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教学模式下小学信息技术学习目标的制定策略

发表时间:2021/6/10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7月上   作者:黄凯英
[导读] 根据《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更加强调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学习内容,兼重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将知识建构、技能培养与思维发展融入到运用数字化工具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让学生参与到信息技术支持的沟通、共享、合作与协商中,体验知识的社会性建构,从而成为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社会人。

重庆市沙坪坝区森林实验小学校   黄凯英   400000

        一、指导思路:
        根据《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更加强调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学习内容,兼重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将知识建构、技能培养与思维发展融入到运用数字化工具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让学生参与到信息技术支持的沟通、共享、合作与协商中,体验知识的社会性建构,从而成为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社会人。因而可以看到信息技术教学不仅注重实践能力,更加重视思维的构建、信息素养的培养。而这个标准下放到小学阶段也是适用的。基于对新时代信息技术课程的理解,结合大单元,笔者从四个方面设计教学、制定学习目标。
        1、立德树人的价值观。通过对教与学过程的整体设计帮助学生有效利用信息、媒体、工具、优化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从小培养学生成长为技术的使用者,技术设计的创新者和理性技术的反思者。
        2、聚焦大单元。以信息技术素养为本的单元设计、真实情景的深度学习、解决问题的进阶思维努力实现将线性排列、分点排布的知识点整合为大单元整体教学。
        3、强调以学习为中心的教与学关系。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升信息素养、激发学生开放、合作、协商的行动意识,形成运用计算思维解决问题的方案。
        4、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设计。以学科素养的分级体系为依据,注重情境中评价和整体性评价,评价方式促进项目学习。
        基于信息技术注重实践性、着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最终目的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培养的目标。如,依据学科核心素养进行四年级编程板块的教学设计,有效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整体提升学生的思维和信息素养呢。笔者就以重大版第八版四年级的编程的板块为例,从如何制定学习目标来谈一谈大单元模式下目标导向的制定策略。
        二、整合内容领域、提炼单元主题。
        要设计出基于课程标准的单元教学方案,既要宏观了解教材的编辑事项、结构布局,又要把握内部结构。
        1.解读教材编排意图。
        研读教材,找出学习目标与内容的对应关系,思考单元对应的信息技术素养、需要掌握的核心知识点等,在教材原有单元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梳理和整合,确定内容领域和单元主题。
        例如,重大版四年级上册、下册编程板块算可以算小学信息技术编程教学的第一个单元,虽然在三年级《我的世界》板块,学生已经接触过,但对编程及编程思维并没有一个理性的认知,因此四年级的编程板块,任然以初识图形化编程为主。上册以SCRATCH软件基础知识学习为主线,本单元包括“初识Scratch”、“逃离时空隧道”、“摆脱机器人追踪”三课,要求学生熟悉Scratch的工作界各个区域的功能。熟练掌握指令的拖动、拼接、移动、复制、删除等基本操作方法。能利用指令,完成任务。下册以Scratch编程基础知识学习为主线,本单元包括“走进智慧城堡”、“城堡自由行”、“探秘智慧城堡”三课,熟练掌握指令的拖动、拼接、移动、复制、删除、注释等基本操作方法;灵活运用指令;初步建立编程思维。
        2.估测学情。
        把握学情的重要性,在单元设计之前,要了解学生情况。
        3.提炼单元主题。
        大单元的主题非常明确,重在“熟悉Scratch软件,掌握指令的基本使用方法,理解常用指令”,直指单元目标。要将本单元内容组合程一个整体实施教学,明确单元学习最终的目标任务。以四年级为例,我们将主题提炼为“垃圾分类我能行”。
        三、立足单元主题,设定单元目标。



        1.重组、整合教材内容。
        为了使学习内容更加集中,有效提升学生计算思维,通过思考、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开放性、合作性,鼓励学生去体验和发现,使教学内容更具开放性,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重组与整合。
        (1)调整原有教材内容
        以四年级上册为例,对任务进行的重组,将垃圾分类贯穿全单元,利用社会热点问题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本单元分为了三个部分,七个课时。第一部分“垃圾分类我了解”,立足于宣传教育;第二部分“垃圾分类我知道”,着眼传递正能量;第三部分“垃圾分类我能行”,放眼人工智能。其中每个部分对应的课时所涉及到的知识点也需要做调整。例如第一部分的第4课时《智能垃圾分类》,安排在四年级上册,但是将四年级下册涉及到的难点内容条件判断,如果那么提前了解,让学生对于难点知识有由浅入深,先认识后理解的过程。这样的调整就是将教学内容由易到难,由浅到深循序渐进的教,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层层深入,将编程思维螺旋递进,逐步习得计算思维。
        (2)列出主要知识和能力
        经由教材研读、教材分析、教材重组后,进行头脑风暴,尽可能丰富地罗列与单元有关的知识和能力。
        (3)明确单元导向
        2.确定单元目标
        经过深入分析,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学习内容,确定单元学习目标,将其细化分解到不同的阶段任务中,以知识、技能/能力、态度的框架来陈述单元目标。
        如,重大版四年级编程板块,将单元学习目标确定为:
        ①阅读单元学习资料,探究Scratch中指令的拖动、拼接、移动、复制、删除等基本操作方法及掌握常用指令的用法和意思。
        ②学会利用Scratch中的指令,编写完成脚本,设计个性化任务。
        ③小组合作,建立互评标准,展示成果,推荐优秀作品并说明理由。
        ④在学习活动中认识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及重大意义,树立正确的环保观。
        其中,①是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探究的方式达成,②和③是能力目标,④是情感目标,它强调在学习互动中渗透。
        四、依据单元目标,创设情景任务。
        核心素养下的教学,是离不开情景创设的,情境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要素,指向信息素养的大单元教学情境,是具有整合性的真实情境,是贴近学生既有经验,且符合当下兴趣的特定环节。例如“垃圾分类”这样的大情境搭建了学生日常生活与信息技术课程学习之间的桥梁,赋予学生学习意义。真实情境还改进了教材中以学科知识为体系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信息能力,并且大情境不仅仅勇于学习导入,是统领单元教学的真正载体。
        五、围绕情景任务,制定课时目标。
        大单元教学强调在单元情境任务下设计有意义的、开放的、真实的学习活动,学生完成学习活动 的过程就是经历学习的过程。本单元围绕“垃圾分类我能行”这个任务情境,整合“三个部分、七个活动”展开学习,让学生在有意义的任务和活动中不断实践、反思、解决问题,学会scratch编程的操作,整合已有知识与经验分析、解决问题,锻炼编程思维。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上将人工智能技术加以科学化运用,实际课程教学的要求相结合,建立的人工智能系统要符合信息技术教学的要求。借助大单元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编程能力以及感知思维,从小学起为学生未来的信息技术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以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作为重点,利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融入人工智能的方式,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创新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