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诗词民谣,品民间哀愁——例谈新兴民谣和白居易诗作中的疾苦风味

发表时间:2021/6/10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7月上   作者:练春梅
[导读] 无论是白居易的叙事诗作还是广东省新兴县本地老百姓在劳动中创作的乡土民谣,当中所反映的民生疾苦都是一样的。本文以初中教材中白居易的《观刈麦》与新兴县民谣《十二个月歌》为例,从思想、内容和写作手法上将两者进行对比,探究在古诗文教学中引入新兴县当地民谣与之进行比较阅读,品味其中的疾苦风味。

广东省新兴县实验中学   练春梅

内容摘要:无论是白居易的叙事诗作还是广东省新兴县本地老百姓在劳动中创作的乡土民谣,当中所反映的民生疾苦都是一样的。本文以初中教材中白居易的《观刈麦》与新兴县民谣《十二个月歌》为例,从思想、内容和写作手法上将两者进行对比,探究在古诗文教学中引入新兴县当地民谣与之进行比较阅读,品味其中的疾苦风味。在完成文本解读的同时,引导学生对本县乡土民谣进行开发、利用与传承,使之与我们初中的语文教学有机整合。
关键词:诗词  课题  民谣  乡土  百姓  疾苦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诗词歌谣都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人生百态尽显其中,而我们广东省新兴县的民谣也是一样。
        新兴乡土民谣是颇具有地方特色的一种歌谣,它内容丰富,体现了地方特色和一定的现实意义,凝聚了老百姓千百年来的智慧与结晶。2019年中,我参与了省级课题《新兴县乡土民谣和初中语文教学的整合研究》。在对新兴县乡土民谣的研究中发现,新兴民谣中的大部分作品与白居易诗作的思想内涵是相类似的。也就是说,白居易诗作中所反映的民生疾苦与与新兴民谣中的部分作品的内涵是一致的。我想,在日后的语文课堂上对白居易作品的解读,我们是否可以巧妙加入新兴民谣与之进行对比阅读,从而加深学生对白居易作品的深度理解。
        下面我以初中教材中白居易的名作《观刈麦》与新兴民谣《十二个月歌》为例,从思想、内容和写作手法上将两者进行对比,品味其中的疾苦风味。
        下面我们先来赏析白居易的《观刈麦》。
        观刈麦(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诗一开头表明了故事背景,这是一个五月麦收的农忙时节。
        诗作的第一个场景描写了一个妇人领着自己的孩子去田里给正在割麦的家人送饭送水。而镜头的另一边,一个男人正在面朝黄土背朝天在麦田里割麦,烈日下的他筋疲力尽,但在炎热中他仍然希望白天能够再长一点,这样他就能够多干点活,以此来多挣一点安生的资本。此时,一个农民辛苦劳碌的情景有力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妇人提着破篮子抱着孩子在拾麦。为什么要来拾麦呢?这个心酸的场景从词句中或许我们可这样解读:为缴纳宫税,她家的田地已经“输税尽”,即卖光了收成的谷麦,食不裹腹,只能靠拾一点点的麦来充饥了。此时,一个悲凉的画面又赤裸裸地呈现在我们读者的眼前。
        这两个场景,前者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劳作,后者反映了赋税的繁重,繁重到已经使妇人失掉了田地。女人如此,而那个正在割麦的农民呢?他会不会也有女人“输税尽”而被迫拾麦的一天?最终会不会也会成为一个可怜的“拾麦者”?是的,依照当时的社会制度,这一男子迟早也会失去土地,如今的拾麦女人就是明天的割麦男子啊,而如今的割麦男子也有必定会成为今天的拾麦者!文字中的讽谕意味不言而喻。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作者触景生情,这段文字是是全诗的精华。


