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普赛尔歌剧咏叹调《当我长眠地下》与《啊,比琳达,我有准备》二度创作

发表时间:2021/6/10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7月上   作者:董细薇
[导读] 本文是以“英国奥菲欧”普赛尔的歌剧《狄多与埃捏阿斯》中的两段声乐独唱咏叹调为主要研究对象,浅析其演唱技巧。

四川成都工商学院  董细薇   610000

摘要:本文是以“英国奥菲欧”普赛尔的歌剧《狄多与埃捏阿斯》中的两段声乐独唱咏叹调为主要研究对象,浅析其演唱技巧。
关键词:亨利.普赛尔 ;《狄多与埃捏阿斯》;旋律特征 ;演唱分析
        奥菲欧是著名巴洛克作曲家蒙特威尔第笔下的音乐奇才,他是诗歌与音乐的开拓者,他的琴声能使洪水猛兽为之倾倒,他的歌声美妙动人能使冥王后为之落泪。普赛尔就是现实版的奥菲欧,他的音乐才华使他开创了英国正歌剧的先锋。普赛尔善于借鉴前人的创作特点并结合本民族的音乐旋律特征来进行创作,为此他的作品既有浓厚的民族特点也有意大利正歌剧的缩影。本文通过对两首咏叹调的演唱做整体的分析,在研究二度创作(演唱)的过程中能巧妙结合笔者所学的声乐技巧来进行深度讲解,达到从里到外全方面的诠释并唱好这部歌剧作品的最终目的。
        (一)《啊,比琳达,我有准备》的演唱二度创作
        1.歌唱中旋律的把握
        唱好一首歌曲的最重要的环节是全面的掌握歌曲的旋律。《啊,比琳达,我有准备》属于巴洛克时期的一首咏叹调,其旋律较缓慢节奏自由,而且旋律中的附点音符居多,断句式的切分休止符占了歌曲很大的篇幅,所以对这首歌曲旋律完全掌握务必要解决歌曲里的音准与节奏的问题。音准和节奏的解决可以双管齐下,在演唱歌曲前,一定要打着三拍子在钢琴上用视唱或者模唱的方法熟悉歌曲,一边在心里视唱一边记忆歌曲旋律,人的记忆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反复的训练使大脑产生记忆就一定会完全掌握这首歌曲的节奏形式。
        2.演唱状态与技巧分析
        在通过反复的视唱模唱,掌握整首歌曲的音准与节奏之后,可以尝试用“a”来哼唱歌曲,“a”在外文单词里是元音,有助于演唱者打开身体各个共鸣腔体,与气息的支撑保持良好的搭配作用。在用“a”来哼唱歌曲时,要注意歌唱前的状态,就是起音的部分。唱好一首歌曲的起音就等于是成功了一半,“起音”顾名思义就是“开头的音”的意思。在这首咏叹调的起音部分开始之前,要用“打哈欠”、“闻花香”的方式把身体舒展开,身体要保持一种既放松又兴奋的状态,由于下巴连接着人的下颌骨,下颌骨又与声带周围的肌肉是相连的,所以下巴、舌根、颈部都要保持完全的放松。待深呼吸,横膈膜处与腰腹的肌肉被撑开之后,就可以发声了。起音之前一定要想象声音是起在胸口的位置,这是为了解决声音对声带的压力,让气息更好的与声带的震动相配合,在声带没有一点感觉的情况下来进行演唱,这样唱出来的音色即洪亮又圆润。
        这首歌曲有很多附点音符,在演唱方面要掌握附点音符的强音与弱音。比如在演唱这样的选段时: 声音要一直落在胸口的位置,要想象声带“长在胸口的位置”,转移声音在颈部周围肌肉的压力感,颈部若是紧张了,就没有办法与气息的支撑进行配合。其次是要注意气息的流动,唱这段旋律的时候要把它想象成一段连音,也可以先用“a”来哼唱,气息顺着旋律的律动缓缓流进身体最深处,并带动身体(特别是胸腔、背部)顺着旋律走向舒展开来。
        最后要讲一下这首歌曲中连音的唱法,歌曲中最长的连音部分横跨三个小节,也就是有9拍。在唱之前一定要吸入足够气,但也不能吸的太多,害怕气息会僵住。吸好气之后要提前想到起音的位置(胸口处),在起音之后气息推动的过程中,不要把气放的太快,这样后面小节的音就没办法拖下去,所以掌握气息的连贯至关重要。著名声乐家沈湘教授说过“气息的连贯是歌唱的前提条件,声音要像是被气息用绳子串起来,在演唱的过程中气息是均匀又平稳的从胸口处经过,在这个过程中,身体保持吸的状态使气息得以支撑住”[邹本初:《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5年4月版,第121页]因此,在唱这一段连音的时候一定要保持气息推动时的连贯性,顺着旋律的进行发声位置保持不变,音量与力度也不能随着旋律的跳进而变化。连音能将每个音符自然的连接为一体,也能使歌者的气息与技能得到很好的提升,若是能掌握得当会让演唱者的音乐素养得到质的飞跃。
