学生各自学习的现状,构建各种新的作业形式。这样才会增加做作业的兴趣,当然,中学社会作业布置也不能盲目的追求“新”“奇”“异”,它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一)作业原则
        1,目标性原则:
        任何教学活动和步骤都有自己的目标,这个目标指出需要达到一个什么效果,解决一个什么样的问题,作业布置也是如此,每次作业都应该解决一个问题或达到一种效果。
        2,生活化原则:
        社会学科本身就是对我们生活的现实社会的概括,归纳,总结近而揭示其内在的规律性的东西。作为平时的社会作业布置就应该与生活中的体验息息相关,脱离实际生活的学习只是“纸上谈兵”。
        3,少而精原则:
        技巧,技能习惯的形成,都需要足够的练习。社会学科的练习特别是中学毕业班的作业(主要是书面习题)不可谓不多。然而我们仔细分析一下这些作业,很多是简单重复的,也就是说许多学生都在进行毫无目的的重复性练习。研究表明,只有以改善学生行为方式,提高学习行动为目的的行为重复,才能称为有效练习。教师应该尽力改变“课内满堂灌,课外多多练”的现状,要精心设计具有代表性,覆盖面很广的练习,做到重质减量,择优精选。这样才能真正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教学质量。
        4,层次性原则:
        教学大家魏书生在《教学工作漫谈》写到“作业内容因人而异,作业量有时也因人而异,特别是学生毕业前的那一年。”可见,每个学生社会学习基础不一样,学习内容掌握的程度也不一样,如果全班学生的作业一刀切,势必造成“优生不饱,困生太难”的局面,根本谈不上人人进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都会不断下降。因此,作业布置应该考虑学习内容和学生自身学习的情况,也不能只布置一些笔头作业,应该讲究层次性和多样性。层次性要求作业合乎学生的认识规律,呈现出坡度和层次。多样性要求作业设计形式多样,能引起并保持学生练习的兴趣,使他们从不同的途径和角度去加深理解知识和巩固知识。
        5,科学性原则:
        初中学生大致在12——16岁之间处于人生的少年期,“日益深化的智力发展和情感是少年期的特点,无论就反映客观实际现象的领域来说,还是就思维过程的性质来说,少年的思维都上升到一个较高的阶段……在认识周围世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属性时,少年不仅注意那些明显的,易见的,作用于感官的属性,而且注意那些隐蔽的,不易察觉的属性,并且他们更多地是对后一种属性进行思维的分析”。可见,在具体作业结构的分布中,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到初中学生的这一特点,并逐渐用有效的练习来加强对后“一种属性”的开发。



        6,阶段性和整体性相结合的原则:
        作业的布置要求从整体出发,根据一个学期或一个阶段的重难点设计作业目标。再将这个整体的目标分解到无数的小阶段,每个小阶段的作业布置要为整体目标服务,而整体目标又为每个小阶段的作业布置提供指导。这样师生在作业的过程中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及时调整。
        在西方一些的国家的中小学作业布置中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些原则,如英国的中小学生的作业共有四大类型(1)实践作业,如各种实验的完成,独立观察,独立完成美术作品及劳技作品等各种能力的测试。(2)书面作业。包括回答简答题,抢答题,写随笔,论文,观察报告,评论,调查报告,科研项目等(3)口头,听力,背诵作业。(4)表演作业,这种作业形式多我们很有启发。从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些作业通过各种形式从各个方面来提高学生的各个方面的能力和素质。为此笔者对作业的内容做了以下的探索:
        (二)作业内容
        1,日常作业
        1)预习作业:每学一课前,要求学生预习,内容可以根据社会课的实际灵活确定,可以来自课文中的主要知识点,也可以来源于与课文知识有关的生活实际,如在将初一的三大指向法时,可以叫学生收集平时我们有哪些行之有效的辨别方向的方法,或对预习中产生的问题由课代表汇总教由老师,这样老师在上课时就更加有针对性。
        2)课堂作业:教师根据本堂课的重难点编制,要求紧紧扣住重难点,而且作业要求分层编写,分别不同基础的学生完成,一般学生用时5~10分钟。
        3)课后作业:主要为课外和家庭作业。课外作业主要为巩固型作业,是家庭作业的铺垫,是为了加深课堂重难点的印象。一般要求学生在放学前完成,并在放学前的作业处理时间讲解。家庭作业是为了巩固当天所学内容。结合一个阶段的教学目标而设定的作业,该作业也分层编制,同时结合社会课实际有时两种作业可以合二为一。
        2,阶段性和研究性作业:
        社会作业布置除了日常作业以外,我们尝试着给学生布置一些阶段性和研究性的作业,阶段性作业一般以月或学期为单位,多为实践性的作业。例如,初一学生可以对自己的家乡的地理,历史来一个综合的调查以一个月为限,然后写成调查报告。
        研究性作业的答题时间也较长,主要是教师给学生布置一些研究性的课题,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就注意收集素材,养成与他人合作的习惯。有是阶段性和研究性的作业可以合二为一。
        (三)作业形式
        社会学科除了与一般学科相同的作业形式以外,应该强化自己特色的作业形式。
        1,有针对性的作业,针对个别或一些学生的某一方面的欠缺或特别有兴趣的情况,布置一些有针对性的作业。例如:某些学生特别对天文知识感兴趣,老师可以通过成立类似兴趣小组的形式来指导和培养。当然这种作业的布置只能针对少数学生,切忌全班一起完成。
        2,创造性作业,鼓励学生自编自演还原社会课中的历史故事。鼓励学生通过网络,报纸等各种方式收集各种素材对某些社会现象表达自己的见解等。创造性作业往往能够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3,实践性作业,社会课是一门十分强调实践的学科。根据初中学生的特点和学习的实际可以通过小组的形式,以地域或兴趣为标准,在老师确定实践课题的大背景下,指导学生完成实践性作业,从而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实践等能力。
        总之可,中学社会作业的布置在中学社会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应该摒弃单一的书面形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形式多样的作业,这样不但能够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也能不断提高和保持学生的社会学习兴趣,为进一步学好社会这门功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