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课程的生活论转向——小学德育课程在观念上的变革 池一平

发表时间:2021/6/10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7月上   作者:池一平
[导读] 小学属于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重要时期,期间通过德育课程的融入能够更好地促使其从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深化对道德品质的感知,而日常生活是检验小学生德育效果的重要路径,因此为了更好地深化德育效果,就需要将德育课程转向生活化,进而实现教学观念上的变革。

浙江省瑞安市塘下镇中心小学  池一平  325204

摘要:小学属于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重要时期,期间通过德育课程的融入能够更好地促使其从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深化对道德品质的感知,而日常生活是检验小学生德育效果的重要路径,因此为了更好地深化德育效果,就需要将德育课程转向生活化,进而实现教学观念上的变革。本文将对小学德育课程的变革路径进行探究。
关键词:德育课程;小学;生活化;观念变革
        1引言
        生活是检验小学生德育理念渗透效果的重要途径,而传统的德育课程呈现着与现实生活脱轨的现象,这将不利于培养小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进而将难以为社会发展培养人格健全的人才。因此做好小学德育课程观念上的变革工作将成为当下值得重点思考的内容之一,以下将对德育课程教学观念转向生活化方向路径发展策略进行探究:
        2小学德育课程在生活化转向变革路径
        2.1创设社会化情境,实施体验教学
        要想提高学生对道德品质的认识,教师必须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声音环境和生活环境,使他们能够建立基于基本认知的对道德品质观念的感知,在此期间,教师可向小学生提供相应的帮助,促使他们参与游戏活动,把道德法治观念切实融入到实际活动中,使他们在活动过程中产生更强的情感共鸣,从而提高小学德育活动教学的质量。通过将小学生的实际生活情景与德育、法治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对德育理念有更深刻的理解。可采用漫画朗读的形式,将道德品质的内涵进行简明扼要的阐释,比如企业肆意排放污水,从而导致河湖中的水生生物死亡的漫画就十分非常贴近小学生的现实生活,能够很好地引导他们对社会道德的关注与思考,进而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例如德育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成立若干德育研究小组,对校外展开“噪音污染大调查””厨房中的德育变化”节能行动”等调研,进而促使学生能够将调研结果进行整合,同时为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良好美德奠定良好基础。初中德育教学中的内容大多来源于生活,因此在培养学生良好传统美德的过程中需要积极创新和拓展教学方式,使得学生能够基于生活实践经验,将良好的德育学科素养展现于日常生活中,进而为弘扬良好的传统美德奠定良好基础。
        2.2布置多样实践活动 进行生活化教学
        多角度开展教学,把生活化、实用性教学观念渗透课上教学中,并体现到日常学习与学生具体行动中,使学生深层次理解文本的内涵。


其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需要从备课的过程、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现代电脑技术的运用、家校合作、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教学反思、课后活动的落实等方面进行全流程、多角度的教学管理,逐步完善课程教学体系,拓展教学范围。由于小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有限,枯燥乏味的文字知识不易激发学生的课堂热情。因此,教师应当在布置预习作业时重视对实践活动的参与,创设生活化情景,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引导学生感受学科魅力。如提前让学生收集与书本知识有关的资料做成卡片、笔记、图片、小报等进行预习。为课堂的有效学习和交流做好准备。为促进学生对德育课堂知识的理解,加深知识应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应对品德教学方面做出改进,多引用生活中实例,进行生活化教学。使教学扩展到学生的家庭中,而教学的目标就能落实到学生每天的行为中,活动体验的课后延伸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发展,让学生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生活中的小事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地影响,毕竟课堂教学的空间是有限的,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品德与法治的重要性,教师要积极地组织实践活动,比如组织学生对街道进行垃圾清扫、在日常生活中节约每一滴水,实际上都是对品德观念的贯彻落实,也能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收获更丰富的经验,加深对品德观念的理解。
        2.3实现知行合一,强化道德品质形成
        生活化教学需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内容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进而更好地提升学生对道德品质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程度。例如在五年级下册《弘扬优秀家风》一课的学习时,需要引导学生将营造融洽家庭氛围的理论带到家庭建设中,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是一件具有长远意义的事情,因而作为孩子的长辈就需要加强对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视程度,为孩子营造一个有利于正确行为习惯形成的氛围,并将传统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到家风建设中,使得孩子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正确价值观的熏陶。比如,在我国的传统礼仪中有着上下尊卑、伦理有序等道德伦理,因而在日常的教育中,家长就可以引导孩子将传统优秀的道德文化融入到实际的接人待物中,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而当孩子出现过度嬉闹以及顶撞他人等不良行为时,家长更加需要及时地对其行为进行引导纠正,并在家庭中通过尊老行为的培养,使孩子能够将尊重他人的良好习惯延伸到其他事情上,进而形成良好的性格特点。而通过整体的生活化熏陶和实践,进而为深化学生对德育课程知识内容的认知奠定良好基础。
        3结束语
        总而言之,为了更好地培养小学生的道德品质,就需要将生活化情景融入到德育课程教学中,促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生活案例中产生情感共鸣,进而为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奠定良好基础。德育教师需要积极将生活中常见的德育素材融入到课堂中,促使学生能够在学习和感受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良好道德品质,进而为实现育人目标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李雪飞.小学德育课“生活化”探讨[J].读与写(教师),2020(7):0049-0049.
[2]杨文娟.小学德育课中生活化教学法的实践应用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7(15):81-8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