他把农民和作为朝廷官员的自己作对比,农民痛苦不堪的生活和作者安逸舒适的生活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他内心不能平静,他对自己优越的、舒适的生活感到愧疚,他对劳动人民深切同情,同时也从另一层面他也希望统治者能看到此文后能有所感悟,手法巧妙而委婉,用心良苦。作者层层写来,步步逼向高潮。这些文字激起了人们对下层民众的巨大同情和对官府繁重的赋税无比的僧恨,“卒章显其志”,有力地突现了作品的主题。
        白居易深入民间,体察下层老百姓的悲苦生活,写下了大量此种题材的诗作。这首诗的意义,远不止于对繁重赋税的揭露。还概括反映了唐代劳动人民的辛酸和悲苦,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公。读着这首诗作,我们所看到的不仅仅是拾麦的女人和割麦的男子,透过他们,我们还看到了当时社会中那些种田的、打渔的、织布的人的出现。他们各自带着悲苦生活的印记,各自在田租和赋税的重压下,过着悲惨的生活,流着辛酸和仇恨的泪水。
        历朝历代,都存在穷人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而富人却衣食无忧、生活富足的现象,当然也不乏反映当时社会风貌和阶级矛盾的作品。下面,我以新兴县乡土民谣《十二个月歌》为例,跟大家体味一下新兴民谣中所反映的疾苦风味。
        《十二个月歌》
        正月正,树上雀仔(小鸟)喊三声,小喊三声谷米贵,大喊三声谷米平。
        二月到来春分到,我又无谷种(稻谷的种子)又无牛,趁圩(赶集)撞到(遇到)个好朋友,又借谷种又借牛。
        三月到来是清明,人家有钱山头挂白纸。我地(我们)无钱山头出草青。
        四月到来是饥荒,青菜豆叶一扫光。
        五月到来龙船节,上屋包粽下屋香。双手拖回仔共女,唔里(不理会)人家讲得咁(那么)凄凉(可怜)。
        六月到来是饥挪(饥荒),不论生熟连树挪(拿)。
        七月有个十四晚,人家有钱烧花纸,我地无钱装柱清香话落太公(先人)知。
        八月到来是中秋,人家有钱买肥又买瘦,我地无钱粥水送芋头。
        九月到来起秋风,人家有钱穿鞋共踏袜,我地无钱烂衣挂索吊烟囱。
        十月到来禾(稻谷)大熟,十分时年九分空。
        十一月到来又系冬,上屋舂粉下屋蓬,搓圆揉扁煎到懵。
        十二月到来又系年,拍拍荷包(钱包)又无钱。
        “四月到来是饥荒,青菜豆叶一扫光”“人家有钱买肥又买瘦,我地无钱粥水送芋头”“人家有钱穿鞋共踏袜,我地无钱烂衣挂索吊烟囱”“十二月到来又系年,拍拍荷包又无钱。” 新兴民谣中的这些词句无不反映社会下层人民的悲苦。农民从一月忙碌到十二月,劳作了一年,却连最基本的温饱都不可解决,更别谈什么安生的日子了。词句间道尽了农民终年辛勤劳作最后却无衣无食、一无所获的辛酸与无柰,下层人民饱受饥寒之苦的悲惨生活画面赤裸裸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
        赏诗词民谣,品民间哀愁——白居易的叙事诗和新兴县本土民谣《十二个月歌》,都是作者有感于上层社会的腐败和底层百姓的水深火热而创作的,两者的疾苦风味都是一样的,都运用对比手法将穷人和富人作了明显对比,写尽了人情物态,以此揭露社会弊端,批判统治者的荒淫无道。
        无论是我们新兴县本地老百姓在劳作中创作的乡土民谣还是白居易的叙事诗作,这些反映社会生活的作品都让我们看到了不同时期的社会面貌,也看到了不同朝代社会上贫富差距巨大造成的社会矛盾。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在古诗文教学中是不是可以尝试引入我们当地民谣与之进行比较教学呢?如此,我们在完成文本深度解读的同时,从中也可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乡土文化,加强对本县乡土民谣的开发、利用与传承。
参考文献:靳亚洲编著 《白居易与新乐府》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