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幼儿的游戏 实现游戏课程化

发表时间:2021/6/10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7月上   作者:蔡亚华
[导读] 游戏是幼儿园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活动,游戏课程化,它的聚焦点是游戏,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保护其好奇心和兴趣,是游戏达到课程高度的主要过程。幼儿的天性都是爱玩好玩的,游戏是他们活动的权利,也是他们进行学习的主要途径。

福建省漳州市云霄县实验幼儿园   蔡亚华

摘要:游戏是幼儿园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活动,游戏课程化,它的聚焦点是游戏,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保护其好奇心和兴趣,是游戏达到课程高度的主要过程。幼儿的天性都是爱玩好玩的,游戏是他们活动的权利,也是他们进行学习的主要途径。游戏既是幼儿发展的源泉,也是幼儿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孩子在游戏中实现玩中学,在游戏中促进自己各方面体能素质、动手能力,表现力、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真游戏,支持者和追随者
        幼儿的游戏,就是幼儿以最好的状态进行最佳的建构,就是说,幼儿的游戏是通过内在和外在的共同建构,通过创设适宜的环境,进行吸收和创造知识的过程。因此游戏课程化是最有效的课程学习模式。游戏课程化其出发点聚焦点是幼儿的游戏,是一个追随幼儿心灵,解读幼儿的游戏,我们应立足幼儿的生活,追随幼儿,理解幼儿,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游戏指导过程就是教师重塑教育观、儿童观的过程、游戏课程化最后又回到游戏中去。就游戏的发展来看,这时的游戏不是简单的基础游戏,而是有着更高层面上对游戏的发展和提升。那么,如何聚焦幼儿的游戏 实现游戏课程化呢?
        一、通过真游戏,让幼儿在玩中学
        所谓真游戏,就是幼儿通过自身的游戏,在玩中获得学习和发展。幼儿在游戏中真正投入,自由自发地进行游戏,不断进行生成探索活动,在玩中进行有效的学习。
        一个菜叶上的洞洞引发了孩子们的好奇。接下来孩子们就对各种洞洞展开探究,开始寻找各种洞洞,不断地从周围发现各种有趣的洞洞,孩子们不仅从幼儿园里找到很多洞洞,也从家里找到了各种各样的洞洞,他们一起分享找到的“洞洞”,也和小伙伴们一起聊聊在“洞洞”里发现的秘密,脸上满满的喜悦。在寻找的过程中孩子们感受“洞洞”的趣味性。自主的游戏气氛和自由的活动空间,使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不仅提高了幼儿的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及动手能力,还给孩子带来想象和创造及无穷的欢乐。在这过程中,老师不是机械地引导支持,而是引导孩子通过观察、比较与想象,不仅感知了生活中“洞洞”的千奇百态,也懂得合作,体验了用身体造洞洞的乐趣。孩子们在探索过程中,对自己身体上的“洞洞”的重要性更深一步的了解,也知道了关于身体“洞洞”的保护方法,从而萌发自我保护意识,懂得保护自己的“洞洞”不受伤害同时也要保护同伴身体上的洞洞。老师在孩子自由探索过程中也颇有感悟,老师在这过程中应给予更多的支持鼓励和放手,不去否定孩子的游戏过程,让孩子植根于游戏。
        真游戏必须是以幼儿为主体的回归幼儿世界的游戏,是幼儿最本真的游戏。真游戏是幼儿真实的、积极主动参与的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幼儿自然而然不断获得发展,是自由的,愉悦的,它不是教师强加给幼儿的游戏,而是幼儿自发,自主,自然生成的游戏,教师只作为游戏的观察者和倡导者,而不进行过多干预,教育更趋向于个性化。随着现代社会经济和文化水平的发展提高,传统的教育观念所谓教学内容要统一,教学进度要统一等必将被打破,幼儿是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者,不是被动接受教育。在游戏中孩子们尽情地玩,真正玩出智慧,玩出水平,获得全面的发展。
        二、支持幼儿不断生成新的活动,推动游戏发展
        幼儿良好课程的学习是以幼儿的兴趣及生活需要为动机,教师通过引导幼儿获取经验的过程中,支持幼儿不断生成新的活动,促使幼儿专注地投入眼前和不断生发的游戏中去。游戏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儿童的权力,在幼儿园课程中,游戏既是目的也是手段。从幼儿的游戏出发,及时把握幼儿学习的生长点,通过师幼的共同活动,在引导和构建新的游戏过程中,不断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


