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汕尾三大稀有剧种之西秦戏进课堂

发表时间:2021/6/10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7月上   作者:范映珠
[导读] 笔者常常在思考,中国音乐教学文本中,缺少的本土音乐教学应该如何填补?它不应该是由国家大纲规定,不应该由省级教育中心编撰,它应该由本土正在实施教学的音乐老师们共同编撰。因为只有本土教师才更深入理解本土文化、本土学生素质,因此也才能编撰出最适合、最有效的音乐教学文本。

广东省汕尾市城区新城中学   范映珠 516600

        笔者常常在思考,中国音乐教学文本中,缺少的本土音乐教学应该如何填补?它不应该是由国家大纲规定,不应该由省级教育中心编撰,它应该由本土正在实施教学的音乐老师们共同编撰。因为只有本土教师才更深入理解本土文化、本土学生素质,因此也才能编撰出最适合、最有效的音乐教学文本。
        作为一名汕尾本土音乐教师,笔者希望能在课堂中引入本土的音乐,特别是汕尾三大稀有戏剧:白字戏、西秦戏、正字戏。它在我们本土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如神诞日、艺术中心的节目演出、外出参赛演出等等。但是会听戏剧的人群仍然是局限在老一辈,像我们学生一代的对此知之甚少,更别说是学唱。因为对戏曲的了解不多,加之日常学生能听到戏曲的地方就是神诞日时戏台的演唱,学生对其兴趣也就不高了,如何将传统戏曲通过特有的方式教导学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领悟本土戏剧的音乐内涵,增强学生喜爱本土艺术的意识,笔者的本章论文是,将汕尾三大稀有剧种之西秦戏进课堂。
        一、将西秦戏引入课堂的方法
        (一)了解西秦流传背景
        西秦戏系明代西秦腔流入海陆丰,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至清初以后,在保持西秦腔基调和主要音乐元素特征的前提下,陆续吸收当地民间音乐和其他剧种的有关声腔,对自身声腔进行充实丰富,不断完善和发展,形成既高亢豪放、大气磅礴,又细腻委婉、古雅动听的音乐特点,从而达到刚柔相济,动人心魄的演出效果。清道光年间,海丰举人黄宗汉作竹枝词:“十月山村人谢神,梨园最好唱西秦,声容近数兴华旦,未许东施强效颦”1。这就反映出西秦戏在当时已享有名声,拥有相对固定的听众。咸丰十年(1860年)潮州田元帅庙重修碑记,勒石记明“西秦或每年每班捐二元”敬神,视之为大戏班。现已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现今西秦戏的代表性传承人
        吕维平团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西秦戏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二级演员、西秦戏领军人物、现任海丰县西秦戏艺术传承中心主任。获广东省潮剧发展与改革基金会颁发的“艺术突出贡献奖”。成功塑造了《刘锡训子》、《赵氏孤儿》、《秦香莲》、《审郭槐》、《周仁献嫂、哭坟》等九出古装戏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并在参加省的艺术节汇演中多次获奖。
        (三)认识西秦戏的声腔及行当角色
        (1)正线曲:曲调纯朴委婉,韵味独特;
        (2)西皮曲:曲调高亢激昂,适宜表现火爆炽烈、激动紧张的情绪;
        (3)二黄曲:曲调沉浑婉转,旋律起伏较大,节奏变化较多。
        西秦戏--设有老生、武生、小生、正旦、花旦、老旦、红净、乌净、公末、丑10个行当。这都是根据角色的年纪、性别、性格、外型等特征来分类的。
        西秦戏的行当体制及特点有:
        (1)生:代表男性角色。
        (2)旦:代表女性角色 。
        (3)净:就是性格刚强暴躁的男性角色。
        (4)丑:就是滑稽角色。
        (5)末:代表年老角色 。
        西秦戏行当各有特点:
        老生:重演唱,表演特点是举止稳重,气派大方,主要靠须功、身段台步,眼神面部表情来表达不同人物内心喜怒哀乐的感情变化。
        武生:重表演,多在武戏中扮主角,英姿勃发、身手骄健,气派豪放。
        小生:重演唱,举止斯文、儒雅潇洒、多靠形情、关目、水袖和扇功来表达人物感情。
        正旦:重演唱,表演端正、凝重、朴实、大方,行不露脚,笑不露齿。



