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复数性与灵魂

发表时间:2021/6/10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7月上   作者:袁嘉
[导读] 人具有复数性这一本性,复数性的延伸和进一步解读就是人必然的差异性,差异性不仅由肉体体现,同时也是人“灵魂”的体现。灵魂的差异是由个体所处的各种不同的物质环境决定的。肉体与灵魂既相互契合又互相矛盾,既统一协调又相互斗争。

深圳市坪山高级中学  高一20 袁嘉 518118

摘要:人具有复数性这一本性,复数性的延伸和进一步解读就是人必然的差异性,差异性不仅由肉体体现,同时也是人“灵魂”的体现。灵魂的差异是由个体所处的各种不同的物质环境决定的。肉体与灵魂既相互契合又互相矛盾,既统一协调又相互斗争。灵魂与其本身也在不断斗争。人在不断的自我斗争中自我提升。我们面对人,既是肉体的人也是灵魂的人,不论我们的对象是肉体的人还是灵魂的人,我们都应当以他们为人来对待。在当今社会,人的本性越发地异化,人在被社会异化,同时也自我异化。我们需要自由与更高层次的提升就需要扬弃对自我的异化。
关键词:复数性 灵魂 异化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片完全不同的树叶。”对于人类而言,各有差异体现出人类之间的复数性,而各有相同体现了生物种群的框架性。
这里所说的人的复数性是汉娜·阿伦特提出的,即不存在单数的人,一个人类个体本身不能称之为人,因为人是社会的、政治的动物;同时,复数不单指数量,许多个无差别的人类组成的人类群体同样不能称之为人,人的复数性包含个体不可复制的独特性。“我们是不同的”是人群中所有人的共同点。
人是政治的人,是因为人的复数性,但是复数的人之所以为“政治的人”也是因为人的复数性。人是必然存在差异性与自由意志的,否则不论多少人也组不成“政治的人”。
不论差异性如何演变,同树叶一样,人类个体必然无法超越人类种族的框架而存在,超出此框架即人类范畴便不再是人类。人类相对于其他动物的特点和内部的一切共同点的总和划定了人类的框架(范畴)。世界上也不存在完全相同的两个自然人。不仅如此,一个人类个体本身也不能称之为人
        一、复数性的源头
        首先是基因与性状的表达不同。我们的基因决定了在自然生长的状态下会表达出怎样的性状。这是由自然规律决定的,但我们不能仅仅用这个来说明人类的复数性,因为人类还具有独特的自由意志与意识形态,也就是独特的“人性”。人的基因的表现不能作为决定个体之所以是他本身的唯一原因。
        每个人的“灵魂”都是独特的。那么,又是什么决定了这一“独特”呢?“灵魂”的本质又是什么呢?
        二、灵魂的本质与差异性
        探讨灵魂的前提问题是灵魂是否存在?对“灵魂”的定义不同,这个问题的答案也不同。我认为,灵魂是某一个体的精神世界的总和。任何的知识、经验、记忆、幻想等等,都是组成个体的精神世界的要素。基于此定义,“灵魂”是必然存在的。
        这些要素能够组成我们的精神世界的根本原因是因为我们具有人脑。人脑赋予了我们相较其他动物更强大的记忆能力和思考能力。一切的思考要以记忆为基础,即使是再荒谬的幻想,都无法脱离现实世界与已有记忆的影响,人们之所以能够幻想到未来某些事物并将其在未来实现是基于已有知识要素的思考与实践创造。知识要素不会凭空出现,是基于人们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的记忆、经验思考而产生的。是物质生活构建了我们的精神世界,我们精神世界的总和就是我们的“灵魂”。灵魂的差异是由每个人的生长环境、记忆、认知等等不同所引起的。同时,基因也是影响差异的要素。不同的人先天有不同的性格、记忆能力、认知能力、理解能力、思考能力等。但总体而言,不论是先天性格、智商,还是生活环境、经历,都是物质,是差异性的物质决定了差异性的意识与灵魂。
        三、肉体与灵魂的关系
        我们是肉体与灵魂的总和,我们对待的对象是肉体与灵魂的总和。灵魂的表现形式是肉体,我们在通过灵魂操控我们的肉体作出各种行为时表达我们自身,而肉体又会再某些方面限制我们的灵魂。肉体与灵魂既紧密联系又相互独立,既相互契合又相互矛盾。我们的灵魂总是在与我们的肉体和它自身作斗争。
        我们的肉体有各种缺陷和不足,而灵魂总是希望表达自己的意愿,这种缺陷就成为了“完整的表达”的障碍。不仅如此,我们的灵魂自身也在作自我斗争。就像有些人总是有各种期盼、愿景、计划,可有时却又难以付诸实践。灵魂在斗争中的每一次胜利不一定就是自我的提升与超越,因为这不一定是向正确的方向。如果这是正确合理的方向,则会在某些方面提升或成就我们,但无论怎样我们都无法超越我们自身的必然性,因为这是人类框架性带来的必然。尽管如此,我们依然需要这样做,因为破除的必然性越多我们就解放的越多。


