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量感培养”的有效策略

发表时间:2021/6/10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7月上   作者:曾清玲
[导读] 量感是一种对于物体的感觉,对于小学生来说,量感的培养对于以后的学习有这至关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对量感的认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小学生眼里,量感就是视觉所看的长度、大小,触觉所能触碰到的重量、厚度等知识。

福建省泉州晋江市永和镇启蒙小学  曾清玲  362235

摘要:量感是一种对于物体的感觉,对于小学生来说,量感的培养对于以后的学习有这至关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对量感的认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小学生眼里,量感就是视觉所看的长度、大小,触觉所能触碰到的重量、厚度等知识。但是,量感没有标准化的概念,所以在教学中,老师要不断完善自我,将量感更好的传授给学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量感的意识从而提升小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
关键词:小学数学  量感培养  有效策略
        引言:量感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在学习量感时,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式,让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感受量感,提高教学质量。量感是一种对物体的感觉,需要老师采用不同的方法让学生感受量,培养学生的量感,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量感的建立需要使用计量单位,也就是对物体的大小、数量、长度、宽度、圆形、厚度、重量、速度的描述。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对于小学来说,量感的建立与日常生活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教师应不断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培养量感,深入学习数学知识。
        一、培养量感的意义[1]
        量感的培养有助于提升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量感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计量单位是感知量感的重要工具。在学习量感的过程中,教师不能一味的教学生一些量的感念,而不注重量感的培养,也不能只是让学生做一些练习题,忽略让学生在社会生活培养量感的机会。所以教师应该将生活与实际相关联,让学生不仅能利用知识解决课本上的知识,也要学会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中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对量感的整体感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带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去实际感受量感带给学生的乐趣,让他们对量感有更深刻的概念。
        二、量感培养的有效策略[2]
        (一)实践教学,感知量感
        生活是实践的基础,数学中很多知识结合实际生活就会变得通俗易懂。小学生天性活泼,在学习量感时加入一些趣味游戏,可以活跃课堂氛围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感受量感,自己亲身经历相对于老师讲解留下的影响会更加深刻。例如:在学习千米、米、分米、厘米的概念时,可以从学生自身找到适合用这些长度单位的物体,先让学生观察自己的手指,手指比较短,所以单位为厘米,胳膊的长度比较长,所以用分米为单位,而我们的身高一般是用米表示,小学生去外面玩的时候,一些娱乐设施经常会有一米二以下的免费,所以米在生活中是非常常见的。由于小学会有运动会,运动项目中,有100米、200米、800米和一千米,在比赛中,小学生更能体验到这些长度概念。这些在生活中就能感受到的量感使学生明白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的量感和知识相结合学习会更加容易理解,学习的效率就会提高。在参与实践中,老师要注重学生的反应,对有迷惑的学生及时解答疑问,引导他们感知量感,激发他们的探索学习兴趣。



        (二)联系生活经验,理解量感
        学生对于量感的概念不是很清晰,所以老师要十分有耐心的引导学生建立量感,量感的建立有标准型和非标准型。在刚开始学习时,可以采用非标准型引导学生对量感的认知,例如:教室的长度可以大约用老师的步子测出,成年人一步相当于一米,这样就可以大致知道教师的长度,学生也可以自己测量感受,小学生两步大约是一米,通过自己走多少步,测量出教室的长度。还比如小学课本中经常会出现一千克的铁和一千克的棉花哪个重,很多学生就会觉得铁看着棉花重,所以就会忽略他们都是一千克而选择铁重。为了改正学生这样的想法,教师可以拿天平,一边放一千克铁一边放一千克棉花,视觉上和理论上天平针都是指在零刻度,没有变化的,用视觉上的真实性去使学生理解这一知识点。通过对实验的观察,既可以集中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又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点记忆更加牢固。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吸收所学的新知识。
        (三)基于生活经验,构建知识体系[3]
        数学中的很多概念都是人们凭借生活中的经验和知识而探索出来的,所以针对学生不理解的量感,教师可以通过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动手实践、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量感。例如:在学习面积和面积单位时,让学生尝试测桌子的面积,建立平方米的直观视觉,就可以估算窗户多少平方米,黑板多少平方米,在教室里面感受各种事物带给学生的数学量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针对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和经验基础,去开展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积累数学经验,提高数学思维,逐渐形成知识体系。教师合理开发并积极引导学生对量感的认知。
        (四)结合生活经验,建立应用意识
        理论来源于生活,当然也要将知识应用在社会生活中。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遇到不同的数学难题,我们就要学会运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去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重量时,我们通常会用天平去测量物体的重量,但是像硬币这样的小物件,就很难得知一枚有多重,我们可以先测量十枚硬币的重量,再用十枚硬币的重量除以十就可以得出一枚硬币的质量,这样的方法不仅可以准确得出一枚硬币的质量,还满足了学生的好奇,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鼓励学生将知识与应用结合,引导学生在学习时,将学习内容与实际生活相关联,解决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有效激活学生的发散思维,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总结
        总而言之,对小学生量感的培养对以后的学习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感知量感,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量感的认知和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通过对量感的培养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各种量感活动,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不断培养他们的量感,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高洁,小学数学课堂数感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
[2]杨芳.关于“数感”的再认识[JI.长治学院学报,2008, (2).
[3]吴慧燕,殷骥.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J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也龙0期利网(1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