        花旦:重表演,以形情、关目、身段水袖来表现身世和刻画人物。
        老旦:特点以真嗓行腔运唱,行“八字”步。常扶拐扶出场,多扮国太、贵夫人等角色。
        乌净:表演特点粗犷、雄浑、刚强、豪爽。
        红净:重演唱,以表现忠诚、正义、刚直、无私的性格特征。
        公末:表演特点是走正“八字”步,举止持重缓慢,静多动少,常扮皇帝、大夫、老院等角色。
        丑:有蟒袍丑、衫头丑和文丑、武丑、童丑、女丑(即丑婆)等之分。可以根据剧情需要,有理有节地创造夸张。
        (三)西秦戏的脸谱特点
        化妆颜色以红、黑、白、蓝、黄为主。红色代表血性忠勇;黑色代表刚耿忠直;白色代表奸恶阴险;蓝色代表狂妄凶猛;黄色代表剽悍干练。最常见的化妆就是“红白脸”,先把整个脸涂上白色粉底,然后围绕著眼睛及颧骨涂抹红色胭脂。有时候画了长长的眉毛,并使用鲜红色的口红。
        (四)乐器
        西秦戏伴奏乐队(俗称“后场”),分文畔(管弦乐)和武畔(打击乐)。管弦乐器四件十一条弦索,俗称“四大件十一条线”,即头弦(俗称“硬子”)两条线、二弦(即大筒线)两条线、三弦三条线、月琴四条线,合称“十一条线”; 武畔中,原有打击乐器八件,俗称“八张交椅”,即在后场的左右两旁各四件乐器,
        二、西秦戏的总体特点
        (一)做功丰富,粗细兼优
        西秦戏向来善于表演激昂、慷慨一类的剧目,净行做功粗犷,武生器宇轩昂,正生、正旦表演细腻,各有所长。特别是武生戏和生旦戏,做功很有特色。文武生罗振标,在《斩郑恩》中饰高怀德,独脚扎架,拔剑抖旗,达数分钟之久;须生曾月初,唱做俱工,在《回窑》中饰薛仁贵,一扎架一扬鞭,一句倒板,常博得台下热烈掌声、彩声。《重台别》一剧,生旦表演极其细腻,在分别时,仅做不唱,表演达数十分钟之久,把人物惜别的心情刻画得淋漓尽致。
        (二)舞美简朴,脸谱多姿
        西秦戏原来的舞台装置、服装道具都较简单,舞台正中,挂一白布,绘有妙庄王神像,两边挂一顾绣门帘。台前桌椅,与全国其他剧种原始情况相同,仅一桌二椅。服装也比较简陋,几件袍甲,几条项衫,几条裙,便可在各剧目中更换。但它的脸谱,却非常地丰富多彩,其构图精致细腻,特别是红净的脸谱,色彩鲜明,勾画线条柔顺,别具风味。
        (三)中西合璧,创新乐队
        西秦戏伴奏乐队(俗称“后场”),分文畔(管弦乐)和武畔(打击乐)。管弦乐器四件十一条弦索,俗称“四大件十一条线”,即头弦(俗称“硬子”)两条线、二弦(即大筒线)两条线、三弦三条线、月琴四条线,合称“十一条线”; 武畔中,原有打击乐器八件,俗称“八张交椅”,即在后场的左右两旁各四件乐器,后来一般视演出场合情况对打击乐器件数有所增减,打击乐器有板、大鼓、鼓头、大锣、大钹、小钹、大苏锣、大铙等;吹奏乐器有号头,大、小唢呐等。新中国成立后,剧团对音乐伴奏进行了充实和提高,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低音乐器,如瑶琴、大提琴、秦琴、二胡、凤凰箫、大椰胡等。打击乐增加了京锣、京钹。对乐器的改革和发展,不但增强音响,也给做功细致的文戏加强了节奏感。
        作为地方性戏剧,西秦戏算是流传源远,被大部分老百姓所乐于听闻的戏剧之一,否则在清道光年间,就不会有 “十月山村人谢神,梨园最好唱西秦,声容近数兴华旦,未许东施强效颦。”这一美谈了。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西秦戏获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并且海丰县西秦戏剧团于2007年8月应邀赴香港参加康乐及文化事务署主办的“古道戏情”系列演出;2007年11月参加广东省文化厅等主办的“岭南民间艺术展演”等。并获得了来自四方人士的惊叹和赞扬。由此可见西秦戏是具有非常珍贵的艺术价值,要使我国所有面临着消逝和失传危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完善地保存和发扬必须依靠国家力量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和帮助。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