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护理学本科教育改革的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21/6/10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7月上   作者:周晞枫
[导读] 本文结合护理学本科教育的现状,对近年来我国护理学本科教育改革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提出新时代我国护理学本科教育发展的展望,以期为促进国内护理学本科教育的发展提供新的借鉴和思路。

西安外事学院医学院    周晞枫    710000

【摘要】:本文结合护理学本科教育的现状,对近年来我国护理学本科教育改革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提出新时代我国护理学本科教育发展的展望,以期为促进国内护理学本科教育的发展提供新的借鉴和思路。
【关键词】:护理教育;本科;教学改革
        一、引言
        随着社会和医学科学的发展,医疗卫生保健体系逐步健全,护理工作者在维护健康过程中的角色功能不断拓展,逐渐从单纯的医生的助手转变为健康保健队伍的合作伙伴[1]。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对学科目录进行修订,将护理学新增为一级学科[2],为护理专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作为推动护理事业发展的高等护理教育经过不断的改革和发展,各方面都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为“健康中国”战略提供了有力的护理人力资源保障。特别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广大护理工作者用实际行动在疫情防控斗争的最前线作出了突出贡献,让社会公众更深切地感受到护理专业和护理人才在维护人民生命健康安全中至关重要的价值,同时也引发了对护理人才培养的进一步思考。如何适应社会和医学发展的需要,加快推进我国护理教育的创新发展,培养符合国家健康发展战略的护理专业人才,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成为新时代护理教育面临的关键课题。作为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主战场,新时代的护理学本科教育面临着重要的转折点。本文结合护理学本科教育的现状,对近年来我国护理学本科教育改革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提出新时代我国护理学本科教育发展的展望,以期为促进国内护理学本科教育的发展提供新的借鉴和思路。
        二、我国护理学本科教育改革研究现状
        (1)以培养应用型护理人才为目标。培养目标是教育的最终导向,也是确定课程设置的原则、开展教学方法的依据及形成考核评价标准的基础。制定符合专业发展规律和学校实际情况的培养目标是提高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护理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订了《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护理学专业(初稿)》,在国家层面提出本科护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同时要求开办护理学专业本科教育的院校依据社会对护理学专业的期望与区域发展的需要,明确自身的宗旨和培养目标,国内许多学校的培养目标只是简单复制国家层次对专业要求的笼统培养目标, 缺乏院校护理专业特色,本科层次定位不清晰,对课程设置的指导意义不大。
        (2)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体系占主要地位。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是专业教学计划的核心。教育观念的更新,必然推进课程体系的改革。目前我国多数院校的护理本科课程体系仍然沿用以生物医学模式为基本框架的学科课程体系,强调学科的独立性、系统性和完整性,课程之间缺乏有机的融合和相互渗透 ;同时基础医学和专业课程比例偏大,人文社会课程缺乏且开课方式随意性大,缺乏科学依据。实践证明,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体系强调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但在这样的课程模式下,学生习惯性地纵向理解各个 学科的知识点而不善于将知识点进行横向整合进而融会贯通,不利于学生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和临床思维能力的养成。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护理教育工作者对护理学专业的本科课程体系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探索。
        (3)传统的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面临挑战。从护理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改革现状可以看出,目前护理学本科教学改革的实施更加强调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而单纯依靠传统的课堂教学很难达到这样的目标,以传授知识和技能为主要目的传统教学方式日益面临着有限的教学时间与无限的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


因此需要将与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创新性教学方法真正应用和普及到显性的教学环境中。在教学方法的探索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式学习日益受到广大护理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探究式学习的主要特点是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大量研究证实,探究式学习使教学过程从传统的课堂教学的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能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符合探究式学习理念的教学方式是多样的。
        三、深化校院合作,进一步推进护理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整合性改革
        随着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课程体系的整合性改革已成为当代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我国护理学本科教育的培养模式也需要突破传统生物医学模式的桎梏,在教学理念上摆脱传统教学以学科为主干,以教师为焦点的模式,向以能力为核心和以学生为主体转变,培养学生不仅从课本学到知识,在实验室掌握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在真实的临床场景中,把知识和技能随机应变地予以发挥和应用的能力,以及面对临床问题的评判性思维能力。因此,在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模式等方面,需要进一步深化学校和医院的深度融合,研讨校院合作的体制和机制 ;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需要重新评估和确定医学基础课程在护理专业课程中的分量和比例,思考护理学科和基础学科以及医学学科的有机融合。在护理专业课程方面,基于生命周期和器官系统的“理论讲授+技能操作+深入研讨+高仿真模拟+临床实践”的“递进式”课程模式将各系统的知识点重新划分和整合,使知识点紧密串联。同时应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强调“学有所用”及“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观,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和强化 ;应促进临床医院护理教育职能的发挥,融合学校和医院两种不同的教学环境和教育资源,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无缝衔接,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四、深入研讨契合培养目标的多种教学方法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为了契合培养目标和教学体系的要求,培养护理专业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岗位胜任力,必须对传统的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坚持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的原则,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元化教学,应用案例分析、情景模拟、PBL、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践反思等探究式、启发式教学法,为学生创造个性化的学习空间,是教学方法改革的发展趋势。但在我国护理专业教学过程中,这些教学方法的应用仍处于探索阶段,尚缺乏系统性、规范性和拓展性。目前相关研究的关注点多为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的验证和评价,缺少探讨教学方法的具体应用要求和操作规范方面的深入研究。在实际应用中,很多教师缺乏正规的新型教学方法的专业培训,可能存在对 PBL、情景模拟教学等教学方法理解片面的问题,影响了新型教学方法效果的发挥。
        五、结论
        深化护理学专业本科教学改革是提高护理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当前,护理模式已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病人和人的健康为中心”,强调关注人的身心整体护理,护理院校应结合卫生保健事业发展状况和当前教育改革的大趋势进行新一轮的教育教学改革,保证和提高护理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护理学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明.我国高等护理教育发展背景与现状分析及启示[J]. 护理学报, 2011, 18(5A): 33-36.
[2]孟萌,姜安丽.我国护理专业教育标准构建的研究[J]. 中华护理杂志, 2011, 46(1): 68-7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