但当下却有越来越多人在这一过程中选择了放弃,某些人自己放弃了自己的解放,却又哭诉命运的不公,可见其有多荒谬。
        我们如何认识并对待他人?当我们看到某一个面孔时,脑海里会出现他在我们记忆里留给我们的印象。当我们在认识某人时,我们的脑海里会自发地、主观地定义某人,他的肉体的行为是由他的灵魂所操控的,他的一切肉体行为都是对他灵魂的表达,而我们对对象的定义就是“某个灵魂具有怎样怎样的肉体”,当我们再次看到这个肉体时,我们的记忆中的“他的灵魂”也就会在我们的脑海中浮现。
        我们认定对象是人,是因为我们能感知到他具有的人类性状;我们用不同的行为对待他,是因为他具有的独特的灵魂和特别的肉体性状。
        肉体与灵魂都是决定人之为人的要素。假若某人是植物人呢,他还是人吗?从物质的肉体来看是肯定的,但是从精神的角度来说,他已经失去意识了。他不再具有人的灵魂,他也不再具有作为人的任何劳动、创造的能力,那么是否应该以他为人类来对待呢?亦或者一个机器人假如获得了人类的灵魂,那么我们是否要以它为人类来对待呢?
        这些问题的本源是一个“对象”问题。我们的对待的对象是人的肉体还是人的灵魂?当肉体与灵魂分割开时,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我们的对象呢?
        我们同时在对待肉体和灵魂,我们应当以对待人的方式来对待这个对象。我认为这才更符合人性的道德。就像我们在对待植物人时也是在用对待人的方式对待。我们会用暴力手段去对待罪犯,如此对待罪犯同样属于对待人类的方式之一。
        四、从人本性的延伸:人对自我的异化
        由上面来说,复数性是人类必然的本性。当下社会却越发地把人的差异性抹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工作与竞争淡漠了人的特性、性格。在资本家眼中的劳动者只不过是具有人类肉体的活机器。对人的差异性的否定是非人的、不道德的。人被异化变得越来越像机器。异化在否定人的复数性,在否定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在否定独特个性的人的价值。而随着异化的社会意识的影响,人们便开始进行自我异化,这些人否定自己的特点、特征,不断地想要像“别人”一样。他们开始追求异化,总是希望自己变得像“某人”一样,认为这才是正确的行为,是高等的存在。有些人总是希望自己是最异化的那个人,好像异化是某种勋章。
        对人的异化是基于特定社会存在的某些社会意识对人思想的操弄。我认为,我们不应被“他者”操弄。我们要以“一切人的自由与发展”为出发点去与对立的异化力量作斗争。我们要尊重他人的差异,同时也要尊重我们自己本身。同时,一切的合理自由都是要在不干涉他人的自由的前提范畴之下的。没有框架限制的自由同样是错误的,“一切人的自由”要以所有人的共同利益为核心。
        五、对异化的扬弃和对本性的复归
        我们是人,复数性是人的本性,但我们也在不断异化我们的本性。异化的人为了肯定自己异化的正确,狭隘地定义人。宣扬人性就是所谓的“丑恶”就是在“感性地臆断”,因为所谓的“善良”也好、“丑恶”也罢,不过是基于人们的道德观念,当人的道德观念已经被外在的环境异化时,他们下出的定义就是异化的、扭曲的。
        “灵魂的升华”是对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的追求,就如庄子所追求的“精神的绝对自由”。但我们的肉体无法逃离必然性,难以获得更高的自由,灵魂也会无法绝对抽离现实而取得自由。庄子所谓的“精神的绝对自由”是不存在的。我们在进步、在发展、在探索,我们不断朝着“最理想的社会”和“最理想的道德”进步。在发展与进步的过程中、追求自由与“灵魂升华”的过程中,我们必然先扬弃对自我的异化,然后我们才会有打碎集体的异化的思想,当我们真正破除了人类之为人类的桎梏时,我们才能“升华”自我,就如那句经典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所说的那样。
        综上,我基于个人的理解并结合我的认知,论述并说明了的复数性与框架性这一本性的本质和源头、灵魂的存在及灵魂与肉体的关系,我们与他者的关系。最后,我们的灵魂的升华,就是要扬弃一切异化并不断提升发展自身。我们要尊重每一个个体的差异、抵制一切超出自由界限的个体与意识,同时包括我们自身在内。
参考文献:
1.《人的境况》……汉娜·阿伦特
2.《共产党宣言》……马克思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