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王世敏

发表时间:2021/6/10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7月上   作者:王世敏
[导读] 阅读是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能够增强学生的理解力、记忆力,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重庆市南川区隆化第六小学校  王世敏 400036

摘要:阅读是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能够增强学生的理解力、记忆力,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关键词:小学语文;思维导图;阅读教学
        1思维导图的特点
        1.1发散性
        “思维导图是将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相互结合起来并同时运作,形成一种发散性思维。”它不是单一的思考方式,而是逐渐形成的一种网状、树状的思考模式。思维导图的中心词是整个导图的重点,所有支脉都是由中心词发散出来的,可在支脉上进行无限扩充,以丰富中心词。
        1.2可视化
        “思维导图凭借关键词、线条、图像、色彩、符号等元素来展现各种信息间的联系,能够让人们隐形的思维过程变得一目了然,使得看不见、摸不着的内心想法得以外显。”实现思维的可视化是思维导图最明显的特征,思维导图利用图形、颜色、线条、符号等展现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使头脑中的想法呈现在一幅图上,从而达到可视的效果。
        1.3独特性
        由于每个人是独立的个体,不同的人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理解是不相同的。在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人们对同一种事物引发的联想和想象是不一样的,对颜色、线条和图画的运用也有所不同。
        2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2.1强化中心词语,增强学生的理解
        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增强对文章的理解。但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主题的理解比较困难,难以抓住主要内容,于是出现对内容的归纳不完整、不充分等问题。思维导图以中心词为基础,这个中心词是文章的主题,中心词不仅仅是文字,也可以辅之图画、符号等,使其更加具体化、形象化。
        2.2建构知识网络,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阅读文本有着自身的结构和层次,句与句、段与段之间有逻辑关系,这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较高。而学生的知识经验不充分,对于比较抽象的阅读材料难以从整体上把握。“思维导图具有将知识可视化的功能,用图形、线条、符号的方式将复杂的知识体系清晰地呈现在一张图上。从思维导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课文的结构和层次,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来把握一篇文章的结构和重难点。”
        2.3改变阅读方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阅读方式选取得当对阅读教学十分重要,采用的方式得当会提高学生阅读兴趣,使其对阅读课产生期待。在传统的阅读课上,教师主要通过分析课文字、词、句和段的方式来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出现主动参与性不强、兴趣不高的问题。而思维导图层次结构分明、颜色丰富多彩、图画形象生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
        3思维导图应用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3.1创新阅读方法,增强阅读兴趣
        小学阶段的阅读课,常常是教师主导课堂教学,通过向学生通读整篇文章,将文章中的生词难点进行讲解,让学生清楚文章的大意和中心主旨,而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以及未向学生传授正确的阅读方法,让学生逐渐丧失阅读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思维导图在阅读中的运用,创新学生的阅读方法,让学生知道在阅读一篇文章时可以先创作思维导图来帮助理解文章。


由于思维导图可以将繁杂的阅读信息集中到一幅图上,并将单调乏味的文字材料转化为图形图像和关键字词相结合的有机体,可以帮助学生提取有用的知识,活跃思维。同时,思维导图是由各种符号、各异图形、不同颜色组成,具有一定美感,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创作欲、表现欲,启发学生阅读能动性,从而把阅读变成一种乐趣。
        3.2构建阅读体系,提高阅读效率
        当前是提倡“全民读书”的时代,人们都十分注重阅读教学,而伴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电子产品使用低龄化”现象越来越突出,学生容易被各类娱乐活动吸引,而没有进行大量的阅读学习。面对这种现象,教师要注重增强学生的阅读认识,让学生掌握阅读的基本步骤,并引导学生学会用思维导图将阅读内容具体化、简单化、清晰化,让阅读变得轻松有趣,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发展学生阅读思维,促使学生开展合理的联想、探究、思考,进而将文章内容进行相应的联想、组合和创新,并在一层一级的延伸中整合、吸收知识,逐步构建阅读体系,强化阅读成效。比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19课《剃头大师》的讲解中,由于文章篇幅较长,学生可能会找不准文章大意,这时,教师通过向学生传授思维导图,让学生把文章划分为几大部分,构建起一个阅读体系,弄清楚文章的结构:表弟小沙怕剃头———剃头师傅不合小沙心意———“我”给小沙表弟剃头———结果剃坏了小沙的头。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对整篇文章有一个很直观的理解,而不会因为文章较长而读得云里雾里,从而帮助学生加强对该课文的整理把握,以及学会归纳碎片知识的技能,促使学生更好地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增强阅读效率。
        3.3推动自主探究,明确阅读目标
        《2019年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第二学段(3-4年级)”第4条指出学生阅读要以“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学习文章主要内容及思想是三四年级学生阅读学习的重点内容,以及学生需要初步形成概括归纳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而思维导图能够打破思维的限制,训练学生聚合思维,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提炼文本主旨,培养学生总结概括能力,并使其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渐明确阅读目标。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运用思维导图来进行自主探究阅读,并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不断明确阅读目标,培养归纳能力,从而让学生在阅读中体验作者所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比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2课《盘古开天地》的讲解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运用思维导图来归纳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巨人盘古用斧头劈开混沌黑暗,用自己的身体撑着,使天和地成形,最终累倒后身体化为了美丽的宇宙。让学生在自行归纳概括中去主动理解文章内容和思想情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过程,感悟盘古的形象,构建脑图,想象画面,明白远古巨人那种不畏艰难和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并在构建思维导图的过程积极思考文章的思想感情,明确阅读的基本目标。
        3.4设置小组阅读,开展阅读评价
        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处于十分好动的状态,好奇心旺盛,好与同伴交流,教师可以根据这个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小组阅读,互相分享自己的阅读思维导图与感悟,以及互相解答阅读中遇到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阅读潜力。设置小组阅读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带动学生阅读的参与度,让学生对同一篇文章有更加全面的认识。除此之外,思维导图式阅读教学可以丰富阅读教学评价方式,学生将整篇文章的内容记录在思维导图上,包括文章重点词句、结构、写作手法、段落间的联系等一系列阅读相关的知识,教师就可以考查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和思考,并开展阅读教学评价,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素养。
        4结语
        学生的阅读素养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形成的,教师要善于运用思维导图式教学,帮助学生循序渐进提高语文阅读水平。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有效的阅读教学手段和思维训练方法,可以将阅读教学的内容以更加清晰化、系统化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完成知识的迁移与整合。
参考文献:
[1]吴琦.思维导图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贵阳市H小学为例[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18.
[2]张芸.基于思维导图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构建与应用[J].名师在线,201 9(25):31-3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