教师不断追随幼儿的关注点、兴趣,追随幼儿游戏中遇到的困难,帮助他们,让游戏一直有戏,注重幼儿的游戏,与传统课程最主要的区别是让幼儿在真游戏中玩中学,玩中获得发展,在游戏中不断进行探索,促进幼儿个性的有效发展,游戏课程化正是根据幼儿的感兴趣的点和已有的经验,不断地发现游戏并在活动中进行支持和引导。因此,对于幼儿来说,一日生活都是课程,我们不舍近求远,不求新奇,在幼儿游戏生活中, 不断生成新的课程内容,让幼儿在行动中,游戏中学习,游戏课程化是最合幼儿发展的课程学习模式,是游戏和课程双向推进和融合。
        孩子们在与“奇妙洞洞”的游戏中不断进行探索,通过各种的材料、环境的支持和家园的配合、老师的引导,随着孩子的不断发现游戏,孩子更多的呈现他们敏锐的观察力,观察发现饼干上的小洞洞,体验和同伴比赛吃饼干的乐趣。孩子在挖洞洞、爬网洞游戏中生成了体能活动,不但锻炼了孩子的平衡控制力、专注力、动手能力、敢于挑战的勇敢精神及同伴间的合作精神,也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同时孩子从中也体验成功的快乐。但这过程中老师更多担心孩子的安全问题,时刻提醒他们要注意安全。所以在游戏中生发了《危险的洞洞》的健康活动,孩子们通过自己寻找危险洞洞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存在安全隐患的“洞洞”的认识,了解到生活中有一些洞洞是很危险的,如在寝室睡觉时不能随意把身体伸出“床洞洞”,不能去触摸空调洞和插座洞。对这些危险的洞洞小朋友是一定不能去触碰和靠近,懂得自我保护,加强孩子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游戏课程化理论认为,幼儿是具有表现性和创造性的鲜明个体,不是知识的容器,应珍视幼儿生活和游戏的价值。游戏课程化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幼儿园教育手段与目的的统一。
        三、做幼儿游戏的追随者,促进幼儿深度学习
        在游戏课程化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具有游戏精神,教师应当不断发挥发现、引导的作用。游戏课程化要求教师要具备更加专业的综合素养。教师专业素养中,尤其是观察与解读幼儿行为能力,科学选取并灵活运用教育资源的能力,发现游戏价值并推动游戏进程,促进幼儿更深度学习的能力等等。游戏课程化需要教师对幼儿更加有耐心、有专业知识基础和创造力,教师应能够更深入地观察解读幼儿在游戏和生活中的表现,及时发现活动蕴含的教育契机。游戏课程化的过程,逐渐笔教师中心到幼儿中心,也是教师与幼儿共同成长的过程。在这里,幼儿园教师的的专业素养要大幅度提高,要具备欣赏理解幼儿的能力、具备敏锐的观察力,从按教材教书到观察幼儿的行为,解读幼儿行为表现的能力,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儿童发展观,促进幼儿经验的成长。游戏课程化的聚焦中心点是幼儿,但关键还是要教师的引导。在游戏课程化的过程中,教师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
        如“奇妙的洞洞”当孩子发现动物的洞洞并产生了极大兴趣时,一回到班级迫不及待地跟自己的小伙伴分享他们的新发现,用小手比划他们所看到的洞是什么样子的。老师立即从网上找了一些关于“动物住的洞”与孩子们分享,孩子们个个看的很入神。有的想下去看看同伴说的洞长什么样子的,还说回家也要找蚂蚁洞和老鼠洞,在这过程中孩子了解各种动物生活的“洞”的特点以及作用,激发他们的探索能力。老师的角色是认真地观察引导,在面对幼儿遇到困难提问时,老师确对待孩子的提问,尊重幼儿的好奇心,与幼儿共同探索蚂蚁洞穴的构造,给予幼儿支持性的帮助。老师在这个过程支持幼儿个性和创造性的发展,只当个支持者和追随者,把游戏自主权交给孩子,让孩子在游戏中体验。
        游戏戏课程化教师的职责不是简单的说教,与幼儿互动,也不是一味地“磨课",一成不变地上课,而是要科学灵活运用教育资源,善于观察,发现幼儿的游戏,成为最有力的支持者,必要时参与到游戏中去,适时给予幼儿帮助和支持,推动游戏的发展,发现游戏的价值,要具有游戏精神,认真分析幼儿的游戏内容和探究过程,追随幼儿的关注点和兴趣,引领游戏有效地进行下去,同时要懂得放手,不过多干预,把游戏主动权交给幼儿,善于发现幼儿,寻找出新的生长点,帮助幼儿把游戏一直延续下去,形成游戏长链,使游戏一直有“戏”。
参考文献:
〔1〕王振宇.游戏的界限
〔2〕陈秀云,陈一飞.陈鹤琴全集
〔3〕林炎琴.游戏课程化让游戏更加有戏[J].山西教育(幼教版),2019,(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