       (二)《当我长眠于地下》的演唱分析
        1.歌唱中对旋律的掌握
        《当我长眠地下》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狄多的宣叙调,宣叙调的节奏自由而又舒缓。而在钢琴伴奏部分只给了一个柱式和弦,想要唱好这部分的旋律是有一定的难度的。首先要把握旋律的音准,把旋律中较难唱的“下行半音”和装饰音单独画出来用视唱的方式在钢琴上进行反复的哼唱,最好是边打节拍边跟着钢琴的固定音高反复的练习,一定要先慢后快,因为宣叙调的音调和平时人们说话时的语气几乎是一样的,还要再哼唱的同时感受人物当时的情绪和情感。
        第二部分是咏叹调“when I am laid in earth”,这部分的旋律凝重又压抑,是狄多去世之前的遗言,咏叹调旋律优美而凄凉,在旋律中也有许多的变化音。由于宣叙调过渡到咏叹调的时候,作曲家变换了调性,在起音的部分很难唱准音高。需要先单独挑选出来,运用钢琴的固定音高来进行模唱,在反复练习的过程中要边唱边记忆歌曲旋律,把起音时的音高刻印在脑海里,记忆是艺术实践环节中最核心的部分,没有记忆就无法完成歌曲的“二次创作”。把歌曲旋律的音准问题解决之后,就要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联想,可以借助观看整部歌剧的方式,把剧中的人物角色与剧情的画面通过刺激眼睛里的神经元传送到大脑,这时大脑自动储存视觉画面所提供的信息形成一种视觉表象[邹本初:《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5年4月版,第19页]。
        2.演唱状态与技巧分析
        《当我长眠地下》宣叙调的起音部分一定要做到足够的轻,用软起音的方式,这是一种以气带声的方法。首先把气吸入身体深处,注意下巴、颈部、肩部都保持一种“懒洋洋”的状态,只有身体的上半身保持放松,胸腔、腹部、以下所有共鸣区域才能有舒展的空间。当吸气的状态准备就绪就可发声,找到起音的位置(胸口),待气息“碰响”胸口的位置,声门被迫向外打开即可发声,这时候听到的声音是柔和的但又是饱满通透的。起音之后会遇到一些附点音符和装饰音,气息不能因为附点音符固有的跳跃性而断掉而失去气息的连贯性,气息保持平稳而均匀“行走”,声断但是气不能断。这首歌曲也有着许多切分半休止符号,可以用来辅助歌者进行换气,在换气的途中,吐气时身体的状态不能垮掉,打开着的腔体和起音位置要稳定住,只需要腰上“一缓劲”气息就再次进入身体里,这是一种“吸气中带着呼气,呼气中带着吸气”的发声状态。
        再来分析咏叹调的演唱,《当我长眠地下》咏叹调部分对歌唱中气息的要求很高,因为它的节奏非常缓慢,歌词中每个单词要像珍珠一样连贯地穿在这条旋律线当中。从歌唱技巧的方面来说,在起音的时候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吸气的时候不能太急,在演唱开始之前有充分的时间准备吸气,在吸气时要想象胸腔与腹部像个空玻璃瓶似的,并且要从“内视觉、内触觉”的方向用气息去感知胸腔与腹部之间是通畅的,胸腔的部分是舒展的,不是僵硬的。待身体的状态调整好以后,也是用“以气带声”的方法起音,气息保持连贯流畅使发出的每个音都是均匀的,当唱到附点音符的时候要积极运用横膈膜的力量把气息保持住,不能一上一下也不能断掉。在演唱的最后有一个瞬间激起的高音,这是整首歌最出彩的地方,为了唱好这一段旋律,一定要在之前想好这个音的音高位置还有身体的调整以及共鸣腔的状态,同时保持全身心的放松,不要去“为着唱而唱”而要在想清楚生理上以及心理上要做到的状态之后,带动兴奋的感觉再发声,用思想来支配演唱才能发出触动人心的声音。
作者简介:董细薇(1991.5.8)女,汉族,四川雅安人,助教,硕士,四川工商学院音乐舞蹈学院,研究方向:音乐学
注释:
1.邹本初:《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5年 4 月版,第 120 页
2.邹本初:《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5年 4 月版,第 121 页
3.邹本初:《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5年 4 月版,第 19 页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